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蘊皆空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十八

修身講義—— 五蘊皆空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十八

認識自心

我們說「觀自在菩薩」,就是返觀自我,認識自己,以達到改變自己。認識自己什麼呢?就是自我的「心」,找尋自我本具的心性。

心為身主神為君」,這個心是人一身之主宰,是人的生命之本,是見聞知覺的能源。心在人在,心去人亡。心也是天下之大本,因為人有妙明之心,才能應物,產生意識,才能理解萬物,改造萬物,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。語言文字、文化知識、科學成果、綱常倫理、宗教等等,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?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特有的靈機,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,可以這樣說,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,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的一切。

心性至大,無以尚之」,亦無所不包,我們想日月江河,日月江河就在心裡,人的思維到那裡,意念一動,萬里之外,當下立到,可見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,速度能超過任何東西的速度。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,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它是從何處來?它有什麼特點?水有源,樹有根,找到了根源,才能真正明白,真正理解。

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,故謂之心靈,清靜經謂之人神。心靈好清不動,如同本來無極真空之本,謂之本性、天性、靈性。心靈動,如果本乎天性,順性而行(比如天有好生之德,人愛生好生不殺生),是謂之天理、良心、真心,所以說「率性之謂道」,是為道心,可以種下善業。心靈被後天物慾所迷,動而不順天性,因物而生欲望,喜惡貪求、嗔恨妒忌、痴心妄想、驕傲輕慢,是為貪心、慾心、妄心、嗔心、妒心、恨怨心、疑心、煩惱心,可以種下惡業。

  人的心向善,就會建設出一個美好的世界,營造互相關懷、愛護、包容、幫助的和諧世界;反之,人心不善,就會製造一個污煙瘴氣、亂七八糟、不講道德、不忠不孝的惡世界。認識人心,特別是自我的內心,是修真修身的重要部分。 華佗仙師勉勵我們曰「懺悔心、忠孝心、慈悲心、愛護心、感激心、歡喜心、和平心、誠心誠意,發自內心,積功立德,將功補過。(2005年6月19日)就是教我們建設善心,恢復善良本性。由一己至無數人都能如此,則可以人心轉,天心轉,化戾氣為祥和,變大地為樂土。

  但心靈容易被後天事物所迷,這就是五蘊,五蘊就是我和你,就是一切眾生。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,度一切苦厄。
  這句《心經》總綱,講述了「五蘊皆空」的重要原理。蘊是蘊藏、積聚的意思,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元素,組成我們具有靈魂與軀殼的身心:

² 色蘊:我們將世界分為精神與物質兩部分時,則所有物質,便稱為「色」,屬於有形有實體的存在。凡眼所見、耳所聞、鼻所嗅、舌所嚐、身所覺,都可以說是色蘊。
² 受蘊:受是感受、領受或接受,是人對於外在環境,由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,分有樂受、苦受、不樂不苦的中性感受。
² 想蘊:思想思慮之義。當內心與外境接觸,所引起的思想活動。
² 行蘊:由上面的心理活動,推動人的身心,向善或向惡的方面發展的原動力,因意念而行動,造種種業。由於想一經生起,常常是念念不斷、念念遷流的,這種滾滾不停的思想也是行蘊。
² 識蘊:對外境由分別而認識的全部心理活動,歸納分而為八識。這裡識蘊一般指第八識。(八識包括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外境產生的心識,為前五識;對前五識作出認知分別,作出思想反應,為第六意識;執著自我的七識末那識;藏有所有業力、因果輪迴的元素,影響人的性格的八識阿賴耶識。)(八識已於乙酉年課程詳解)

認識五蘊皆空

關於五蘊,是說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;五蘊皆空,是這種現象沒有永恆,只是一時的聚集,是遵循成住壞空的規律而出現,然後消失,稱為「真空」。(我們曾在前面課程作過探討,特別是四大假合、四大皆空之義,下面只作簡略回述。)

我們穿的,本來沒有一種叫衣服的東西,不過是把布,通過裁剪、縫製而成。而布呢?本來也沒有,是棉花種子在泥土裏,經雨露、陽光、空氣等養分作用,生長起來,開花結果,然後再把摘收的棉花紡紗織成。現在流行化纖,是利用其他原料,經過各種化學反應合成,再經噴塑製成絲線,織制而出。可見,衣服本身沒有自體,沒有自性,而是別的一些因緣匯合而成就的。衣服如此,其他一切東西無不如此。房屋,由鐵釘沙泥石子水泥聚合而成;再比如聲音,前面發出的已經消失,後面的又未到,現在一瞬間的又將離去,所以你說歌是什麼,只是一串聲音組合罷了;同樣電影也是如此,銀幕上千軍萬馬、英雄美人,其實不過是一時的光束幻影。

  至於我們人人最執著不放的這個肉體,由父精母血匯合生出,實際上是四大假合,即由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聚合而成,而有形有質終須壞,最後仍必塵歸塵、土歸土。我們平時對名利物欲的執著,引起的喜怒哀樂貪瞋痴,種種煩惱,其實更是虛幻。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自體、沒有自性,謂之『緣起性空』,「緣起」是一切事物由因緣匯合而生,緣聚而有,以後也一定會隨因緣分散而滅,既然事物是眾緣合成,其性本空,沒有真實的自體,所以「性空」。有生必有滅,有合必有分,這是真正的事實。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,一壺濁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」三國演義中這首「臨江仙」名詞,時常被師尊壇主引用,正是因緣聚散的美好寫照。

如何得以五蘊皆空

人對外境色相,通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六種功能,接觸受納,而起心動念,作出行為,並於心識作用。故此在修真修身來說,要破五蘊,還須由心做功夫。前面講人心,用那個根,那個靈,同時用,同時靈,所以妙明心又叫「六根之性」。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,比如人用眼看物,不是眼看,眼只是條件,真正是心看,眼不能看,心才能看,所以眼睛叫「心靈之窗」。聽的功能也是一樣,是用心來聽,不是用耳來聽,耳和眼一樣,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。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,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;集中精神看書時,對電視裏演的甚麼,唱的甚麼就不清楚。不是沒聽見,是沒動心。

  照此特點,發揮心的力量,不為外境所轉,所謂「不動心」,自能做到五蘊皆空。所以在修真法中,有云「色者,窒礙之義,若見境逢物,不著不染,是無窒礙,色蘊自空」;「受者,領納之義,若遇一切聲色境界,心不領受,得受蘊空也」;「想者,妄想思慮之義,若過去不思,未來不想,現在自如,得想蘊自空也」;「行者,心念不斷遷流之義,若十二時中,心不外游,而念不煩亂,不被境留,一念不離當處,得行蘊空也」;「識者,辨別親疏之義,若一一分別,何等執著,須一切平等,見如不見,識如不識,無親無疏,來則應之,去則不思,得識蘊空也。」就是叫人由心做功夫,不為外物轉,反而轉外物。如是人由克制自己的心做起,就可征服自己,改造自己,化私慾為大公,把小我擴展為宇宙之大我,不再為一己之利以壞全體,以危大局;更不會汲汲於富貴,戚戚於貧賤。這樣貪心既滅,瞋癡不起,自然取消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為。人能渾然與物同體,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,而憂眾生之苦惱。每視他人之苦為自己之苦,把他人之厄難當做自己之厄難,事事重大我而輕小我,在在先公後私,捨己濟人。前者是自我的救濟,屬於自利;後者是推己及人,屬於利他。一則去惡,一則從善;一則自利,一則利他,直至二利究竟,就可以成就佛道,證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——法身真我。這就是:「空而不空」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一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一

  修真以“後天”返“先天”為宗,這是甚麼原因?先天與後天有何分別? “先天”的準則是甚麼?又如何能維持於其間?其中之玄妙奧理, 太上道祖在此章按步揭示。
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第十章

  營者魂,魂主性;魄乃身之綱、主命。先天狀態—陰陽相合,精神魂魄意聯結,所謂五行攢簇 音全促,請參看河圖,其中水火相融,易曰:『水火不相射 指先天八卦之水火不相排斥』。斯時性命相合,身心若一, 下元 精中有氣而神可融, 上元 神中合?而精凝聚 生靈台活水 中元 氣中歛神而精養藏。元神出竅,識神 思慮之神 退藏。後天性命相分,陰陽相斥;水流下,火炎上,水火各走極端( 請參看洛書戴九履一);識神主事,元神潛匿;魂木受制,魄金倡狂,金木相戈。 師尊云:『身是天地一斷篷,半間南北 火水 半西東 金木』。是故,修後天而返先天,身載魂魄,相合抱一,能不分離嗎?

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

  嬰兒天性自然,因無智無識,神不外馳,故神能專守;又因純真,無思無欲 (有肚餓不妥只管哭),神不執運,神氣融合,柔和平順。

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

  玄覽即內觀。修真之士,靜濾心靈,澄心遣慾,於靜觀時,能沒有 因貪執於事物而所引發的 瑕疵嗎?清靜經有云:『…能遣 心慾 之者,內,心無其心;外觀其,形無其形;遠觀其,物無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見於空…』心性無形象,唯內觀精氣之變化能反映之。

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

  精比民,身比國。修身聚氣,煉精化炁,以炁合神,養性葆命,如人君愛民治國,能以無為自然的心嗎?修真而言,有為之心,非先天真常之道; 云:有心知道遠,無心可見道。 請參閱第十講有關揣而銳之,不可常保…。

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

  後天識神主事,元神潛匿,凡人皆是如此。先天元神出竅 覺現,識神退藏,後天六根降伏,先天六真自現。先天後天,此開彼合,一開一闔。是故天門即先天之玄關、靈性之門。天門開闔之時,須安靜柔順,寂滅隨順,如雌之隨雄,牝之順牡;稍一妄用知見,天門即閉,落入後天。

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
  又當天門已開,陽炁 一炁 充斥神室,神光耀燦,內境如摩尼寶珠,剔透晶明,照見四大 一身,無遠弗屆,於此之時,能否守住無見無知、無心無欲的狀態嗎?
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
  道德經之玄妙,實非世人所能容易了解, 師尊有言:道德經乃修真之寶筏,非潛修密煉,焉能知曉?就以此章為例,陳列之修真法程,已是層次分明:先安爐立鼎,載魂魄抱一次專氣致柔,靜中氣平息住再澄清內觀 所謂離宮修定,靜濾心靈繼而煉精化炁,煉炁合神天門開闔,後天返先天→神室積炁,明 剔透晶明 虛室生白 四達轉化靈液 靈台活水/天一之水/汞,生長蓄養。生之畜之指先天一炁之招攝、生長蓄養;一切猶如天地生萬物,不以為己之所有;天地長養萬物,不仗恃為己之才能,也不覺得自己主宰萬物,這就是天地間最崇高深遠的德行。聖人效法天地,修真行道,晝夜修持,是謂“玄德”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