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觀照中認識自己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七

修身講義——在觀照中認識自己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七

  儒道釋三教修心養性,莫不從靜坐入手,靜坐必須制『心』,使心不放縱散亂,脫離妄想執著。妄想即分別心,有分別就有煩惱,亦即第六識;執著又叫我執,是一切都固執著一個『我』的心,即第七識,一切貪瞋痴慢疑和不正確見解,由此發動,能令人顛倒迷惑、痛苦哀愁,使眾生遠離真道,越趨執迷。觀照般若,就是通過靜坐中返觀、靜觀的修行,使眾生悟達宇宙人生的真相,認識自己,從而脫離妄想執著,六、七二識由是得轉,而其餘各識亦可轉矣 (關於八識,見乙酉年七月廿四日修身課程)

止觀法門

  佛家修行,有所謂止觀法門,因為靜坐初時心思太多,把持不住,所謂散亂,心向上浮,治散亂的方法,就要用。止而又止,心思漸漸收束,不知不覺,卻又要打瞌睡,這叫做昏沈,治昏沈的方法則要用了。

  止是停止,把我們的妄心,停止下來,修止第一步叫繫緣止。妄心的活動必有對象,不是想事情,就是想東西,這依附的對象,叫作緣;妄心忽想甲,忽想乙,忽想丙、丁等等,叫作攀緣。當把心念鎖繫到一處,就叫做繫緣止,比如:繫心鼻端,把一切妄想拋開,只專心注視 (用感覺,非用眼) 鼻端息出息入,入不見它從那裡來,出不見它往那裡去,久而久之,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來;或繫心臍下,即意守丹田,可想著鼻息像一條垂直的線,從鼻孔喉管直通至小腹,久久妄心漸停。繫緣止就是「拴意馬,鎖心猿」,把心拴鎖在一處,使它不能亂跑亂跳的方法。繫緣止外,又有制心止。什麼是制心止呢?它的方法更直接,就是看著念頭起處,隨時制止它,斷除它的攀緣,這比繫緣止為細密。

  但繫緣止、制心止兩法還是修止的初步,再進一步的是體真止,乃是真正的修止。什麼叫做體真止呢?體是體會,真是真實,人心中所想,倏忽過去,都是虛妄,並不實在,當心不留取,只洞悉其虛,所有妄想顛倒,不用有意去制,它自然止息。沒有虛妄,就是真實,心止於此,故叫它體真止。修體真止,可在靜坐時,返觀自己的身體,由小時候到成長,又由老到死,細胞在新陳代謝,刻刻變遷,沒有停頓,有什麼實在的東西可以把握得住?又返觀我的心念,不斷遷流,過去的念已謝,現在的念不停,未來的念沒到,究竟可以把那一個念作為我的心呢?可見妄心一生一滅,是虛妄不實的,如此返觀,久久純熟,妄心自然會停止。

  的方法,歸納起來也有三種。一叫空觀:觀宇宙中間一切事物,大至世界山河,小至我的身心,都時刻在那裏變化,沒有絲毫永久實在,都是空的,如此叫做空觀。二叫假觀空觀習久,再看這心念頭起處。因每一念頭必有一對象,對象不是一事,就是一物。世間的事物,都是內因外緣湊合而成,譬如植物種子能夠生長,是內因;水土能夠養育種子,是外緣。但若把種子貯藏著,不去播種,就永不能夠生長,這只有內因,缺乏外緣,因緣不湊合;又如有田土,有水利,但不去下種,也永不能夠生長,因只有外緣,缺乏內因,因緣也不湊合之故。世間的事物,都是因緣湊合即生,因緣分散即滅,我們見的什麼東西都是一種假象,所以心中念頭的起落,也是假象,不須執著,如此觀察,叫作假觀。三是中觀:從相對方面看,空觀是屬於無的一邊,假觀是屬於有的一邊,功夫到此地步,還不算完全,應該再為精進,觀空時不去執著空,觀假時不去執著假,離開空假兩邊,心中無依無著,洞然光明,凝然而寂靜,這叫做中觀

  上述止觀法門,表面好像有區別,實則是心的運用,或有時偏於止,或有時偏於觀,止時不能離開觀,觀時亦決不能離開止。救世大士曰:「吾佛之道是有視不見,有聽不聞,有不知香,有不談論,有不覺觸,有絕攀緣,六根解脫。本自無縛,不用求解;若欲求解,只是無縛(救世大士1992/8/23乩文),其中精義實值得斟酌。

認識自己:誰是我,我是誰?

  觀照般若一經發動,便一定能夠得到收穫,走進實相般若的大門。止觀的作用在開始時乃止妄念,但當進入極深的禪定時,卻能察看發現事物的真相,比如看到一切都在變化的空(無常),又看到世間事物由因緣湊在一起的有(假合),由此而帶出一系列重要的問題:究竟人的生命,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實相是什麼?生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如何可以認識自己? 龔中成壇主對壇人提出:「求道須明生命之道。未曾生我誰是我,生我之時我是誰?其生必有因,所往是何處。了脫生死。(2005年八月初八日)並經常於降壇時提問我們,以此來讓我們認識自己,為我們開悟了脫生死之道。

龔中成壇主
人生於世上,難有百載光陰。如何充實自己,了解自己,認識自己,未曾生我誰是我,生我之時我是誰?自修意義在於此。此時此地,教人修真,借假修真。身軀受時空形數所拘,有時有力不從心,能力有限,限制約束,時不與我,地不與我,人在紅塵,身不由己。
(2004年三月六日)

  到底「誰是我,我是誰」呢?

  有人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說:『這不就是我嗎?我不就是○○○嗎?』不錯,這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自己,但人有身體及心,這個自己,究竟是說你的身體呢,抑或是你的心呢,還是說你的名相呢?

  若以身體為自己,自己即是我,但這身體本來都是物質,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四大所組成,屬於色身,由津血筋骨肌肉內臟皮膚等等湊合在一起,從少至壯,從壯至老乃至壞滅,色身是不斷地改變,它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,沒有片刻靜止過,不斷變化,是暫時走到一起的,且最後還要散滅,塵歸塵,土歸土。這色身既非實體,會是『我』嗎?

  若果以心為自己,那麼是心臟的心呢?還是我們在眼看、耳聽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之後,翻來覆去思前想後的那個心呢?這個心是否就是『我』呢?至於以名相○○○為自己,那麼叫○○○的,又都是『我』嗎?日後如果改叫×××又可以嗎?以名稱當成自己,或者以某個樣貌作為『我』,那日後你稍為胖一點、瘦一點、老一點、難看一點、殘破一點,又是『我』不是『我』呢?

  用般若觀照,就會獲得真空的智慧,終於看到我們日常,有一個因為成功就快樂、不成功就苦惱,追逐聲色物慾,受外在環境牽引,為了得失而執著不休,產生煩惱妄想,自以為是我的『我』,其實是『假我』。而一個永恆的『真我』,正等待你放下執著、不追逐是非得失、不受世間慾念所束縛,在『假我』的深處,等待你在觀照般若的實踐中,所謂「行深般若」時,照見它,揭出它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觀照般若的功夫,是極為重要的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觀照以達實相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六

修身講義——觀照以達實相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六

  接受真理(信)、下定決心(願)、努力實行(行)之後,便須開始習『戒定慧』,已如前述。

  嚴持戒律,可以令身心減輕不少障礙,這是用由外切入的禁戒方法,尤如警察維持秩序,使盜賊不敢妄行一樣,雖不是自動自覺,但總是不容放縱的初步功夫,也是進一步實踐淨化洗滌內心靈性的基礎。佛經裡面說:「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(心)。」意指眾生執迷,就在他的狂妄放縱妄想執著的心;如果這些妄心歇止清除,我們的本性即可恢復,那就是菩提心了。此話一針見血,已直指修身法門,值得細味。

由觀照而達實相般若

  在般若三階段中,最重要應該是第二的觀照般若了。因為千里之行,實始於足下,一日不開步,即使多麼完美的計劃、至善的道理,都是空談,沒有意義。有人說實相般若是「本覺」人人本具的根本覺悟,觀照般若是「始覺」覺悟的開始,迷失的眾生是「不覺」未曾覺悟,故此假借文字般若引發他的覺悟,當他明白道理,開始觀照的時候,就是般若覺悟開始了。

  的意思含有深意,是道門、佛門修行的一種方法,它往往用於道門的修真靜坐、佛門的禪定(又叫禪那、正定),是教人將自己散漫雜亂的心,集中於一境的最好方法。一般人的心,都是妄想紛飛,所謂「心猿意馬」,無法控制,小孩我們稱之為心散。修真與禪定,就是要對治散亂,內則控制妄想,澄清雜念,止息邪念,外則不亂攀緣,一念純真,以此來恢復身心的寧靜,養精蓄銳,而不是枯坐寂坐、萬念俱灰的消極行為。天地散亂則災禍頻生,人心散亂就惡念起伏,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人得一成聖」,說明了純一是多麼重要。紅塵滾滾,都市繁囂,有修養的人,於此保持心的純一,不為外境所動,並不容易,靜坐時禪定功夫固然重要,但行住坐臥,待人處事仍能不起妄念,時時在定中,更是功夫。古人所謂「運水搬柴,不離三昧 昧,梵語定的意思」,即是做什麼事情,都不生妄念,都在定中。佛門中將「戒定慧」稱為三無漏學(因能斷煩惱、能了生死,而稱無漏 漏比喻煩惱),而禪定是正信的學佛人必修的功課,不過因著追求目的的不同,產生了多種禪的名稱,這裡就不研究了。

  從道經佛典中學習得道理,如何明晰其實相,則須通過來達到。此所以的修持實踐,涵蓋於全部的修行過程中。但既是對治散亂,其意就不是平日兩眼注視外境,追逐紛紜擾攘、千姿百態的事物的意思。反而不論是認識宏觀世界,還是微觀世界,都必須用靜觀的方法。 太上道祖曰:「致虛極,守靜篤,萬物並作,吾以觀其復。在最虛靜的狀態,萬物生長孕育至死亡的規律、生化的過程,我們才能完全觀察到其中的奧妙(《道德經‧復命章第十六》) 救世大士在於親著之《心經傳燈真解》中亦曰:「觀,神光內照於黃庭也。天之神棲於日,人之神棲於目,故行般若之功,必從神光內照下手,而性命雙修之功,亦不外是,此又徹始徹終之功也。」神光內照,這就是返觀之謂。返觀、靜觀,都是與常人平日不同的運用。然而正是這種才能達到事物的真相實相,不論自身、外境、五蘊、六根、六塵、八苦、十二因緣等等,均是如此。試看《陰符經》開首第一句曰:「觀天之道」,《般若心經》第一句曰:「觀自在菩薩」,都是以為開始,帶起整篇經文,顯出的重要。

宋代理學家程顥,有一首名詩【秋日偶成】,可供細吟品味:
閒來無事不從容,睡覺東窗日已紅。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興與人同。
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風雲變態中。富貴不淫貧賤樂,男兒到此是豪雄。

  的意思是對照、反照、內照、反省,好像一面鏡子,能看到自身的缺點與不足。人在修行當中,有時不知道的功夫進行得是否正確恰當,必須以仙佛的話、乩文來進行對反省,是走對了,還是走錯了,及時警惕發現。因為人常常很容易受自己的無明愚痴妨礙,曲解語言文字,斷章取義,行差踏錯而不自知。以這樣的緣故,必須的功夫來糾正。讀經聞法,在觀照的階段,要在深自警惕,以道、佛所說者為鏡,時時處處,用以自照,及時改正,好像計算要做驗算,好像洗面要照鏡,方能檢查出錯失,加以更正。不,不作反省,執迷何由覺醒?由接觸道佛真理,到進行實踐,所謂依文字,起觀照觀照功久,則惶惶然,警惕之心自生,是即「始覺」也,而眾生本具的正智(道心佛性)初開也。

  人能經常反省自身,如此下去,不退不懈,所行的觀照之功,隨著日子,越深越醇,由開始所謂「始覺」,起先如初出的月亮,漸漸光多暗少,以至於月輪圓滿,光輝煥然,則真性顯現,即是「始覺」合於「本覺」,而最後沒有「始覺、本覺」的分別了。要知道所謂成佛者無他,迷人覺醒,自性圓明而已。《心經》令人覺悟,佛即覺者,故曰『一切諸佛從此經出』。而覺性之開,非仗文字般若之力,由仙佛的語言文字警醒,便其道無由,一如金蘭觀對聯所謂「金聲喚醒春夢,蘭信吹馥河山」,這金聲、蘭信,就是喚醒迷人的文字般若。各位在此修真,參與服務金蘭的善行,便是觀照般若了。我們能行觀照的功夫,更重視多作自我反省,則他的覺悟就指日可待了,這與 壇主所常說的「能修自能正」是同一的道理吧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