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空妙有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廿一

修身講義——真空妙有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廿一
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
對圓明真性,切勿執空,也不能著相。要知道色蘊與虛空本沒有分別,而虛空與色蘊也同樣沒有分別 進一步說,色蘊本即是虛空,而虛空也即是色蘊 以至我們的感受思想行為及心識活動的情況,也都是如此。(復音埠)

舍利子

「舍利子」有兩個解釋:

一是指佛弟子『舍利弗』。原文《心經》講 及弟子們集會,其間 救世大士向舍利弗解說修行的方法,後來得到 世尊嘉許。又據《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》,大士亦曰:「時有弟子,名舍利子,事吾已久,功行亦深,正欲求其度苦厄者,吾因呼其名以告之曰:五蘊之最難空者,其先惟在於色,……」此語可證。

二是指圓明真性。 呂純陽師尊註解的《心經口氣增註》中曰:「舍,宅舍也,凡身喻宅舍。利子,即法身也。凡身即氣之宅,人心是神之舍。此 菩薩而得般若波羅蜜多時,法性顯露圓明,名之曰舍利子,即修道得道之實義也。

  經文雖沒有明確的標示,但實在兩種意義都有。如 觀自在菩薩既指 救世大士,亦指觀自己心性一樣。另外有將 圓寂後焚化金身,或某些修行人火化後由肢體產生的遺留物,以部分的稱碎身舍利(分骨、髮、肉、牙齒之類舍利),結成圓形時稱為「舍利子」,又有遺體歷久不腐,以全身保全於人間的稱全身舍利,此類乃與經文所言實無關係。

色空真相

此段進一步解釋前面所言,物質(色)以及精神的所有活動(受想行識),所稱五蘊皆空的道理,這裡是叫我們不要將色、空當成兩樣,而是一樣。首先是不異,不異是沒有不同、沒有分別;然後是即是,即等於、就是的意思。

色不異空:是因為世上一切本自無極生成,由道而得。大道運化,可生天地、萬物,皆是無中生有,空中出現。事物(色)本來沒有,大道令之有,又終歸返無。它並非永遠的存在,只是變化中的存在,短暫的、無常的,這些短暫存在的東西,其性本空,所以說這些沒有分別,色不異空,不是兩樣。

空不異色:無極大道,能夠生天地萬物,運化一切,造就世上任何事物(色),由因(動機)藉著緣(條件)的湊合會聚,創造萬有,昨天這裡滄海,那裡高山,今天這裡高山,那裡滄海,所以又與沒有分別,空不異色,不是兩樣。

色即是空:言語、文字及一切眼所見有形貌的事物都是,聲音、氣味、滋味、接觸到者亦是,按照「因緣所生法」,這些都沒有永恆的存在,會重歸虛無,所以有形有質有色者,終會敗壞,盛宴終會終結,只留美好回憶,屬於假物,所以即是

空即是色:虛空能生萬有,還能容納萬有,空就是空間,就是餘地。家裡後面有空地,就可以種種花;前面有空地,就可以停停車,假如前後沒有空地,就沒有發展的餘地了。心空的人,度量大,什麼都可以商量,也好商量;度量窄的人,什麼都不容,不商量,那麼他什麼也容不下。「忠厚留有餘地步,和平養無限天機」,空就能有創造、發展的能力,房子不空怎麼住?杯子不空裝什麼?船不空當下水就沉了。「海闊任魚躍,天空任鳥飛」,海不空怎任魚躍,天不空怎任鳥飛?在修身來說,只有空,才使人不沉淪

空就是有,空才能有,真正的空,能夠產生奧妙無窮的有,所謂真空生妙有。由於空,才能不斷地創新,才可以容納一代一代的英雄豪傑。所有位置上都有人,誰又能坐進來?我們不為更多人預留空間,又如何可以壯大。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,也有許多星球殞滅,完全對宇宙沒有妨礙。森羅萬象,全憑空而顯作用。

  我們修道,首先就要心空,心空就是空去心裡的塵垢(種種執著、妄心),留出空間,這樣才能容納大道。所以並非當作「無」、當作「沒有」去解釋,如果是什麼也沒有,就不難懂,不需要說即是

真空妙有

真正的虛空之中,同時存在玄奧的有,此所謂「真空妙有」,方是五蘊皆空的空義眾生因為貪戀現象界(色)的物質與享樂,看不到色與空的真實關係,而迷失精神界性空的本體,不知緣起性空(事物因緣而起,而本性實空)的真義,大都認為色即是有、空即是無,把色與空,看成是不同的東西。於是說有的時候,就執著於有,不能做到「過去莫追究」,過去的成績變成了絆腳石,過去的貪瞋痴,多年後一件也還抱在手,緣未到卻攀緣;說空的時候,就執著於空,不能做到「珍惜眼前緣/人」,不知道「時不再來,機不可失」,蹉跎歲月,把握稍蹤即逝的每一刻,活在當下。

所以《心經》對於執著的人就說:的有,是不異於,與沒有分別,叫人不要戀著於的東西,本身就是,並不真實。對於執著而陷於虛無之境的人說:的無,是不異於,與沒有分別,叫人珍惜善緣,廣結善緣,行藏安於所遇,出入順其自然;這東西,就是,緣份一到還是會發生,故要隨緣、順緣,順應自然。這是一種最巧妙的破除執著的方法。

在修行方面說:「色不異空」,是修空觀(一切都在變幻,沒有永久實在);「空不異色」,是修假觀(世上事物皆是因緣所湊的假象,不必執著);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是修中觀(不執於空,也不執於假)。

在度眾生方面:「色不異空」,是破一般凡夫的我執;「空不異色」,是破修行人出現的法執;「色即是空」,是菩薩大智,無相布施(布施而不分人、我、眾生……,不分善惡);「空即是色」,是菩薩大悲,不捨眾生(色身雖是短暫,終會歸空,仍然包容、接受眾生)。

再從一般眾生境界而言:代表物質,代表精神。「色不異空」,是物質的色身,不能離開精神而獨存,否別,將變成植物人。「空不異色」,是精神不能離開物質的色身,否別,將變成沒有體質的幽靈。
緣起性空,有而非有,是色不異空
性空緣起,空而不空,是空不異色
緣起性空之故,所以即有即空,是色即是空
性空緣起之故,所以即空即有,是空即是色

  修真課程講到,「身體之有(即色),魄能生精,培陽養炁,可以借假修真;靈性之無(即空),歸根復命,棄妄存真,可以超出陰陽。」又引師曰:「有為而立功,無為而悟道」,皆是以真空而含妙有之理法,值得大家細心認真學習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五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五
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(第十三章)
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上,辱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

  偶得榮寵,受人讚賞,豈不飄然快意哉?廣東俗語:『千穿萬穿,馬屁不穿』比喻別人的讚賞,每多受落,若是來自大人物或公眾的嘉許,自滿之情滿足感,則更為洋溢。同理,忽然受辱,或被人唾罵,每生氣憤,怨恨之情、報復之心,隨之而生,君不見討債之怨靈,怨氣難消須見欠債者受同等苦,古今皆然。

  誰不知榮寵、受辱皆生得失之妄心,令人忐忑不安。寵辱若驚,若驚者何?清靜經有云:『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』,原來受驚者,其神指元神也,清靜經續云:『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;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;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,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』連鎖反應,自然而然,修真之士不可不慎。 云:『原諒別人的錯誤,也是一種放生。』寬恕別人的錯誤,避開怨恨,未生邪妄,不驚其神,免遭濁辱,也等如放生自己…

  陰符經云:『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。』欲去九竅之邪妄,在乎“三要”,三要者:停機以定心,正心以明性,見性以合天。三要為修煉的三個層次,蓋人心機巧不停,必先將心萌運轉停下,方能心定,將心放開;若心有癥結,執於事物,又須以道德正心,將心結解開,不受物綁,逍遙自在,性光亮耀,是為性明;又以觀照,歸其根元,是曰見性,性本虛空合乎天,能返本性,即合天也。

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

  衣食住行,人身所需。以物質世界(富貴)而論之,因資源有限,需求則無窮,故有土地、管治、糧食、貨財、權利的爭奪;因有因果及時運的關係,偏離道德,又會產生禍患如:衰退、病困、災難、殘害、戰爭甚至覆亡。綜觀此等禍患,皆由人身對物質的需索而引起,若果沒有了物質的身軀,吾人又有何患?故云貴大患若身。

  道德則不然,人身可貴,位列三才天地人具五行,靜則以身中精氣神,內修性命,借假修真,五行攢簇,三元合一,功圓果滿,超俗脫塵;動則有為而立功,福德群眾求,不違道德,真心誠意,濟世利民,甚至憑職業也可以修功德。如是,則三千功、八百德,尅期可達,三界之內,無與倫比,此人身之貴也。以修真以言,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可以視有如無,觀我於無,則我非有我,及我非我,我有何憂患?

故貴以身為天下者,可以寄天下;
愛以身為天下者,可以託天下。

  人身暗合天地,乃天地之縮影,為小天地也。承上文之觀我於無,若能破除我執一切憂患因有我身之相而有,亦能破除了心、靈與身之障礙,神炁可以橐籥開闔於小天地間。故重視以身為小天地者,可以寄隅神炁於身中天下及竅穴;愛以身為天下者,可以託任天下,聚攏三華精氣神之陽而為滄海一粟,所謂一粒粟中藏世界也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