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辰年 修身課程 紫霞施澤談孝道

龔中成壇主:(庚辰年六月十五日乩文)紫霞施澤,超幽拔冥。聖尊慈憫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芸芸蒼生,撫心自問,放下一切,共襄善舉。……上達天庭,中盡人倫,下超陰曹,先親故戚,安然超脫,早登上界,從中而上,法力無邊,道光無涯,離苦得樂,極樂世界。無極原靈,一靈同出,無極故鄉。一子成道,九祖超升,意義重大。一年一度,誠敬和衷,虔懇潔心。

紫霞施澤:每年七月,各處皆有盂蘭盛會。唯我金蘭道觀蒙上隆恩,得到 紫霞聖尊、 救世世尊、 輔法天尊、 上清道尊慈憫,念及我壇生善信先祖及姻親戚友之靈,慎終追遠,敘及十倫,而有紫霞施澤之舉。一年一度,七月十三日晚,本觀有德道長誦經超度,錫眾飽福,施澤十方。此一盛會,本觀上下一心,為盡一己之孝道,助人助己,而共同參予,人人出力,意義重大。

農曆七月十五日,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,民間又叫「鬼節」、「盂蘭節」或「盂蘭盆節」。「盂蘭」是梵語的譯音,意思是倒懸;「盆」是漢語,指放置供品的器皿。「盂蘭盆」的意思,是供奉豐盛的祭品,去解除祖先亡靈的倒懸之苦。 盂蘭盆會是根據目蓮救母的故事演變而來的。關於目蓮救母,在《佛說盂蘭盆經》記載: 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十分孝道,發現母親在地獄中受苦,餓得皮包骨,與餓鬼爭食,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,目蓮用砵盛飯送給母親吃,誰知道飯還沒有送到母親口中,就變成了火炭,難以下咽,餓而不能進食,其慘可想而知。眼看母親的痛苦,目蓮非常傷心,向 佛祖釋迦牟尼泣訴,請求幫助解決母親的痛苦。 佛祖說,「你母親罪孽深重,賴你一人之力無法解決,必須求助有道眾僧結合起來的法力才成。七月十五日,你敬設百味五果,供奉十方大德諸佛,屆時依靠大家的法力,便可解除你母親的厄難。」目蓮於是依照 佛祖的指示,替母親解除痛苦。之後, 佛祖對弟子們說,「從今日起,誰要幫助自己死去,或使在世的父母解除厄難,百年無病,都可以這樣做,稱為盂蘭盆會。」可見盂蘭節的宗旨,是祭祀祖先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。

下面講說關於目蓮救母,更詳細的故事。

傅員外善心老來得子

目蓮本來姓傅,父親傅員外自幼修行,娶妻劉氏青提,一直沒有生育。傅員外益發向善,持齋看經,修橋鋪路,買物放生,齋僧佈施。有一日家中掘蘿蔔,遇到一個老和尚化蘿蔔,奇怪的是吃了之後竟倒地身亡,員外善心,於是買棺將之收殮。誰知當晚三更時分,忽見和尚出現家中,說前來酬謝,然後向後堂走去,忽然不見。之後夫人便有孕,生下一名男孩,員外認為是和尚投胎,拜謝天地,因取名傅蘿蔔,寄名目蓮。
後來員外再遇到兩名和尚,勸他修行,傅員外到此時,已經徹悟人生,發心向佛,便與劉氏一起皈依,立誓三皈五戒,若有開齋破戒,永墮地獄,不得翻身。員外之後日益精進,廣結善緣,打坐參禪,悟道養性,能知過去未來,直至忽然一日功圓果滿,囑咐妻子孩兒要道心堅固,切勿破戒……,之後端坐歸空,白日昇天。目蓮在為父親辦完追薦法事後,便辭別母親,也入報恩寺削髮為僧,修煉去了。

破齋開戒劉氏喪命

母親劉氏在家,起初尚能努力,誰知其弟劉賈,見姐夫亡故,外甥出家,竟來勸劉氏好好享受人生,說受什麼戒,吃什麼齋,還不如白活一場。劉氏起初還堅持一下,後來越說不過弟弟,想想也是道理,便即日買肉設酒,破戒開齋。從此不看經念佛,燒香佈施,甚至對僧道也漸討厭,欺神滅像。劉氏開齋的事越傳越遠,目蓮也有所聽聞,於是一日特回家詢問母親,劉氏卻在兒子面前假意掩飾,並指人家講是非使母子不和,特與目蓮到後花園擺設香案,對天立誓說,若有開葷破戒,即刻身亡。不料早有牛頭馬面,已等待多時,起願未了,便七孔流血,當場斃命。
劉氏鬼魂,落到地獄,鬼卒再拿取弟弟劉賈一起,經 閻王查辦,二人受盡各種慘痛刑罰。這時雖然知錯後悔,但天律森嚴,已經太晚。劉賈因殺豬賣肉,罰去畜生道多世輪迴;劉氏則因本來皈依佛道,犯『三皈五戒』(註:見後面資料),罪加一等,打入阿鼻地獄,千年萬載不得翻身。

百折不回千里尋母

話說目蓮日夜悲傷啼哭,心想父母俱亡,劬勞深恩未報,如何為人子。雖然為母親辦喪事,每日念經超度,但究竟父親母親不知可有去了西天,情況如何,總是不能清楚。目蓮立願要往西天查探,方能放心,於是馬上動身,只帶經書及母親靈位,向西天而去,一路千難萬險,更遇 觀音菩薩考驗心志,他都一一過關,最後到天河,脫去凡胎,便奔靈山雷音寺,拜見 佛祖,向 佛祖述說自己來尋父母下落之事。

一救母開盂蘭會

佛祖先讓目蓮入座禪定,此時目蓮因多年修行,積立功德,又在 前入定,開始得到六通,即以道眼觀視,只見幽暗之中,母親為餓鬼,皮包骨而無飲食。目蓮悲哀,即以缽盛飯往餉母親,母用手撮飯放口,豈知未入口即化火炭,目蓮大叫悲號啼泣,返回 前,哀哀稟報。 佛祖於是教盂蘭盆會之法,以超脫現在父母及過去七世父母之厄難。目蓮得此法,便使母親得脫一劫餓鬼之苦。此為一次救母。

原來他的父親,死後被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留下,作為護法;但母親之罪極重,仍在阿鼻地獄受苦,無法赦免。佛祖將他父母情況詳細說明,目蓮當即傷心嚎啕大哭,原一心以為母親已經超度,誰知仍然境況淒涼,目蓮遂向 佛祖多番懇求,希望能夠救度母親。 佛祖說,念你一向行善,是大孝之人,賜你明珠、衣缽、九環禪杖,前往幽冥,在地獄門上輕輕一點,可救你母,衣缽有水飯,可與母充饑。目蓮領了寶物,拜謝 佛祖,辭別而去。

二救母目蓮打開地獄門

目蓮此次親身前往幽冥,一路尋母,經鬼門關、孽鏡台、破錢山、血污池、枉死城及各地獄刑場,連孟婆茶亭、奈何橋和六道輪迴等處,均遍尋不獲。最後來到阿鼻地獄,聽說母親就在其中,於是手執禪杖,用力向獄門一戳,只聽一聲巨響,獄門大開,內裡鬼魂只說開恩大赦,蜂擁而出。目蓮自己尋母,也不理一切,見母親披枷帶鎖,二人相會大哭。

目蓮私開獄門,早驚動 幽冥教主(地藏王菩薩)閻君,即著鬼卒將目蓮母鎖回獄中,並與目蓮理論,其時目蓮父亦知此事,出來相見。菩薩對目蓮說, 佛祖賜你禪杖,可上開三十三天,下開七十二司,你只須在獄門上一點,即可開門,喚母名字便可;獄內黑暗無光,明珠可照徹九幽。而今放走孤魂,經合計八百萬有零,投生世上,你必須收回方可。當下物品暫存地府,奉命投生世上辦理收魂之事。

立功德苦修行目蓮三救母

目蓮再投生之詳細故事,因篇幅關係,在此只作略述。第一次唐僖宗朝,黃巢作反,天下大亂,收回孤魂八百萬;第二次生於屠夫之家,名為賀因,專業宰殺,收取豬羊,以齊全放出之孤魂數。經此兩次托生,辦齊事情,目蓮仍回地府,參拜 閻君,十殿各王領其往見 幽冥教主,懇求慈悲,放回母親,赦母超昇。 地藏以其大孝,堅心修行,歷經考驗,並立下功德,心中歡喜,即將 佛祖原先寶貝三件,交還目蓮。目蓮高高興興,來至鐵圍城地獄門,向獄門輕輕三點,門即放開,叫出母親,劉氏出獄,門復鎖緊。目蓮與母回至翠雲宮拜見 地藏,並父傅相三人相會。之後母親超昇天堂,父子二人為 地藏左右護法,輔助 幽冥教主

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

蓮僧即現在的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,他發下大慈悲心,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」立願若不度盡地獄裡受苦的眾生,我不成佛。聖尊的宏願在 壇主乩文中有所提及,「聖尊慈憫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」我們入道之士,首重孝道。天地之間從來沒有不孝的神仙,沒有不敬父母師長的仙佛,在紫霞施澤將近的時候,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大孝,發大慈悲心,度盡天下眾生,為完成 師尊度世宏願出一分力量。

金蘭觀不是一般的道觀,我們於己則努力修真,性命雙修;於人則行善積德,替天行道。特別要遵守「三皈五戒」。


庚辰年 修身課程 尊師重道

「道」的傳承依靠「經」和「師」,故此師的崇高在於傳道,而要能夠傳道,師就必須在德行和學問方面,都能為人師表,做學生的楷模。所謂師表,本身就包含著為人效法的含義,師者範也,表者儀也,即是人們效法、學習的榜樣。古人云:「師者,人之模範也。(《法言˙學行》)又說:「師也者,師其道與德也。道之高,德之至,從而師之。(《願學記》)就是說,師之令人效法,值得人們學習和推崇,就是因為他的道德學問高於一般人,可以跟從效法他。

古人這樣制定,「凡學校之師,不論鄉學、國學、太學,決當以德行學問為主。德行學問高於一鄉者,即聘為鄉學之師;德行學問高於一國者,即聘為國學之師;德行學問高於天下者,即聘為太學之師」。(《思辨錄輯要》)換言之,師是社會最優秀的人才,國家的精英。我們金蘭觀遵奉 壇主指示「出師有命」,希望大家能夠努力互勉,做社會人群的榜樣和表率。

師是傳授大道的人,所以尊師即是重道,重道必然尊師。《禮記˙學記》中說:「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」什麼叫做嚴?嚴就是尊敬的意思。只有尊敬老師,才是尊崇大道、服從真理的態度。認真對待和接受老師傳授的道德和知識,是認同老師傳授的文化,和對老師辛勤教育的報答。

重道即是對道的尊崇和追求,人之高於動物,貴為萬物之靈,乃在於有道德、智慧和學問,所謂有「文化」。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世人之模範,文是德的總名,是善、是美也;化是教行,以德感人而使人效法。師就是行教化,使人向美好的品德效法的人,感化社會的各個成員,培養他們的良好德性。故此一個社會,對待老師的態度,古人認為是社會國家興衰的指標。《荀子˙大略》云:「國將興,必貴師而重傅;國將衰,必賤師而輕傅。

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導,聰明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好謀奪別人的東西;勇敢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竊取別人的東西;有才能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作亂;有觀察力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發表奇談怪論;善於辯論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花言巧語、狡辯詭辯。反之,人如果有老師的教導,聰明而遵守禮法,就能夠很快通達事理;勇敢而遵守禮法,就能夠很快樹立權威;有才能而遵守禮法,就會很快有成就;有觀察力,就能迅速了解情況;善於辯論,就能很快作出結論。所以有老師的教導,而又學習禮法,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;沒有老師的教導而又不學習禮法,則是一個人最大的災難。人如果沒有老師、不遵行禮法,就會放任本性、任意妄為;如果有老師而遵行禮法,就會尊崇教育並學習禮法,依循真理來辦事。

這是東漢光武帝和漢明帝尊敬老師的真實歷史故事。
漢朝的時候,有一位學者名叫桓(音援)榮。在建武十九年的時候,他已經六十多歲,才開始在大司徒府擔當官職。當時,光武帝的第四子,即後來成為顯宗皇帝的劉莊剛剛被立為太子,光武帝打算為他選擇一個好的老師,就選拔了桓榮的學生何湯,給太子講授《尚書》。一次,光武帝與何湯隨意地閒談,問到他的老師是誰,何湯說自己最初師事的老師是桓榮。光武帝聽了,馬上召見,並叫桓榮講解《尚書》。由於桓榮的學問很高,講解得狠精采,光武帝相逢恨晚,馬上授以官職,賞賜他十萬錢,並叫他進宮給太子講課。
太子劉莊就是後來的漢明帝,他十歲的時候已能通曉《春秋》,光武帝對他的才能很是驚奇,所以給太子找的老師必須很有學問和才能,而桓榮是光武帝覺得最勝任的。桓榮除了給太子授課,光武帝每當進行朝會的時候,還常常叫桓榮在公卿大臣面前講說經義,講課之後,光武帝沒有一次不讚嘆不已,說:「我得到你真是太晚了」。光武帝和太子對桓榮這位老師非常尊敬,有一次桓榮病了,太子早晚不斷派人來問候病情,帶來很多貴重珍奇的食物和用品,並且告知桓榮放心養病,不要擔心家裡的事情,即使萬一有甚麼不測,也會給他好好安排。後來桓榮的病好了,就又繼續給太子講課。
太子即位為帝後,以師禮侍奉桓榮,並且提拔了桓榮的兩個兒子擔任公職。這時桓榮已經八十多歲,他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了,多次上書請求退休,每當這種時候,皇帝就對他多加賞賜。漢明帝有一次親臨太常官府,讓桓榮坐在西面老師的位置上,面前擺設桌子等一應物品,然後召集齊包括自己的弟弟東平王在內的文武百官,並加上桓榮的學生一共好幾百人,由明帝帶頭親行弟子禮,在發言的時候必定先說「老師在上」。集會後,明帝並將所有的禮器用品都賞賜了桓榮。他受到皇帝的恩寵禮遇,無人可比。
永平二年,明堂、靈台、辟雍三宮剛剛建成,明帝又拜桓榮為五更(元老官名),第一次舉行過隆重的養老禮(一種古禮,對具有特定資格的老年人按時供給酒食)之後,明帝就親自引導桓榮及其弟子登上講堂,並且親自進行有關解說。之後又封桓榮為關內侯,食邑有五千戶。
桓榮每次生病,明帝都派使者去慰問,派出的太官、太醫往返在路上,絡繹不絕。桓榮後來病情加重,上書向明帝謝恩,請求退還爵位和土地。明帝就親自到桓榮的家中,詢問老師的生活起居情況,當他到了桓榮居住的大街,就下車步行,抱著經書向前走,眼含淚水來到老師的床前慰問,陪伴老師很長時間,才戀戀不捨地離去。從此之後,所有官員前來慰問病情,就再不敢乘車來到桓榮的門口,而是遠遠地步行過來,並且都拜倒在桓榮的床下。桓榮死後,皇帝又親自為老師穿著喪服,親自送葬,在首山的南面賜給桓榮一塊地作墓地。作為一個天子,竟然如此敬重他的老師,數十年如一日,對老師關懷備至,加官進爵,關懷生活起居,照顧老師的家庭成員,這種尊師的態度,為世人稱道。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