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辰年 修身課程 愛護子女、教育子女

父子關係,是五倫之首,其根本就是孝道。但孝道的實踐,並非單靠子女自己可以做到,而是需要對子女進行教育,所謂「父慈子孝」,給為人父母指出一條愛護子女、教育子女的路徑。

我們可以看一看慈字的寫法及其中包含的深意:

茲,滋也,令草木得到滋養而益盛的意思。愛護草木、扶持草木成長,謂之茲。
父母用心去滋養、灌溉子女,使子女一步一步健康成長。故慈字包含愛護和教育之意。現代人往往注意愛子女,而忽略教育子女,這不是真的慈愛。

父母對子女的愛,本是人類最真誠、最無私的天然之愛,是人類最純樸的自然情感。慈愛子女的表現首先在養(飲食、物質、身體健康的照料),無微不及,關懷備至,體現為人父母的偉大愛心;但還必須要育(品德、知識、技能、交際等多方面),給子女立身成人之本,培養子女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技能。可是有些父母僅知道養,而不知育,結果是容易使子女走上歪路。
愛:要均(平等相待,不要厚此薄彼)勿偏;
嚴:要有威嚴(教育才有效);並且嚴格要求。
古人(《顏氏家訓》)曰:父子之嚴,不可以狎(過於親昵而沒有距離);骨肉之愛,不可以簡(簡慢、嚴肅)。簡則慈孝不接,狎則怠慢生焉。
「慈父固多敗子。……父嚴而子知所畏,則不敢為非;父寬則子玩易,而恣其所行矣(行為放肆),子之不肖,父多優容(縱容)。」(《袁氏世範))
「夫為人父者,必懷仁慈之愛,以畜養其子,撫循飲食以全其身。及其有識也,必嚴居正言(生活起居、言談舉止都要嚴正)以先導之;及其束髮也,授明師以成其技。」(《韓詩外傳》)
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」(《禮記》)

龔中成壇主指出,人之成長,如不加以教育,任其受社會影響,往往會偏離正道,以至被利慾蒙蔽,而招致禍患。  壇主曰:「夫人於初生之時,天賦之以靈性,地授之以白骸,畀之以五倫,範之以八德。五倫八德者,道之所在也。落地呱聲,天性純然,無智亦無得,一無所有。饑而知食,渴而知飲。待至稍長,學習模樣。是時也,若家長教養不良,學校教導不善,交友不擇,習染日深,定必乖逆,離道遠矣。安知天地造化之理,五倫八德之至寶哉。若欲返本還原,非經一番苦工加以修煉,實無法為力者也。余觀今之世人,捨本逐末,將我國固有道德傳統一忘已盡。蓋因世人多為利慾所蔽,兼之好學歐風,以致上蒼時降災劫。」(甲戌年八月十三日乩文)

龔壇主又曰:「目今近世之人,聰明伶俐,慧敏高超。較之古人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惟道心則不足,故社會時有亂事發生。蓋因其智慧聰明,乃為己而不為公,是以造成時亂亦此等之輩所為。上天着令仙佛臨壇訓誨,以導眾生恢復先天道心。奈人不醒,半亦因為歐風所影響。少男少女而做出成年之事,非新聞所致,其曰為誰。故今為父母者其不能以身作則,何能教育子女,而為師長者亦難辭其咎。余望今之為父母為師長者,應為社會安寧,為年青一輩前途,盡其職責,而負其教育之心,是為厚望焉。」(甲戌年九月廿六日乩文)



亞聖孟子,名軻,戰國時鄒國人。孟子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偉大繼承者,是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後人常把他的學說與孔子的學說並稱為「孔孟之道」。但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成長經過,卻並非一帆風順,如果沒有他的母親嚴謹的教育,也就要改寫了。

孟母姓仇,是一個很重視子女教育的女性。孟子三歲的時候,父親不幸去世,由母親一個人每天紡紗織布,維持母子的生計,並承擔起撫養和教育的責任。由於孟家家貧,居住的地方在一片墓地附近,小孟軻經常目睹別人喪葬和掃墓拜祭時進行的禮儀,看著看著,耳濡目染,便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著人家哭哭啼啼地玩埋葬和拜祭的遊戲。孟母看到兒子學做這些無聊的舉動,很為擔心,覺得這樣下去,對他的成長影響不好,就設法搬離開這個地方。

新搬的地方很熱鬧,靠近一個集市,很多販商在這裡做買賣。小孟軻天天看著看著,竟然又受了影響,漸漸學起商人的舉動和買賣的方法,跟小朋友玩做買賣的遊戲。孟母急壞了,眼見孩子受利益得失的思想影響,會染上唯利是圖的不良習氣,不利他的成長。孟母於是決定又再搬家。

這一次,經慎重的選擇,孟母找了一家學堂附近居住。小孟軻天天看到學堂裡老師教學生讀書,教學生禮儀,他留意著,開始講規矩、講禮貌,也跟著學,并且要求母親讓他上學。孟母心裡高興,覺得這裡才是適合孟子住的地方。於是就決心住下,不再搬家了。

孟子十歲的時候,有一天貪玩,悄悄逃學回家。孟母正在織布,見到兒子鬼鬼祟祟地回家,知道兒子逃學,心裡很難過,自己辛辛苦苦織布,刻苦勤儉,省下點錢供兒子讀書,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但兒子不知用功,還偷懶逃學,孟母越想越心中生氣,便拿起剪刀,狠狠把織布機的紗線剪斷了。孟子從未見過母親這樣的舉動,當場驚呆了。孟母流著淚,對孟子說:「你的逃學,跟我斷織一樣。布織到一半,把紗剪斷,就不能織出布。讀書讀到一半,荒廢了學業,學業便難以成功。這道理難道你還不明白嗎?」孟母的教育令孟子知道錯誤,決心努力學習,從此用功,終於成為一代偉大思想家。

從孟子的成長過程看,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環境對於一個人,可以潛移默化,特別是青少年的影響很大。以孟子這樣一位偉大人物,也不能逃避外面環境的影響,那些認為單靠個人自己的力量,可以分辨是非而不受影響的想法,應該改變。社會是一個大染缸,一不小心,人就會變得五顏六色,人們應該為自己、為下一代,選擇盡量接近良師益友,接觸健康良善的環境,遠離不良資訊,提供有利成長的條件。

孟母三遷,為千秋後世,留下了賢母的好榜樣。如果孟母沒有給少年的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,他日後就不可能成為一代儒學大師。

寇準是宋朝的賢相。

但他並不是本來如此的,如果沒有他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,和在他將要行差踏錯的時候,對他點醒,恐怕寇準也不會成為後世贊頌的賢相。

寇準自幼喪父,家境貧寒,全靠母親織布度日。寇母經常在深夜裡一邊紡紗,一邊教寇準讀書,督促指導他苦學成才。後來寇準進京趕考中了進士,喜訊傳到家裡,寇母那時已是身患重病,臥床不起。臨終前,她將親手畫好的一幅畫給老僕人劉媽,說:「日後寇準做官,如果有錯處,你就把這幅畫給他看。」

寇準在官場步步亨通,後來拜為宰相。當他做宰相後,位於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便有點飄飄然了。為慶賀生日,準備大擺宴席,宴請群僚,極盡舖張。劉媽認為警醒他的時機到了,便鄭重地把畫交給了寇準。寇準展開一看,乃是一幅「寒窗課子圖」。畫上寫有母親一首親筆詩 :「孤燈夜讀苦含辛,望你修身為萬民。勤儉家風慈母訓,他年富貴莫忘貧。」寇準再三拜讀,想起母親對自己的辛勤教育,當年寒窗下苦讀,慈母在側的情景;又想到自己能有今天,是母親的劬勞,而可惜的是母親未能嘗到一點為人子女的回報,便已經不在了。原來母親對自己有這麼崇高的期望,慚愧的是自己卻沒有好好去做到。越看這幅「寒窗課子圖」,越是淚如泉涌。當即撤去壽宴,辭退所有壽禮,從此廉政為民,成為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。

人有子女,愛子之心,人皆有之。究竟應給後代留下什麼?令人深思。寇母留給兒子的是一幅教子做人的畫,培育出一名賢相,青史留名。

庚辰年 修身課程 五倫之首:孝

五倫(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)的關係,是人人所必須面對的,看一個人的品德,就是看他如何處理這五方面的關係。而五倫之首,為各種關係的根本,這就是父母子女這一基本關係,也就是孝道。人能孝,則能忠,而其他關係就可以很好地解決,故所謂「百行孝為先」是也。

從文字看,子女扶持老邁之父母是為孝。所以孝即對父母的愛敬、奉養、關懷、照顧……  

龔中成壇主在談論我國禮俗時,贊揚了尚幸國人仍有孝念及孝行,是還有一點善根。   壇主曰:大矣哉古聖賢之德也,大矣哉古聖賢之教也。當此道德陵夷(同「陵遲」。迤邐漸平。引伸為衰頹。)之際,荒野之尚(不忠不孝不義而似禽獸之行為)日漸,悖(悖,音焙。違背、違反的意思。)禮之風時增,尚幸得孝念之猶存。孝子賢孫、婦孺老幼均皆至誠恭拜先靈,此乃我國古聖賢之訓,禮儀之教入人之深有以致之者也,此非狄夷之所可比者也。(壬申年七月十八日乩文)

關於孝道的詳細討論,本觀去年《修身課程》之「孝經講義」已有詳論,請參閱。然而在孝道中有一項,現代人非常忽視,乃為由婚姻關係所產生之婆媳關係,並及岳婿關係。

翁姑和岳父母,是丈夫或妻子的父母,應如同對自己父母同樣敬愛。古禮言女子在家對父母,應是「女子在堂,敬重爹娘;每朝早起,先問安康;寒則烘火,熱則扇涼;飢則進食,渴則進湯。父母檢責,不得慌忙;近前聽取,早夜思量,……父母年老,朝夕憂惶;補聯鞋襪,做造衣裳。四時八節,孝養相當。父母有疾,身莫離床,衣不解帶,湯藥親嘗。」而當出嫁對翁姑,則應「供承奉養,如同父母。」言明婆媳關係即另一父子關係。



唐代鄭宗義,有妻盧氏,侍奉公婆非常孝順恭敬。一次,丈夫在外,適有盜賊手持利器搶劫村莊,快來到其家的時候,家中各人都逃避而去,然唯有婆婆難以走動,無法躲避。盧氏於是冒著刀刃之險擋立於婆婆前面保護。賊人非常橫行無忌,當來到其家,不但搶掠東西,且嫌盧氏有所妨礙,重重的打了她一下,令她幾乎死去。賊人去後,人們陸續回來,救醒盧氏,便問她為什麼不怕賊人,她回答說:「人所以與鳥獸不相同,是因為知道仁義的道理。現今社會裡,別人有災難,大家都會設法幫助。更何況我的婆婆面臨危難,我怎能為了個人安危,捨棄她而不管呢?若果不幸婆婆遇上危亡,那麼我是決不會獨生的。」婆婆聽到她的一番話,非常感動,對別人說: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不易淍。這件事情,令我看到真正孝順的媳婦啊。」

盧氏的孝行,使她成為三十六位孝神中之「勇感女盧氏至孝神」,呂純陽師尊於《孝誥》中贊曰:「冒白刃。護姑身。有仁義。始稱人。

漢朝姜詩,平常對母親非常孝順。後來娶妻龐氏,也是一個孝女,龐氏進了夫家,對姜詩的母親,比自己丈夫還要孝順。她聽說婆婆喜歡飲用江水所沏的茶,和喜歡用江水做的飯,便不辭勞苦,天天跑六七里路到江邊挑水來供養婆婆。姜詩的母親又喜歡吃淡水魚做的魚膾,於是夫婦二人,天天都到江邊捕撈淡水魚,為母親做魚膾,而且請附近鄰居的老年婦人,來陪伴母親一起吃。姜詩和妻子,每天就是這樣孝敬母親,十多年來,從沒有說過苦,埋怨過一句話,這種孝心非常少見。

後來有一天,他們住的屋旁,忽然湧出泉水來,水的味道跟江水一樣又淡又甜。而且,泉水之中,每天必定跳出兩條鯉魚。從此他們便不必到老遠的江邊,去挑水和捕魚了。

姜詩的孝行,成為三十六位孝神中之「靈保公姜詩至孝神」,呂純陽師尊於《孝誥》中贊曰:「躍鯉湧泉。至孝動天。」


 

詞四首

調寄:西江月         清:宮南莊

居官

自古大賢大聖,誰非孝子忠臣?人不忠孝便非人,忠孝神欽鬼敬。

何故貪官污吏,欺君枉法殃民。上有青天下子孫,試請捫心自問!

事親

屈指人生大事,承歡養志為先。生身父母比青天,敢向青天驕慢。

逆子雷霆一擊,佳兒富貴雙全。痴人拜佛走天邊,佛在堂前不見。

朋友

自昔良朋好友,原因道義成交。相規相勸賽同胞,終日談忠談孝。

而今世道衰薄,詩歌酒肉稱豪。一朝利盡便輕拋,不顧旁人恥笑。

修身

古聖千言萬語,其中要義無他。只憑心地看如何,先要閉門思過。

百行光明正大,一門孝友謙和。子孫昌盛吉祥多,方信吾語不錯。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