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門概要(一)  ( 道利 )

八門概要(一)

天有八風以應八門,地有八方以值八卦,據天地四時之綱紀,奇門立八門統八卦,正八節監八方以天地之數,窮萬物之理,其基本數置,按休、生、傷、杜、景、死、驚、開之次序,休門配於坎一宮位正北方,生門配於艮八宮東北方,傷門配於震三宮正東方,杜門配於巽四宮東南方,景門配於離九宮正南方,死門配於坤二宮西南方,驚門配於兌七宮正西方,開門配於乾六宮西北方。門之數八,不設中宮,餘同洛書,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居中央,五行屬性,同於八卦,每門與一卦相值,亦具一卦之象,八門的位置隨時移動,其所具之原卦象不變,例如休門基本配置在坎宮而具坎象,其移動至任何卦位時,仍具坎象,簡言之,門移動,所具卦象亦隨之移動。然八卦方位則永久不變。所謂出行趨避重八門,其運用原則,皆據此而推也。

(一)休門:休門最好聚資財,
牛馬豬羊自送來。
外口婚姻南方應,
遷官進職坐京台。
定進羽音人產業,
居家安穩永無災。

(二)生門:生門臨宮吉時辰,
人財資旺各稱心。
子丑年中三七月,
入官見貴有人送。
蠶穀絲綿皆豐收,
朱紫兒郎在帝京。
南方商信田土進,
子孫祿位到公卿。

(三)傷門:傷門氣短數三三,寅卯時方音角間。
漁獵捕捉與索債,不宜賭博迫亡還。
官司口舌重傷至,三甸產厄橫刀殘。
刑名死於兼瘋疾,蛇虎傷人居不安。

(四)杜門:杜門元屬木,主事宜春夏,
一舉得千里,嫁娶多子孫。         (待續)

 

 

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內經圖解5 之 刻石兒童把貫穿(二)  ( 道亨 )

內經圖解5    刻石兒童把貫穿(二)

九有可用圖表示:
欲界 ── 五趣雜居地 ── 五識俱全。
初禪離生喜樂地 ——眼耳身三識存在。(不用段食,用不著鼻舌)
二禪定生喜樂地 ┐ 專注於第六識靜慮,無前五識。眼耳身三
色界 三禪離喜妙樂地 │ 根通四禪,因天人為 莊嚴身相,雖無五識
三界九地 四禪捨念清淨地 ┘ ,根仍無缺。
空無邊處地
識無邊處地
無色界 無所有處地
非想非非想地
捨念清淨地(四禪):進入四禪時,感覺不到苦和樂,達致捨受。三禪的過患:初欲得樂,一心勤求,大為辛苦;既得復要守護愛著,是亦為苦一旦失壞,益加受苦。因見三禪之樂,有大苦惱,應當一心厭離,求四禪一切不為所動的境界(八風【稱譏毀譽利衰苦樂】吹不動)。方法是,在三禪的境界時,要修六行觀法,仍用三法遣除。一、不著。二、呵責。三、窮檢。行此三法,三禪之樂便謝。捨受:佛家說,身有「苦」、有「樂」;心有「憂」、有「喜」;如果苦樂憂喜都沒有,就叫做「捨受」。捨受很好,但是它太短暫,不能夠長久維持;如果長久維持就叫做,短暫的叫做捨受。

六行觀法:(一)厭觀,厭欲界五塵能起眾惡(因粗)。厭身有屎、尿等三十六種臭穢之物(果粗)。 (二)厭觀,厭身心數緣於貪欲,不能出離(因苦)。厭欲界報身常受饑渴寒熱、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(果苦)。 (三)厭觀,厭煩惱障覆真性(因障)。厭此身質礙,不得自在(果障)。 (四)欣觀,厭惡欲界下劣貪欲之苦,欣喜初禪上勝禪定之樂。(五)欣妙觀,厭惡欲界貪欲五塵之樂,心亂馳動,欣喜初禪禪定之樂,心定不動(因妙)。厭惡欲界臭穢之身,欣喜受得初禪之身,如鏡中像,雖有形色,無有質礙(果妙)。 (六)欣出觀,厭惡欲界煩惱蓋障,欣喜初禪心得出離(因出)。厭惡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,欣喜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(果出)。

五通(五神通):一、天眼通,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,或近,或遠,或麤,或細,無一不照者。二、天耳通,能聞一切之聲者。三、他心通,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。四、宿命通,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。五、如意通,又曰神境通,神足通。飛行自在,石壁無礙,又得行化石為金,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。

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

修行者心無動散地勤修到某一階段,會感覺不到呼吸,無苦無樂,空明寂靜,此時心如明鏡不動,亦如靜水無波,絕諸亂想,正念堅固,猶如虛空,名世間真實禪定。 於此禪中,若欲轉緣,學一切事,隨意成就,轉粗形為妙質,易短壽為長年,一切神通妙用,說法自在,都是從此禪定境界產生。

四禪境界:
一、不苦不樂,最初進入四禪定,苦樂憂喜都感覺不到,達到「捨受」境界。
二、既然得到不苦不樂境界,捨棄勝樂(大樂),不生厭悔。
三、心念清淨,禪定分明,平等智慧,照了無遺。
四、定心寂靜,雖對眾緣,心無動念

以上四禪,是根據尋、伺、喜、樂四種狀態的存在,而作分別。
初禪定:尋、伺、喜、樂都存在。
二禪定:沒有尋、伺,但感有喜、樂。
三禪定:沒有尋、伺、喜三種狀態,但仍感有樂。
四禪定:尋伺喜樂皆不存在。

尋:找一個方法心固定。包括「身念住」、出入息方法,從鼻頭到丹田……
伺:已經尋到妥當的方法,然後心能夠安住在那上面,就是「伺」。

無色界

  無色界,已經沒有物質能量的存在,連最細微也沒有,只有心識和時空,也就是說,只有純粹的精神、真空和時間

空無邊處天
娑婆宇宙整個物質、能量的全部消失(所謂的“暗物質”在這裡也不見了),只有一片真空(整個娑婆宇宙,也只有這裡是真正的“真空”,我們人類現在所謂的真空,其實充滿了更細微的物質粒子——暗物質)。所以,依這整個空間的存在來叫它空無邊處天。

識無邊處天
空無邊處天向上一層的“時空”,準確來說只有“時”沒有“空”,連真空或者說空間也不存在了,這就是識無邊處天。它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時間相續不斷的存在,只是時間這單一一維的存在,依此生靈的心識相續不斷,所以,稱這裡為識無邊處天。

無所有處天
識無邊處天再往上一層,連時間這一維也不存在了,“什麼都沒有了”,但是心識還在。為什麼呢?因為感覺到什麼都沒有了是還有感覺的——生靈還“感覺到什麼都沒有”的感覺,這就是無所有處天。

非想非非想處天
無所有處天再往上一層,到生靈們連感覺“什麼都沒有”的感覺也沒有了,就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天。此處生命與“宇宙”的存在就只有微細的“這個”單一念頭,也就進入了唯一的單一作用力,就定在那裡。這就是無色界的最高“時空”,也是我們娑婆宇宙三界的最後一處。佛教為了說明對人類來說這麼難以想像的存在,只能勉強地用“非想非非想”這樣一個並不簡單直接的詞來形容。

從非想非非想處天開始,就是我們娑婆宇宙產生和建立的過程。非想非非想的存在一旦發生“這個”單一念頭的變化,就會首先產生時間,接著是空間,再接著是能量,而後是我們人類所瞭解的物質

依修行來說,這是還滅的過程,是破的過程。從欲界的粗定,到色界的四禪,再到無色界的四空定,四禪八定就是依次從物質相、能量相、空間相、時間相、心識相破起,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定,只剩下心識本身的單一存在。

順為凡 逆為仙 只在其間顛倒顛

 

 

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