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一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一

(第四十章)

反者道之動,

天地之道,陰極陽生,陽極陰生,互為反復,陰陽相續。就好像在圓周運動一樣,上盡而下、下盡而上,右而復左、左而復右,周而復始,循環不息。天地有元、會、運、世、年、月、日、時的周期,時周而成日,日周而成月,月周而成年……,故云:反者道之動。

  在一個周期運動的圓圈內,任何經圓心相對的兩極,其特性也是截然相反的。譬如南北兩極:南火北水、夏至冬至、月望月晦、晝午夜子等等。東西二極,亦復如是:東木西金、春分秋分、春生秋殺、卯昇酉降 指日、朝營暮息等等。不只四正如是,四隅亦復如是:譬如東北門,西南門、西北門,東南 閉塞 門;西北乾金 陽剛穩定,東南巽木 陰柔變動、東北艮山,西南坤土;立春立秋、立夏立冬。 云:『時期八節,二至二分四立,時間之始,萬物所依,天人合一,人天相應。氣血運行,一炁周流,循環無端。冬至陽生,夏至陰生,陰陽氣通。一理通,八理明,知一懂十。2012年6月17日乩文

  能知“二至”之理,便能推展匹配“二分”。人身前後正中線 醫家稱之為任督二脈,人身之黃道,是先天精氣循行的軌跡,修真從此圓圈入手,合天地之德、合日月之明、合四時之序,天人合一,人天相應,後天返先天。冬至一陽生,陰氣已極,陽氣潛動而萌,宜蓄長陽氣,為煉丹之基、為煉精化氣之始;春分生氣旺盛,陽氣氤氳蓬勃,務宜進陽炁,煉炁化神,將精氣轉化為神炁能量;夏至一陰生,陽氣已極,陰氣始萌,宜將神炁轉化,沉定而生靈液,恰配煉神還虛之始;秋分蕭瑟,觀察秋毫,陰長陽消,陽炁易失,宜開始蓄養靈液於中黃,匹配煉虛合道之功。如此反者道之動,一周天可以細分至八節 二至二分四立,甚至更細分為六十卦 乾坤坎離不四卦不用

弱者道之用。

天地陰陽的消長是緩和的、漸進的,不會覺察到急遽強勁的變化。修真也是以柔和、連綿為用,若然以強勁急速來進行陰陽消長的話,那麼在很快、很短的時間內,就要停下來了,這是不合乎自然的。在修真時,以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來模擬一年的陰陽消長過程,也應是游刃有餘,從容不迫的。 師尊云:『三五一都三個字,古今明者實然稀,東三南二同成五,北一西四共合之,戊己自居生數五,三家相見結嬰兒,嬰兒是一含真炁,十月胎圓入聖基。』。金丹就是、先天真,三家相結,是一含太和之真炁,既云太和之真,是以靜定安和之法煉成,故云弱者道之用。

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
道從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陰陽,陰陽生化萬物。“有”指太極中之一炁,一炁化三清,在人身為元精、元氣、元神。無極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無所不包,無所不達,故能通諸陰陽,包涵天地,貫諸過去未來,昭顯宗教的實相。無極無始無終、無鉅無細、無所不在。只有修煉到真仙的境界,才能穿梭無極(無)及時空(有);無極乃萬物之祖根。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齋戒與四禪八定

修身講義 —— 修身基礎:齋戒與四禪八定

  龔中成壇主的乩文,常常融會道、佛兩教的說法,將深奧的道理,用淺顯明白的語句,教導及勉勵我們,使我們無論在那方面進入,都能有所得益。如七月廿四日總結紫霞施澤的乩文,內容豐富廣闊,重點包括有:
  勸行戒定慧—— 探討守戒之重要>生定>生慧(包括:世間智慧、超世間智慧)
指出定中四禪八定>乃精密上晉,晉上上層,必經過程
(即:應無所住,降伏妄心>繫心一處、身心合一>悟透本來無一物)
  孝道之層次——
凡孝有二層次 ( 事親 >孝養父母、身體、物質、生活
  養志 >父母精神,開心愉快,心超於物
聖孝/真孝 >完成父母志願,了脫生死輪迴,立身行道
  因「戒定慧」乃道、佛的必修課程,終身必須受持的基礎,我們重點一談戒與定。

戒>定>慧,由戒開始拾級而上:

學道學佛,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,作個自了漢;或是想兼善天下,實行菩薩道,自利利他,都可以在各法門中,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,作深入的修持。唯獨是戒、定、慧三科(又名三學,或三無漏學),是學道學佛必修的課程,一定要受持領受保持,而且是終身受持。特別是,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是生出定慧的父母,也是成就佛道的基本功,所以學佛學道的人,絕對要依照奉行,不可或缺。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持守的話,便不能說是學佛修道了。

龔壇主曰:「修真行道,持齋守戒,因戒生定,因定生慧」,從三者關係,可見凡修真者,必要實行,而行道基礎,首先是

的本意是清除的不淨,的本意是禁止的惡行。身的惡行由心的不淨而起,所以守戒先要持齋,即清除心的不淨開始。

是甚麼?戒是仙佛為弟子們所制定「律己修身」的規則,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,凡是道門之士或佛弟子,不管是出家在家,開始學道學佛,首先就要受持禁戒;等如凡是公民,都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憲法、社會的法律秩序一樣。

  分: 有相戒 > 有相的戒(看得到形相的)是身戒,身戒是不作惡行
無相戒 > 無相的戒(不在形相上的)是心戒,心戒是不動妄念
  我們受持禁戒,身雖不犯,即表面雖然沒有犯,但內心放逸縱容,仍不名為戒;必須在持有相戒的同時,還要持無相戒;身固然不犯,心亦不起妄念,身心都清淨,方能名為持戒。由身與心都齊一,也就是所謂「齋」,所以齋口必須齋心,因為齋是齊一的意思。關於我們修持的基本戒(五戒),因大家耳熟能詳,不贅。

定 >定心一處:

持了戒後要修定,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,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。有了定,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,明白「苦、無常、無我和空」,這就是生出智慧。修定先要通過靜坐進行, 壇主曰「當下靜坐別有天」,但又說「行住坐臥,不離這箇」,即是當修至心不散亂,亦即是定的境界可以任何時候保持。

,又稱禪定,是一種止息妄念,破除散亂,集中精神,能啟發心智的功能。由戒的行持而進入定,這是使心不亂的境界。又名三昧,或三摩地。依修行來說,有多個層次, 龔壇主曰:「四禪八定,精密上晉,晉上上層」。 壇主在這裡,是指給我們方向,要我們向「四禪八定」努力。

所謂禪定,禪和定有什麼不同呢?禪不是中國話,是印度話,中國話叫做靜慮。靜,就是寂靜的意思,寂靜,這個地方沒有車聲,沒有人聲,沒有一切聲音的吵鬧,很寂靜的。但是這裏說的寂靜不是說外邊的境界,是說內心,內心是寂靜的,這就是所謂定,定的意思。

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: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。欲界有種種欲望,卻沒有定心;而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。所以我們在欲界裏修禪定,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,乃至進入滅盡定。在四禪八定之前的靜坐,只是在離開欲望中的準備,所以是修離開欲界的定力,它有四個層次,稱為:

1、 粗心住 心、身、呼吸開始學習調整,雜念開始減少;
2、 細心住 心、身、呼吸可以自動平衡,坐久也不太疲倦;
3、 欲界定 不必加以控制,妄念也不會生起,而且心念自動平穩,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,此時心任運不動。進入這種定後,就能夠整天靜坐。但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,只能稱為普通的定;
4、 未來禪 某個時候忽然有失去身體的感受,整個身心不見了。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,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。有了這種感受之後,身體不會因失調而生病。。
  到了未來禪,才就是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。由於未來禪尚在欲界,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。一個坐禪的人,若要身體沒病,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,即是進入未來禪。但這還遠不是我們說的「無極」境界。

四禪:離開欲界,才是真正的禪定。這就是四禪,是色界的禪定,每種都有它的境界,經過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的過程,身心合一,繫心一處,以下將四禪與八定僅作簡述。分:

  初禪(離生喜樂):消除種種煩惱、欲念,達到無憂無欲的境界,在定中內心很歡喜。但初禪還是保有尋和伺等原始思維。

  二禪(定生喜樂):進一步把覺和觀都除去,不尋不伺,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,不起語言的分別。心靈朗然洞徹,如同從暗室中走出,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。

  三禪(離喜妙樂):進一步連歡喜也不要,只有一種心平氣和,舒舒服服的樂(內樂)的境界。此時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,遍滿全身。

  四禪(不喜不樂):連樂也沒有了,心性達到安穩調適的境界。此時心靈空明寂靜,有如明鏡離垢,淨水無波,湛然而照,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。

八定: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捨離色界(尚有色相)。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,想捨棄它,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無色界的禪定,乃: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。這四種定加上前述的四禪,合稱八定。

空無邊處定:是調試到哪里,哪里便是空。此時心中明淨,無礙自在,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,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。

識無邊處定:是連空的印象也沒有了。此時只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識顯現,與定相應而不分散,心中的清淨寂靜,無法用言語形容。

無所有處定:是舍空與識等內外二境,而緣無所有處。此時心內空無所依,諸想不起,安穩寂靜。

非想非非想處定:是破去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。此時一切有無相都蕩然無存,心中清靜無為,達到三界定相裏的最高境界。

滅盡定:其實到了這時候,修行者雖沒有心識生起,但是還有「我」的存在。所以八定之上,要再修至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,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「我」———「我執」的心。它的特點是沒有了「我執」,斷除了一切煩惱,所謂「悟透本來無一物,此身便是大如來」了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 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