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六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六

 
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音初狗;
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
第五章

  “仁”者居五常 仁義禮智信 之首,仁慈愛護,九美八德中之美德,也是上天賞善罰惡的天律法則。“仁”五行屬木,顧名思義,既入五行,即屬後天。後天有形質,不能脫離時空之拘束,壽命有數,疾病災厄尚且難以逃避,若非修真,縱使傾盡國力以維護一身之性命(仁之至矣),也不能超出陰陽之數,數盡則滅,改頭換面,循環不息。

先天則不然,性命相合則返先天,性命返先天則根源鞏固,精氣神結聚內歛:精不搖,氣不散,神不勞,故性命能長久。性命和諧,諸災不作。及至真體完成,性命可延億載,即使人壽有期,卻可無疾而終,解脫色身,真體長存,天地任逍遙。

  性命若不修以道,而只以仁愛護身,則不離後天陰陽。是故聖人不仁,不著意於後天之魄精,以百姓 以精為民 為芻狗,卻著重於先天性命。芻狗者,草扎的動物,價值低微,作用次要,容易獲得,比喻人毫不在意的東西。同理,天地亦宗根於先天 太極、無極是也;所謂:「人法 效法 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。故曰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。

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

  天與地的交往,不就好像風箱的運作嗎?天地相交以橐籥,人身性命相交返先天,亦以橐籥橐籥在修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,奧妙千層,變化無窮。早上煉的呼吸 吐納 法,就是利用橐籥的作用,以深長呼吸,推動全身的氣液循環,使經絡暢通、氣液暢旺,匹配陰陽。橐籥之義不只限於呼吸,“擴大”與“收縮” 如風箱、神與氣的合一,神意之層次轉移、精氣之聚散、兩個關竅間的開闔傳輸、靈性採納身竅之精華,亦屬於橐籥的範圍;甚至通關展竅、開闔玄關。

  鍾離師祖曰:『無極玄關,取坎填離,人身八卦,橐籥上源 開闔先天之上源,由外 丹田呼吸至內 靈山之上,丹鼎自煖,守中抱一,由前轉後,由下而上 請參閱內經圖,火熱上升,命宮灼閃,若隱若現,五臟六腑,沉痾宿疾,不療自癒;百節四肢,九竅五官,七情六慾,與日漸消。 己卯年五月廿一日乩文

精氣之傳輸,亦以橐籥之法,由命轉性。

  呂純陽師尊五篇註之採金歌有云:
未採藥,立匡廓
乾坤定位,交合之時用橐籥。用橐籥,近我身,不看天體枉為作。 註:未採之時,定立邊廓,即安爐立鼎,乾坤定位,然後用橐籥之法使乾坤交合。也是利用橐籥來傳輸,採金炁近我法身。若不參看天體(指月借日而生光)的大象便枉為作了。

  通關達竅之法,也是用橐籥來達成的。 李道明師尊曰:『通關達竅,內裏乾坤,奧妙千層,層出不窮。穹蒼宇宙,虛空無極,一呼一吸,氤氳 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 摩盪 謂氣勢雄壯,摩空鼓盪也,一變之變,無有不動,春夏秋冬,生長收藏,周而復始。(20010729) 
安爐立鼎法乾坤,鍛煉精華制魄魂,
先將身心修養好,次搏烏
金炁 玉液 靜中烹,
一往一來名橐籥,清靜無為始見真,
真炁真息真傳法,功高德高境界高。』

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;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  人身的竅穴,就好像風箱一樣,中空而不會變形、竭窮;愈抽動,氣愈出。唯一要注意的:橐籥始終是在動的變化,未臻究竟;非守中抱一、真炁真息、清靜無為,不為真境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六度般若與功德 重溫《孝經》迎施澤

修身講義——重溫《孝經》迎施澤

   又將到農曆七月,紫霞施澤前夕,孝子賢孫追念父母祖先的一份孝心,隨著日子的越趨接近,好像芬芳的花香一樣漸漸濃郁起來。

  回憶過去,家中每到這段時節,先是摺下金銀冥鏹,然後在某一天擺出飯菜盛宴,桌椅雖是空無一人,但一種親人團聚的氣氛,卻是油然躍然,令筆者難以忘懷。父母親在我的小時候,就讓我知道雖然沒有見過面,但卻有祖先及叔伯長輩的存在。

  現在取代家中祭祀活動的,是在道觀中的盛大法會, 師尊慈憫,知道壇生對先祖的孝念,因而有「紫霞施澤」之設,讓壇生能夠藉著幾位 師尊的法力,薦拔先靈,一盡為人子女的心意,並且惠及常臨壇的善信,所以說各位來到金蘭福份非淺。

紫霞施澤的意義

  《孝經》裡面說:「夫孝德之本也。」即是說孝是一個人道德的根本,所以任何人亦應將能否盡孝,放在他的所有事情的前面,那麼「紫霞施澤」的意義何在,人在這個活動中應怎麼體現孝道呢?

祖師起草的祭文中指出
,施澤意義在於

本指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,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,追念先賢;進一步也指人謹慎從事,做什麼事都考慮到後果,從開始時就謹慎小心,所謂慎終如始,這樣的為人方為真孝。

先芬就是祖先的美德,將祖先美德加以傳揚歌頌。這就是教人記住親人的優點、好處,學習他們的榜樣。

父母親人尚存,應好好珍惜,照顧奉養,謂之事親,更要順其意、令其開心、安心、放心,不會因自己的胡作非為而蒙羞,這是孝順的精神。(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。)

後昆,是子孫後代;裕是富足,垂是留下。為後人留下偉大的業績或美好的名聲,而不是惡名、臭名、罵名。

人與人的關係各有其位,在本位做好本份,乃十倫之意。
1、 見事鬼神之道(為什麼禮儀如此莊重,乃顯示對鬼神的誠敬)
2、 見君臣之義(為完成整個過程,看到君臣的忠與義)
3、 見父子之倫(父母祖先與子女間的慈與孝,處處顯露)
4、 見貴賤之等(先賢先祖在恰當的高位受後人禮敬,如家族墳祠)
5、 見親疏之殺(親與疏、遠與近應有不同)
6、 見爵賞之施(對賞賜莊重不可兒嬉,比如供品福品)
7、 見夫婦之別(夫婦屬一家庭,身份明確,必須尊重……)
8、 見政事之均(事務處理要均平)
9、 見長幼之序(長幼兄弟、年紀大小有先後的次序)
10、 見上下之際(上下級之間乃有所區別,規則不同必須遵守)

壇生善信如何盡孝:眾善齊芳

積福 積功 積德

  地獄陰森,亡靈悽苦,見之流淚,聞者傷心。壇生善信孝親之心,何忍親人在此受苦,所以在法會全過程(現在準備階段至典禮均是)中,努力參與,事事盡心,與人方便,實際上就是在盡一份孝心。上天為我們設置法會,乃「方便人者天也」,我們為法會多做些事,使「紫霞施澤」順利完成,是「方便鬼者人也」,本觀各部門遵照值事會決議,暑熱中佈置場地,填寫輸入打印資料,張貼名位,搬運衣包冥鏹,協助附薦者辦好手續,至法會當天一起努力完成盛典,則親人定當高興,得到超昇薦拔,如此在自己來說是修了福、積了福,如果個人做得很好,又不介意多付出,不執著,不將自己所做放在心裡,則不僅是真正盡了孝義,並且還把福德變成功德了。

  《孝經》說:「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。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。」是教我們擔任工作,就要盡忠職守,不參與工作則防止出現過失,將事情努力辦好,盡善盡美,補救錯失,消除不當的行為。曾子也說:「身也者,父母之遺體也。行父母之遺體,敢不敬乎?居處不莊,非孝也。事君不忠,非孝也。蒞官不敬,非孝也。朋友不信,非孝也。戰陣無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災及於親,敢不敬乎?(禮記‧祭義)這是說人的身體是父母所生的,用父母所給的身體去做事,怎敢不恭敬謹慎呢?這包括了日常起居不莊重,為國家做事不忠誠,擔任公職工作不盡忠,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,在戰場上作戰不勇敢,都是不孝的表現。這五方面做不到,不僅受到批評與懲罰,還給自己的親人帶來災禍,誰敢不恭敬謹慎對待呢?

  我們金蘭觀遠處偏僻郊外,設施簡陋,但是卻得到天心眷顧, 聖尊施展法力;又有各經生至誠,誦讀經文,持齋守戒,謹慎言行;壇生善信真誠奉獻,在這暑熱之時,汗流浹背,人人為發揚孝道,不計較個人得失,為觀出力,所謂眾善齊芳,正可心昭日月,這才是紫霞施澤的精神,忠孝的精神,修道的精神,眾所不同的精神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