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有的真空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廿二

修身講義——妙有的真空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廿二

  按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的意思及句式,我們可以進一步擴展出下面的句子:
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;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。
想不異空,空不異想;想即是空,空即是想。
行不異空,空不異行;行即是空,空即是行。
識不異空,空不異識;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。

這樣,我們研究上面句子,就有了很多的討論空間,也可以更正確的理解《心經》中所言「空」的真實意思。

再談色空真相

色,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。無極真空為萬物之母,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這無極真空的母體,都是生於真空,滅於真空,這些生生不息,無窮無盡,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,我們統稱為色。色是無極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,被我們看得見、摸得著,於是謂之;當我們看不見、摸不著的時候,就說它。但無實際上是真的無嗎?

  以水比喻,它有時候看得見、摸得到,像雨、雪、霜、霧、冰,都是水,波浪也是水,水蒸氣也都是水,這些是有形的水,以的形式顯現。到水蒸氣再進一步擴散,與空合為一體,眼看不見、觸摸不到,甚至也感覺不到了(濕度高的天氣環境我們可以感覺水的存在),以的形式隱藏,但仍不等如空中無水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所以,說空的時候,色只是於空;說色的時候,色只是於空,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。生是滅的開始,滅是生的開始,生生滅滅的是「色」,而其根本則是「空」,明乎此,則「大地山河立虛空」,山河大地都能由虛空而生,有與無,互相不異,其理一也, 云:「能明滄海藏一粟,何有花殘與月殘」。真空與妙有、空與色,是同一的,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非空。

受想行識的亦復如是問題

  進一步說,精神性的受想行識,本由色發展而來,明白「色不異空…… 文字省略」的話,便能明白「受想行識不異空……」,但現實卻並不如是。

  當客觀外界的事物 (色),通過「見聞覺知」的功能,在我們心中產生領受、接納 (受)、想像 (想)、思維、計劃 (行)、辨別、判斷、經驗 (識) 的心理活動,於是有些人又出現了另一種「有」。他們看似不計較物質性 (如金錢物質) 的「有」 (色),但對精神性的「有」 (受想行識),往往看不到其「(受想行識)不異空、空不異(受想行識);(受想行識)即是空、空即是(受想行識)」的真相,而非常計較 (喜歡、不喜歡相同),陷於執著。

  舉一個例,有某銀行播映宣傳片,說一男子面對兩個遇溺女人的呼救,一個是他的母親,一個是他的妻子,不知決定先救誰。這宣傳片 (色) 帶給我們影像(受),通過人的想像 (想) 產生代入思維 (行),由自己的辨別,進行判斷 (識):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呢?影片蓄意挑起人的分別心,先救誰呢?誰對我好些,誰對我重要,於是觀看者或作出解答,或似無法解答,思想鑽入牛角尖,產生分別心,不斷思想起伏。又如對本應參與的集體的事情,因為負責主事者或參與者,不是我喜歡的人 (以人事為色),於是不僅自己不參與 (不受即受),還連其他參與的人,也一併不高興 (不良的想、行),以後也不理睬這一伙人 (判斷人我,進行識別),這種分別人我的態度,其執著更是嚴重。

  於是,彷似明白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的修行者,又落入受不是空、想不是空、行不是空、識不是空,最後仍歸於色不是空,並非「五蘊皆空」的局面。這其中的問題,就是我們的心著相了,心為人、事、物所牽,於是執著在其中。一切煩惱皆因妄心與執著而生,這執著雖不在金錢物質上(對金錢物質看似很洒脫),卻是在分別、是非上,在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上出現,這些都是凡夫的心。

真空不是頑空

  修行人與凡夫的不同,是他沒有因外境而起心動念,不因見、聞、覺、知而生領受,也不起想像,彷如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,於是能夠不起執著,沒有分別計較,不生歡喜憤怒怨恨煩惱妄想,這一切都是心的功夫。他知道「色受想行識」與空的關係,因為連自我也不是永恆不變的,眼睛看的、耳朵聽的、身體接觸的、意識想的,都不是實體,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,並不恆久,那還有什麼要執著呢?所謂「有因有緣世間集,有因有緣集世間;有因有緣世間滅,有因有緣滅世間」,他只是隨緣而辦事,隨緣而應物,隨緣而度化,隨緣而說法,隨緣而為,隨緣而不為。(例如因災難發生,有人欲要捐獻賑災,我們接收了,這就成全了他的佈施心。或有人以鮮花敬奉祖師,我們協助他,促成他,教他跪拜敬獻,這就促成了他的善念。又如小孩孝順,父母接受了孩子主動的侍奉,使小孩行了孝。類似這些都是隨緣順緣的恰當的事。)

真空的空,也不要誤解成頑空。什麼意思呢?有人以為一切既空,那麼善與惡便沒有分別,善也是空,惡也是空,善事不必做,惡事也不介意了。再以之推論,行善不一定得善報,行惡不一定得惡報,也就是沒有因、沒有果,因果也是空。因果既然沒有,再下去,道法佛法也都是空的了,那麼誰人修,誰人證呢?這是對空極大的誤解,屬於頑空。真空的空,是變化中的存在,彼此互相憑藉的存在,沒有因、沒有緣,便沒法存在,是短暫的、無常的存在,這是一種特別的有,所謂妙有,只有對這種「空」弄清楚明白了,我們才能理解《心經》的精神。

  修行人要度一切苦厄,便要知道「 受想行識不異空」而寡欲知足,不沉迷物質的享受與佔有,更不損害別人,輕視別人,而將個人的「榮枯得失,拋諸腦後」;還要理解「空不異色 受想行識」,而把握人生,活在當下,擴展德性,與人為善,善與人同,甚至捨己為人,造福社會。明白「 受想行識即是空」,而重視我們的精神靈性,勤加修真煉道,行善積德;明白「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」,隨緣順緣,真空中含妙有,妙有不離真空,則心境自然虛空,什麼都可以商量,什麼都容得下,到「忠厚留有餘地步,和平養無限天機」的境界,心境寬大,促進和平,可以真正拿得起,放得下,建立「沒有是非,沒有糾紛,和衷共濟」的環境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陰陽五行步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陰陽五行步

  純陽師尊在【醫道還元‧卷七】中有云:「蓋五行迭運,相生相剋,已屬後天,在先天祗 音支 渾然一氣,所謂『先五行』,即水火木金土未判之初,一氣渾然立極,是即性與命合而為一,舉先天元始者而言也,故曰 修真以先五行而定位』。在人稟天地之靈氣以生,當其未有形質之先,五行未判,已有一點真靈,渾然居中立極,此性命合一之初也。一自形質既成,五行判然,而性與命遂分為兩途。所以然者,五行判後,則分鎮各宮,水潤下而不復與火合,火炎上而不與水交,先天之水火合一 先天八卦,水火不相射,變而為後天判然兩途之水火 後天八卦,戴九履一,水火上下分途。後天之火,是人之識神,凡一切識是識非,防危慮患等神明是也;後天之水,則精津血液是也。識神盡是氣質之性,精津血液,已屬陰濁之命,皆非本然性命之真。

 

火上水下,水火不濟,此為衰老之主因。故【入藥鏡】云:「水火交,永不老。

  壇主有云:「腎屬少陰,腎經起於足底湧泉穴,腎病難調。腎開竅在耳,其華在髮,禿髮脫髮,頭髮早白,腎虛也;妙口玉齒,唇紅齒白,齒為骨之餘,牙齒脫落,牙科疾病,腎之衰也;眩暈頭痛,頸緊膊痛,口乾納呆,咽乾聲沙,津不上承也;腰寒背縮,骨痛膝軟,腎精不足也;二便失調,腎氣不固也;畏寒肢冷,手腳冰凍,夜不安寐,腎陽不振也;神疲乏力,呼吸不暢,腎不納氣也。腎藏精,人之生長、發育、壯老,智慧技巧,無不與腎氣相關。度人要用真經度,若問真經癸是鉛,此話何解?」又曰:「人老腳先老,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,知足 此指腳常樂。由淺入深,從動到靜。動功可教 “陰陽五行步法”,先左後右,前虛後實,吊腳坐馬,蜻蜓點水,自然呼吸,玉女轉身,陰陽變換,左右交替,前五後五,先順後逆,清靜站立,身心放鬆。 收功功法 左手手心向天,右手手心向地,上下循環,上吸下呼,連續九次。身乃時代之過客,客觀環境 時人時間寶貴,一矢中的 簡單直接,不浪費時間2006年8月27日 壇主於下一壇再補充曰:「法無定法,因人而異,“玉女轉身”,方向角度,左右、前後、上下,因每人先天後天、體質、年齡、氣候、溫度、濕度、地理區域,以舒適自然為度,量力而行。

 

 

 

【2006年講義及錄影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  經實踐證明,每日早晚鍛練陰陽五行步可使火降水升、水火相濟;激發腎竅湧泉,增強腎氣;因其不斷輕緩地鬆身蹬腿,令氣血濡養腿膝,尤以膝關節,最為重要,所謂膝為“腎關”,能修補膝關節老化而引起之骨質疏鬆及軟骨組織流失;能把守此關,抗衰防老,自然而然。鍛練半年,雙腿盡可以蹲曲 坐低馬步而不覺痠痛;可以增強體魄力量,拳經有云:「力源於地,其根在腳」,根深蒂固,枝葉茂盛。又因為不斷柔慢地轉動腰胯,壯腰強腎,左右陰陽交替,經絡氣脈暢通,行功約一年,靜坐不能久坐者,能消除腰痠腳痺;氣未能下運者,則可通達湧泉、足部漲暖 (此乃修此功者的回響)。唯陰陽五行步法須勤持不輟,方為有效;對一些腰腿已衰退的初修者,要克服困難,方可得其妙效。

【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