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辰年 修身課程 孝道與師道

關於教育子女,我們還將有重要的討論。現在先說孝道中一個重要的部分,即是師道。父慈子孝關係的擴展,是師、生的關係。古人有所謂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並且將「師」與「父」配稱,

一般敬稱有:
再尊敬些則稱:
舊時雅稱:
老師、先生、師傅、師君
導師、恩師、師父、父師、師長、師匠
夫子、世儒、業師、本師
天地君親師(《思益堂日札》曰:「俗以天地君親師合祀,比戶皆然」;《白虎通義》曰:「人有三尊,君父師是也」;《古今圖書集成》:「師之德配君父),把老師的恩德比之於父親,被列入與君、父共同受尊敬的行列。教育界的祖師孔子,更被尊為「至聖先師」,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,都要頂禮膜拜。

龔中成壇主曰:「通天者為大夫,孔夫子貴為萬世師表。」(庚辰年二月廿一日)

為什麼師的地位如此尊崇,就連稱呼,也和父聯系在一起呢?原來這是天經地義,順理成章的。生我的身體者是父母,教我大道真理和知識、使我懂得做人道理、了悟人生,擁有生存本領者是老師。(韓愈說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(授、教授)業、解惑也。」老師是傳以大道、教人明白真理,教授知識技藝,解開心中疑惑的人。)沒有老師的引導,人即使有一副強壯的軀殼,但極其量是一種高級動物,甚至只是行屍酒肉。有了老師的指引,人才能成為有用的人。《禮記》曰:「人其父生而師教之」。故此老師的功勞跟父母不相伯仲,所以自古講孝道的,必定把尊師作為孝道的一個表現。能否尊師重道,是對孝道的一個觀察。

一個人愚蒙無知,是這一個人的不幸;一個國家愚蒙無知,是這一個國家的不幸,要解除愚蒙,必須通過學習。不學習,就無法認識新事物,提升自己,破除幼稚,取得進步。所謂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」(《禮記》)但學習並不是容易的事,往往要走很多彎路,甚至永遠找不到方向。只有好的老師,能令學習者盡快解除愚蒙。古往今來的仙佛、聖賢,道、佛、儒家的人物,化民成俗、導人向善,啟開的不只是學問知識的門戶,更打開人的心扉,讓人們得聞大道,知道超生了死的途徑,他們教給人們宇宙人生的真諦,人生根本的道理;他們著經立說,演講的都是天地之至理。他們擁有最大的慈悲心、最大的善心,最無私的公心。他們不只是一般的老師,而是我們永遠尊崇、景仰的 師尊、祖師,他們就是大道的代表。所以我們尊師,即是尊重大道,我們「皈依道、經、師」,就要永遠尊師重道,學習和永記 師尊、祖師的教誨,努力實踐,才不負 師尊、祖師的期望。

龔中成壇主今年曾經訓示說:「喜金蘭六秀出師有命,期大家好好珍惜千載良緣,建功立業。從自己修持開始,靜思己過,三省自身。」(庚辰年二月廿一日)我們不但要自己努力修行,還要承擔喚醒群蒙的責任,出師有命,願人人做社會人群的好老師。

宋朝的學者楊時,二十三歲考中進士,但不熱衷做官,卻醉心研究學問,一生勤奮好學,拜理學家程顥(音浩)為老師,虛心向他學習,時常跟隨在老師的身邊。由於他學習十分勤勉刻苦,又能有自己的見解,對老師謙恭真誠,所以程顥對他十分賞識。後來楊時因事告別老師南歸,程顥想到從此未必能再見面,傷感的對別人說,「我的學問,恐怕從此要流到南方去了。」

後來程顥不幸去世,楊時萬分悲痛,設置靈位祭奠哭拜。為了繼續深造學業,雖然到了四十歲的年紀,他仍然繼續努力學習,又以程顥的弟弟程頤為老師,並且也像過去對程顥一樣恭謹尊敬。

一天,楊時約了他的朋友游酢(音昨),前去向程頤請教學問,去到老師家裡的時候,正好遇到程頤在休息,楊時二人為了不影響老師的休息,於是悄悄地退出去,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候。當時是寒冬臘月,適逢天降大雪,雪花飄落在頭上、身上,他們還是一動不動地站著。一直到程頤醒過來,發現他們畢恭畢敬地站在外面等候的時候,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多厚,他們兩人也早已成了「雪人」了。當程頤招呼他們進入屋裡,門外留下了一尺多深的腳印。

楊時二人尊敬體貼師長,不顧寒風大雪誠心求教的態度,令人感動,被稱譽為尊師重道的榜樣。

稱呼:以往對老師的稱呼,除了上述的,還有西席、西賓、園丁……等等。西席,是指室中坐次以西為上的最尊貴的席位。比如清代的時候規定,國子監(朝廷所設立的最高學府,以往稱太學)的學生初見老師,老師在堂中等候,學生「自東階升堂」(東階為下、為卑,西階為上、為尊),對老師行三揖禮,老師站立受禮,然後學生侍立,老師位於西邊,學生位於東邊,面向老師,聽老師訓戒。在有筵請老師的宴席中,都有安排這一個座位的禮俗;皇帝禮敬太師、太傅,待之以師禮,也以這種禮儀。所以,西席、西賓成為老師的尊稱。至於以「先生」來稱呼老師,是對有德有才者的敬贊稱呼,以先生稱呼老師,是表示一種尊敬。現代日本仍然保留這種稱呼方法,對於有特別尊貴身分地位的人,才可以稱作先生。

拜師禮:古時學生入學,先要行拜師禮。是在學堂的正中,擺好桌子,學生拿著贄(音至,見面禮,一般專指致送給老師的禮物、學費等)在學堂外等待,老師出來召見,學生進去把贄奉獻於桌上,然後向孔子的牌位跪拜行禮,再向老師行跪拜禮,老師站立以揖禮相對。以後每天早晨進入學堂,晚上離開學堂,見到老師,都要向老師作揖行禮。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問,必須站立起來回答。向老師請教,也要起立。老師講解,要垂手站立恭聽,老師命坐,才可坐下。老師閒坐的時候,學生要在老師身旁侍立,老師叫坐,在老師的側面侍坐。如果老師站立,學生就不能坐著。在路上遇到老師,要恭敬地上前行禮,然後站立於一旁,等老師走過再走。

庚辰年 修身課程 再談教育子女

《三字經》有一句話說: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,說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孩子,應該重視對他們的教育。只是愛護子女而不教育子女,這是做父母的過失。

人之初生,好像一張白紙,非常純潔,但到了長大,卻有善樂好壞、賢愚不肖之分。這當中,就是因為受到不同的教育的結果。現在的社會,人心不古,五倫不顧,八德沉淪,歸根究底,就是沒有了傳統道德的教育。

道德教育,父母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每一個環節,都很重要,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教師,家庭教育是人的基本教育,父母對子女的成長,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
古語說「教兒嬰孩」,即是在人的嬰孩時期,我們就應該對他開始進行教育。實際上,從懷孕開始,就有教育的問題存在。

兒童階段的教育之後,進入人的成長時期,便是他品德行為的深化,傳統道德的實踐。這個時候千言萬語,歸結起來就是學習聖賢,效法聖賢。人不知道學習聖賢,拋棄五倫八德,那麼讀的書如果越多,知識本領越強,人便只有越壞。

教育問題,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是社會教育。現在常常談論色情報刊的事情,這些報刊,在引導年青人踏入歧途方面,起著極壞的作用,應當受到整個社會的批評和鞭撻。該等從業者影響社會大眾道德沉淪,獲罪之大,值得警惕。其實,現今之電影、電視、影像、報紙、雜誌、傳媒、書籍、小說、漫畫、劇藝、歌曲等,很多都沒有注意宣揚傳統道德,反而宣揚了不良的意識,於是就有引人向善還是向惡的問題。

龔中成壇主在癸酉年有一段乩文,以批評畫家繪畫淫邪的內容為例,指出了這方面的問題。壇主曰:「夫文字和言語所不能達者,惟有畫家用畫以彰而顯之。文字只能記其理,言語只能道其意,惟畫可以傳神,是以畫之用意亦大矣。假如其能畫古聖先賢之儀範,忠臣孝子之風度,一筆上紙成畫,懸於壁上,其威儀煊赫,令人見之而頓生仰慕之心。有不善者,亦能起去惡存善之念,此固畫者之功。詎知近之畫家,利慾薰心,投人所好,所作多為淫褻之畫,或男女親熱之狀,或露胸露臂,甚至男女苟合,或祼體不衣,街頭巷尾,在在皆是。無知少男少女,好奇偷看,以致亂倫亦不自知。此畫家之罪亦莫大焉。能為藝術天才乃聰明智慧之士,何以作不道德之舉。余奉勸天才畫家,能作出有益社會人心之作,莫作有害人心安寧之舉,則其不負天賦奇才,多積點福,以蔭兒孫,是為厚望也。」(癸酉年九月十七日乩文)

鄭板橋,是清代康熙時的秀才,雍正朝的舉人,乾隆朝代的進士,曾經任過知縣,擅長詩、畫、書法,做官前和辭官後都在揚州以賣畫為生,才高八斗,是人稱的『揚州八怪』之一。

他雖然老來得子,可是對兒子卻從不溺愛,要求很嚴格。鄭板橋病危的時候,把兒子叫到床前。兒子問他還有什麼心願未了,鄭板橋告訴他說,要吃他親手做的饅頭。兒子不會做,但又不能違背父命,只能去請教廚師。當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饅頭做成,滿頭大汗地端到父親床前時,才發現父親已經斷了氣。兒子跪在床前泣不成聲,忽然發現茶几上有張紙條,上面寫道: 「流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飯,自己的事業自己幹,靠天、靠地、靠祖宗,不算是好漢!」兒子這才明自自己的父親為什麼臨終要吃他親手做的饅頭,就是要讓他培養起自食其力的能力,這樣才終生受用。

宋朝宣和年間,黃山有一位江洋大盜被捕之後,判處極刑處死。在刑場上,行刑官問他還有些甚麼要求,他說希望見一見自己的母親。

他的母親來到刑場,與他缺別,他對母親說:「我想像小時候那樣,吸吮一下母親的乳汁,這樣就覺得死而無憾了。不知母親可以答應嗎?」他的母親自小就對兒子非常寵溺放縱,當下馬上答應。但當他母親給他乳汁的時候,他竟然猛地咬斷母親的乳頭,令母親當場流血不止,痛得跌到在地上,奄奄一息,奇怪地望著自己的兒子。行刑官見到這樣,也嚴厲的呵斥這個大逆不道的賊人。

然而江洋大盜怨恨地望了望母親,對行刑官說:「我小的時候,拾得錢財物品,母親便讚我聰明;拿了別人的東西,偷偷地得了一點什麼,母親便誇我機智。我不勞而獲,她卻很高興,甚至我開始作惡,搶劫東西,她竟稱讚我是英雄,說我了不起。我到了這個地步,有今日的下場,可以說拜她所賜。大人,假如我母親從小能夠嚴加管教,我又怎會有今天,所以我非常恨我的母親,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一洩我的心頭之恨罷了。」行刑官聽了,心中感到可悲,長嘆一聲,於是下令對這個江洋大盜處以死刑。

這個故事,是一個反面教材,值得天下為人父母警惕。子女有過,不加教訓管束,反而替他掩飾,甚至鼓勵放縱,絕非愛護子女的行為。江洋大盜之所以成為賊人,他母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溺愛子女而不教育子女,很容易就會種下惡果,招惹禍患,日後恨錯難返。期望天下父母,效法孟母,不僅給子女溫飽,還應教他修身立德,去惡揚善,以盡為人父母之責。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