陰符經解 之二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陰符經解 之二

天性人也,人心機也,

  人人身中有靈性,靈性的本始源於天上,從天之無極而來,本相圓佗佗、光灼灼,本性清虛圓明、祥和安定,合乎天性,故云天性人也。唯人心機巧不停,動變無常,貪好聲色名利,並受宿孽所障,情慾所擾,凡俗所染,引致靈性受污染,沉淪於生死輪迴苦海之中。

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

  “天之道”上回已有簡說,天性雖然虛空,但當中有“道”永恆長存著。因道生天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因天有性,因性生心;人從後天機巧之心,來立天之道,則是“窮源返本”之法:『靜心以返神,凝神以見性,空性以合天,自然以應道』。立 成就 這天之道,以定人「修心葆命」之道也,與【道德經】之:『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』可以參同。

天發殺機,移星易宿;地發殺機,龍蛇起陸;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;

  若不立天之道以定人心,則「性、身、心」三者將失卻制衡,易生災變。人身應合天地,人身為小天地, 武候帝君曰:『天有九天十二重之分,地有五洲萬國之別,天有星辰雲漢,地有江淮河海。天有四遊九道,變化地上人間為五運六氣,主人間之盛衰。星辰有三十六宮,地脊有七十二脈,天有五星四象,地有五嶽四瀆 江淮河濟,如人之有五官四肢。天有三百六十宿度,一年有三百六十日,人身有三百六十骨節。天有三台十干,地有十州三島,人身有三寶十善。天有日月,地有水火,人身有兩目。天有三光五氣,地有三元五臘 音蠟,人有三部五行。天有七政,地亦有七政,人亦有七竅 眼耳鼻口。天有三垣九星,地有三澣 音浣 九辰,人有三關九竅。凡天地有據者,人身亦有之,故曰人身一小天地,三才並列。』 (普度收圓演義第九回)

  經文引喻在人身這小天地之內,好比“天”,猶如“人”,身命如象“地”;天發殺機比喻人性受宿孽、宿怨 前生怨恨、身心拖累的影響,引起元神發難,猶如上天將日月星辰移易位置,改變軌跡,降下殞石冰雹、狂風暴雨、天旱疫癘,災厄苦困等等大小災劫。地發殺機喻身命發病 病有身病、時病、因果病、孽債病等,猶如山崩地震,天人 性與心 不寧,所謂龍 在天 在地 起陸 受驚動 是也。人發殺機喻人心違道,錯認顛倒,背離永恆安和之法則,敗性壞命,猶如乾坤傾倒,天地 性命 反覆。

天人合發,萬化定基。

  天人合發者:天發其機,以性賦人;人發其機,以心觀天,天人互相配合,目標一致。天發以賦人,人發以觀天,而性之理心自明之,心之理性自見之,如是心明性見,人以此天人合發來修煉,一身之精氣神莫不因此晉昇而為仙聖之基矣。

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,

  人有睿智、愚昧之分,性有靈巧、笨拙之別。靈性的巧拙皆因清濁之使然,清者生巧,濁者生拙,人性雖有巧拙,本來都是混然天性,後天心識愈多,真性愈失。 (未完…)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陰符經解 之一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陰符經解 之一

前言

  《陰符經》是金蘭四經之首,勤誠誦讀並依之而修,內可以修心煉性,外可以感化愚迷,超幽拔冥,增加功行。在戊寅年版金蘭特刊登有“陰符經註解”,是四十多年前之乩文,註解詳盡,論說精微,且在每章之後加有心法評論,是金蘭觀之瑰寶。最近,金蘭壇生日多,有同道要求講解陰符經,好讓新壇生可以增益,同修可以溫故。因此,我雖道力不足,仍望能與修者同晉,嘗試與大家一起探討陰符經。

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盡矣。

  天之道若何?日月星辰為甚麼可以運行?雲為甚麼可以聚散?風雨雷電為甚麼可以發生?水蒸氣與雲雨為甚麼可以循環?這都是因為天“虛空”的原故。正是因為祂的虛空之道,所以歷劫而不壞,萬古而常存。人能觀研、察悟天之道,又能執這天之道而行之於“性”,則修煉之道盡在其中矣。蓋人身為小天地,“天”在人為“靈性”;天與人性不同之處是:天是亙古而不變的,人性卻歷劫而不息,沉淪於孽海之中,這就是人需要修真的原因,也就是 黃帝作陰符經的目的。

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

  五賊者五行也,木火土金水。天本虛空,因有五行,才有:春夏秋冬的推移,東南西北中之差別,川河江海的流湧,飛潛動植的強弱不均,以至人生的順逆旺衰,一切有情無情皆在五行之中運化,受五行所影響而不能逃避;所謂天數亦不離陰陽五行之數也。由於五行是由先天化後天的方向而來 即從無極、太極、陰陽到五行,陷人靈性於後天,故為五賊。能見五行於外者,進退合節,取用神化煞,平衡陰陽,趨吉避凶;能見五行於內者亦然,匹配陰陽,聚散水火,取坎填離,後天返先天,故云:『見之者昌』。

五賊在心,施行於天,

  人心機巧,思想運轉不休,外則發於眼耳鼻舌意,耗神損氣,令靈性沉淪。五行落在後天為五賊,返先天為五德 仁義禮智信。《道德經》有云:『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』。 內修的時候,五賊在心,一念之間,脫離塵俗之想,將心扉打開,轉為五德,並且將五德施行於人之性天,此乃修心煉性之道。《文始真經》有云:『聖人知我無我,故同之以;知事無我,故權之以;知心無我,故戒之以;知識無我,故照之以,知言無我,故守之以。』 三極篇第四章 又曰:『惟聖人知我無我,知物無物,皆因思慮計之而有,是以萬物之來,我皆對之以性,而不對之以心,性者心未萌也。』 四符篇第五章

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。

  承上文「五賊在心,施行於天」,修者能靜燮 調和 陰陽,調觀心意,則身中五行可以自我掌握,人身這小宇宙豈不能操控 在手 乎?萬物之生莫不受天地之養育,人身小天地亦然,精氣如萬物可以在身中長養,萬般變化亦可在身中發生。(未完…)

 

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