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空真相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十九

修身講義—— 色空真相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十九

 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《心經》中非常重要的論述,探討色空的真相。這是在《心經》前四句序分之後,承接「五蘊皆空」而展開的討論。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 正宗分之一:細說五蘊皆空…知色空真相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
一切由「因緣」所生

先要講一個「因緣所生法」的問題。緣,我們平時說「緣份」,這跟色空真相大有關係。如果我們已深明因果是天地間的根本原理,則「緣」的重要性便不可不知,因為它是因果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生滅變化起著重要作用。「緣」,全稱為「因緣」,世界上所有人、事、情、現象、物件都不會無端突然發生,因為都與其「因緣」有關

「我」,也是因緣所生,世上本沒有我;我的身軀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,並不屬於我(筆者愛比喻作卡通片中的合成機械人,功能雖厲害,但沒有操控的人,不也是堆廢鐵);我的六根對外界作用,但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樣是我……。只因為有特定的緣份匯合了,然後有「我」。我這個「色相」,本就空無,因為「緣」,於是才有「我」,將來沒了「緣」,於是又沒有「我」了。那麼誰是真我呢?那就是經文下一段所說的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的圓明真靈真性。

  龔中成壇主說:「無極原靈,由天而降,降世為人。(2004年6月27日)而且不但「我」是如此,其他所有人以至眾生,皆是如此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執著於「人」、「我」及眾生,不必羨慕或輕視別人,也不必自高自大或看不起自己,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,各人只是因緣的不同而已。明白這個道理的,就會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遭遇都是遇緣不同,你的緣不同我的緣,我又不同於他的緣。而在這個緣裡頭,難得的是什麼? 龔壇主說:「人為萬物之靈,人身難得,樂土難再,真道難遇,有緣遇上,緣份緣份!」有緣來到金蘭觀,這三「難得」我們都解決了,緣是有了,但能不能成就,還要看你的善根、福德怎樣了。

  現在是因緣有了,就看有沒有善根、福德。善根是什麼?能信、立願、力行,參與群修,這是善根。遇到的時候你信不信,你信的程度到底是多少?你有沒有宏願,抑或只是小願?能不能努力修行?這就是問題了。有很多人遇到了,也在學道,但是學道多年,實質上來講,他還是半信半疑,怎麼知道的?從他的思想、行為上能看得出來,如果他真的信、真能立願,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行一定努力依從仙佛的教誨,一定為群體無私地做事,一定珍惜修真的機緣,以免「蘇州過後冇艇搭」。而福德是什麼?是積功立德……(不贅) 。 呂純陽師尊曰:「 孽由自身生,真誠脫俗塵。孽障重,有緣無份,天緣人緣地緣,緣到則聚,有聚有散,無常有常。(2007年5月30日)

「緣份」

我們講「因緣所生」,這個因即因果的因,是起因、動機,但還需要「緣」的出現,或者稱機會、條件的,才會有結果。世上所有的事、情、現象、物件都不會突然產生,必有一個前「因」和適當的環境條件配合,所謂「緣」或者助緣,然後才到結果。所謂因緣而起,隨緣而生,故也隨緣而滅。「萬法因緣生」,這是說一切事的發生,先必有因,再遇見緣,他就能夠發生結果。「因」是事的本原,「緣」是一種助力,「果」是後來的結局。由因得果,全是緣的力量,這是值得注意的。如:樹木的種子,遇陽光、水土、氣候、人工、養份等助緣,生成樹木。

古語說:「有緣千里能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逢」。其實,有緣先要有因,因是第一位的,沒有因的緣是無結果的。請看以下的分析:

  什麼事情,有因還必須等待緣份的配合,明白緣份的道理,處事待人接物就會「隨緣」。隨緣就自在,攀緣就不自在。有緣份,有條件、有機會,我們就做;沒有緣份,沒有條件、沒有機會,就不必做。不但不做,想都不想。想的這個心就是攀緣心,一定要怎麼怎麼做,就很苦!

有些事想做,但是緣未到,沒有機會和條件,盡了力,也還是不成,那就不必忙。但可以廣結善緣,製造條件,等緣份到了,就應當要做。譬如我們傳道,要講課,可是沒有機會、沒有人聽課,那我們暫時不想。想是妄想,無濟於事,想都不想。可是後來廣結善緣,使緣份具備,一切人力、物力、財力樣樣具足,那就一定要去做。這是隨緣、順緣,但不是攀緣,這就做得很自在。而攀緣,一定要怎麼做,會做得很累,做得很辛苦,很勉強,這是錯誤的,隨緣是正確的。

  緣又有善緣與惡緣之分,修道要廣結善緣,但無法避免惡緣,因為你有因果,才有這些惡緣,你只有在逆來順受、苦心笑臉中清償。修行要有緣、有境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。也就是說我們修行,要群修,不能離開人,不能離開社會,不能離開塵囂,人事與物質的環境,比如要修忍辱,沒有那些人天天看你不順眼,天天罵你,天天找你麻煩,離開了,你到哪裡去修!財富、名利、麻煩在你面前,你不動心,才解決貪瞋痴的問題,沒有這些東西,說不貪不瞋不痴,沒有意思。所以惡緣也是恩人,能夠幫助你進步,這絕對不是坐在一個小房間裡頭盤腿面壁就能解決的,沒有經過考驗,不算數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二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二

道德經第十一章;

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;

木頭 車輪有三十支徑木,共同支撐輪圈,及有中空的輪心,來插入車軸,車輛才能發揮作用。大自然現象:天文學家發現,銀河系 直徑約十萬光年,至少有二千億顆星 中心是個超大黑洞;颶風 由冷熱氣流衝擊而成氣旋 中心是風眼 大約30至65公里,風眼中風力緩和,沒有雲雨,氣壓最低,風眼若未能清晰形成,颶風之風力亦未臻強烈;水中漩渦,亦復類同。由是觀之,“旋動系統”的運轉,有賴其中心之“空”,以強化其外圍的運轉。以修真而言之,人身先天之精炁的循環,亦類旋動系統焉:前降後升,陽升陰降,一炁周流,所謂金烏玉兔如梭之轉;若欲循環無端,周流無礙,務須心靜意寂,一如大自然旋動系統的中心,中空無物。心動則著物,妄念則炁瀉,一炁不運則落後天。

  師云:『看破紅塵早悟空,太陽隱在月明 日月對望 中,時人洞悉陰陽理,方奪天機造化功。』註:人於月明時不見太陽,豈知太陽隱在地球之後,若非日月對望,月借日光,焉有月明之理。猶時人只知己之魄,不見己之魂,更不知魄之盛全,須賴魂炁之施照;總欲魄之健壯青春,卻不顧魂之沉淪污濁,可乎?魄屬金,魂屬木,後天金剋木,故魂受魄制;先天魂魄相合,時人若能洞悉陰陽之理,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煉魂制魄,使魂全魄盛,如月圓之象,日月合明,則奪天機造化之功,性命同修矣。 太上道祖以三十輻之數,以比喻月相之三十天週期。晦朔 三十與初一 之間,陰陽相合,日月交會,混沌未分,性光為陰魄所包,隱藏不見,為人身歸根復命的時候。交會之後,魄中生魂,至初三日,一彎新月,始露性光,在卦為震,元性初現,鉛鼎溫溫。陽魂漸長,陰魄漸消,至初八日,魄中魂半,是為上弦,在卦為兌,此時性光持續增現,如簾幃透光,陽火漸盛,熱透中關。至十五日,日月對望,陽魂盈滿,陰魄全消退藏,在卦為乾,此時性光圓滿,圓陀陀,光灼灼,乃人身魄之精華 陽精陽炁,與陽神相聚之象,如日月之精華相合而生滿月之象,此即修真之日月合其明是也。 十五既望,盈不可久;天地之消息,物極必反,陽極生陰,陽火始降,轉退陰符。十六以後,魂中生魄,陽反為客,陰反為主,陽魂受統攝於陰魄;陽炁始退,而一陰生,在卦為巽,此時為靈性歸於身命之始也-靈性轉退,識見漸增,在此之時,損道最易,若行差踏錯,則前功盡廢。隨後陰魄漸長,陽魂漸消,至二十三日,是為下弦,在卦為艮,魂中魄半,是為靈性歸於身命之半也,在時應秋,秋高氣爽,心景靈明,陽炁凝聚,順時而轉化為金津玉液。至三十日,是為月晦,在卦為坤,陽魂全歛入陰魄之中,性藏於命;修真者於此之時,順時歸根深藏,將金津玉液,轉化及收貯於中宮、密戶之內,封固守護。此乃陽魂陰魄交會之機理也。

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;

埏音延,造瓦器的模型;埴音直,黏性的土,能造陶器 用水和黏土製作陶器,須在陶器中留出空間,才能有盛物的作用。人身竅穴亦如鼎器,所謂安爐立鼎,亦須於中留空,不能總以實意來開啟竅穴,蓋念動則炁瀉。內修篇第九章有云:『…神不截其氣,則竅穴之感應隨之而生。迨 音代,等待至神氣均寂 空無也,斯時也,竅納神氣於中,竅穴大開,光明頓見…』 (待續…)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