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經圖淺釋 之三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— 內經圖淺釋 之三

  ”靈山” 是指靈性的本鄉 見《靈山求道記》,佛曰 “靈山”,道曰 “無極”,儒曰 “聖域”;有詩曰:『道 或佛 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爾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 可修煉靈性高達本源之處,速向靈山塔下修。』,人人之靈性皆從無極而來,能內外勤修,自能歸復無極,得成正果,逍遙於蓬萊仙鄉。

  是故內經圖亦以 “山峰” 來表示靈性修煉之宮位。在圖的最上部份,乃人之頭部,頭額之處群峰聳立,最右邊有巨峰一座,超然獨立,冠於群峰,山頂稱為 “巨峰頂”;在人身為頭頂之 “百會” 穴,呼接天炁之竅也。在巨峰頂之左旁有一 “鬱羅靈台”,在天上為 元始天尊升座之台,位於清微天之玉清聖境;蓋古時有登台說法、點閱、封賞等之儀規;在人則為 “元靈” 昇華、顯法之處。

  鬱羅靈台之左有 “九峰山”,即人腦內之 “泥丸九宮”,《黃庭經註解》註曰:『兩眉間入一寸為明堂宮,入二寸為洞房宮,入三寸為泥丸宮,入四寸為流珠宮,入五寸為玉帝宮。明堂宮上一寸為天庭宮,洞房宮上一寸為極真宮,泥丸宮上一寸為玄丹宮,流珠宮上一寸為天皇宮。』。泥丸各宮乃提煉靈性之宮,匯集精氣神之竅穴,聚氣化神之處,烹鉛煉汞之所。

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鐺內煮山川

總持整張內經圖的詩句是:
鐵牛耕地種金錢,刻石兒童把貫串。
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鐺內煮山川;
白頭老子眉垂地,碧眼胡僧手托天。
若向此玄玄會得,此玄之外更無玄。

  人受天地孕育,人身為小天地,乃天地之縮影。人身始自父精母卵之交合,但在開始發展的時候,也不過一粒粟米般的大小而已,卻已蘊藏著發展成為人身的所有精華;將來嬰孩出生,脫離母體,可以成為獨立的個體,生存於地上。內修返還之道,其理與人身之始有相同之處,(所謂順可生人,逆則成仙成佛),修真者結聚自身之元氣元精於九峰山上,為一粟之珠,再以元神合之。此一粒粟中,已俱備著發展仙體的所有精華;將來道成,身內有身;肉身歿後,精氣神仍能結聚如一,更可獨立逍遙於天地之間。

  所謂 “藏世界” 者,只不過是俱備一切的形容,大家只須明白其含意,不須執著。精氣神須烹煉,方可結聚成一粟之珠;烹煉須火,並須盛載之器皿,古時以釜或鐺 音撐,瓦鐺、鐵鐺 盛載烹煮之物。修真煅煉靈性於泥丸宮之內,其精氣之容量約為半升 古時一斗為十升,故云 “半升鐺內煮山川”。

九轉九還

  內丹之結與人身之始也有不同的地方:父精母卵之結合,若有不妥善之處,亦無法抽換。精氣神之聚合則不同,若然丹體未得完滿,可以周天再轉,抽添鉛汞,還丹九轉,千錘百鍊,直至功完果滿。猶如清水受染,可以蒸餾之法,去除雜質;若然未得清純,可以重覆蒸餾,直至純清。所謂九轉九還, “九”只是形容之數,多次重覆之意,卻不一定是九次。

白頭老子眉垂地,碧眼胡僧手托天

  人壽難得百年,唯人之靈性不生不滅,歷盡百千萬劫,不斷改頭換面,輪轉不休;人卻不知其苦,以苦為樂,以妄為常。九峰山之左下角,有一位老者…… (未完)

 

<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四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四
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;(第十二章)

五色者:青紅黃白黑也。人從生到死、每日由起床至寐前,皆以目視物 瞽者除外,外見五色,一生無不如此,何以令人目盲?不知道德經為修真之寶筏,則不能通其玄理。修真修煉元神:修心養性,返其 靈性之本初;烹煉精氣神,復歸 元神之原來。若眼逐五色於物,則耗陽明於外,神亦受攝於事物;眼愈勞而神愈傷,幻影緊纏,蒙蔽眼真,感應盡失,靈目盲矣!君不見 太上道祖清靜經有云:『其心,心無其心;外其形,形無其形;遠其物,物無其物,三者既悟,唯見於空』以觀心 萌動之心攝神之形 好欲之物來澄神遣欲。 云:『欲要開天眼,須當滅世情』,誠不誣矣。五音五味,亦復如是。五音者:宮商角徵 音芷羽。耳逐五音者,精結於音聲,耳愈聽而識愈生,聽識日增,耳靈日蒙,音識迴繞,失其感應,耳真聾矣;五味者:甜酸苦辣鹹。口好五味者,每失味真;譬如先嚐辣味,再嚐別味之時,味覺每多偏差。膳味濃烈,失卻味真,舌真差矣。故云五味令人口爽 舌覺差錯

馳騁田獵,令人心發狂;

  策馬揚鞭,縱橫馳騁 音拯,豪邁不羈,心放逸矣!誰不知七情生於放逸,三毒起於貪妄,違背了心性之道。 師尊云:『時時拴意馬,刻刻鎖心猿』,一念之差,天堂地獄二路分。更狩獵於田野,獵獲愈多,財食愈多,野心愈大,心不發狂難矣。 揚帆捕魚,亦屬類同。加上天道好還,種下殺孽,時限一到,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三世因果經有云:『今生短命為何因,前世宰殺眾生命…今生多病為何因,前世殺生害命人。

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

珍貴寶物,難得貨財,常令擁有者牽掛忐忑,為收藏保固,徒添煩惱 所謂豪貴學道難;欲得者卻絞盡腦汁,時生妄想,據為己得,稍一僭越,違背道德,遺憾終身。金錢名利,亦復如是。清靜經有云:『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,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』 

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總結上文:五色、五音、五味皆為身外五行的事物,以之修真,譬如觀想、音咒、服食,終與六真相悖。馳騁田獵與難得之貨,令人放逸發狂、煩惱妄想,迷失真道。腹者身體受、轉化、收藏之部位;而眼的主要作用為觀看察見身外。聖人與一般人外表沒有大分別:對衣服舟車、住屋飲食也有著一般的需求,語言文字、文化習俗也沒有兩樣。唯聖人明白靈性永在、因果報應、天地間自然的道理,包括災劫的因由與天律的原則;為了避免沉淪苦海、循迴輪轉,而能堅持為自身之身心性命而實修苦煉 為腹、行道為善;故不為 身外察見之世俗事物 如色音味等所誘惑和感染,將身心行為約束 如令人心發狂之事,也努力解除身心之枷鎖 如難得之貨功名利祿等。聖人的生活及處事,就是為了上述的原因,而作出取捨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