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辰年 修身課程 關於教育的兩方面(下)

自來國家。注重教育。國有國學。家有家塾(塾音熟,舊時民間教讀的地方)。三代聖王。著為曲章(明訂制度)明倫基礎。黌序膠庠(黌音洪,庠音詳,四字均指古時學校,是進行人倫教育基礎的地方)。國之盛衰。視乎學校。作育人材。全資立教。教育精神。尤重家庭(家庭教育尤為重要)。朝夕訓誨。如發於硎(音仍,磨刀石。刀刃經磨鍊謂之新發於硎)
凡屬子弟。先立根柢。誦詩讀書。循規蹈矩(有規矩,不放任)。教子宜專(專心,集中,注意力不分散)。教孫亦然。端其趨向。勿使稍偏(端正他,不使出偏差)年方幼稚。未漓天性(漓音離,天性未薄)早為防閑(及早防止、限制、約束,令不正的事不會發生)易歸於正(年少去做,容易歸於正途)。譬之蒔花(蒔音示,移栽花木)。保其萌芽。勤加灌溉。自發名葩(音巴,花)。又如樹木。培養功足。長就枝柯。自無拳曲(長出的枝枝節節,便不會屈曲難看)。人當少時。理亦如斯。為善為惡。從小立基。美玉雖貴。不琢不器。干將莫邪(指寶劍。古時傳說,干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雌雄二劍,三年而成)。亦資淬礪(音睡勵,鑄造刀劍時把刀劍燒紅浸入水中,使之堅剛曰淬;磨鍊為礪)。人從聰明。非教不成。誨訓不力。反誤一生(父母長輩不嚴格要求子女,疏忽人格品德的教育,以為愛子女,實則禍害其一生)

素絲易染(素白的絲綢容易受污染)歧途難辨(對錯難於分辨)弗慎於先。貽誤非淺(開始不謹慎,誤其一生不淺)。教之維何。就學磋(音初)(在學習中磨練他)。良師啟迪。勿使偏頗。謹其嗜好。戒其驕傲。一切非為。莫教輕蹈。經史陳編(經文史事及歷久的好文章)。雪案(孫康家貧,常映雪讀書,後以雪案泛指書桌)精研。格言聖諭。隨時講宣(人生道理、聖人言語,隨時給他介紹講述)。宣親善類。勿交朋比(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故宜接近善類,遠離損友) (防其習染)。八德五倫(人際五種特定關係,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,各有其道,謂之五倫;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行,謂之八德)。俱令體備。教訓子孫。正本清源。賢良忠孝。萃於一門。

夫何近世。不明大義。縱產多男。恆乏教誨。視同掌珠。不令讀書。隨其性質。甘就卑污(所謂隨他喜好,不要勉強,任其個性,不加管束,美其名曰尊重個人) (過將誰歸)。亦或入塾。祇圖名目(雖然入學,實非學習)。溺愛過深。終當廢讀(此種亦多)。學業既拋。習慣養嬌。不成材料。朽木難雕。放縱情性。足履邪徑(踏入邪惡之路)。吹賭邪淫。種種弊病。放蕩自由。不擇交遊(交朋友不加選擇)。暱於匪僻(為非作惡為匪,邪惡不正為僻)。日逐下流。持身弗檢(不檢點)。傾家破產。始悔噬臍(噬音逝,後悔莫及之意)。已難挽轉。困苦飢寒。度日為難。人窮斯濫。行止不端。無可奈何。流為乞丐。或為盜賊。終把身害。試觀法場。斬絞而亡。並無蠢子。是好兒郎(不教害之)。為因年少。養而不教。犯法捐軀。寧不悲悼。

我勸世人。教育認真。伶俐子弟。格外留神(切記要緊)。無力供給。不讀書籍。農與工商。各務一業(必須從事一點事,不要讓其遊手好閒)。總之父兄。各專責成。家庭教育。不可疏輕。幼不教管。直等豚犬(小時候不開始管束教育,將來便等於禽獸)為祖為父。宜知黽勉(黽音敏,勉力、盡力)。世族之家。蘭桂根芽。簪(知衫切音)櫻鼎盛(簪和櫻,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,後為做官者之稱)。教育無差。犯上作亂。行為大壞。多緣少時。未受訓戒。我望眾生。家教實行。人人有德。天下太平。

在上段文字之後,有一段對話,發人深省,值得一讀。乃述張桓侯大帝與乩生精一讀完上文後的一番見解:

大帝將文讀畢。乃拍手稱贊道:帝君此文。切中時弊。猶如當頭一棒。喚醒癡迷。又如清夜鐘聲。發人深省。使天下為父祖者。皆不失家庭教育。為子孫者。咸循規蹈矩。知禮守法。悉為亢宗之子(庇護宗族,亦光宗耀祖之意)。絕無破家之兒。由此而推。則刑獄可以不設。盜賊無由而興。禍亂無自而作。胥一世而成唐虞之世界。有何難哉(理所固然)奈數十年來。人家有子弟。俱令出洋遊學。不師其長(不學人家的長處)。專求其壞(卻把壞處拿回來)。所談皆平權自由(現今所謂自由、平等、人權,皆敗壞五倫八德的糖衣毒藥)。國家革命。家庭革命。五倫盡喪。八德全虧。釀成個無父無君世界。國塾既失本源。家教又乏義方。竟把一般青年子弟。都送入泥坑去了。豈不可歎可悲。(說到此間凡有心於世道者應同聲一哭)今得帝君此文。正本清源。讀此文者。知教子孫之利。與不教子孫之害。兩相比較。則人人知所擇矣。其裨益天下後世。豈淺鮮哉。精一師弟。好好將稿帶回爾壇。刊入記中。不可遺失。切切記下。精一曰。弟子慄遵。(見《洞冥寶記》卷六第二十三回)

庚辰年 修身課程 關於教育的兩方面(上)

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期金蘭六秀下定決心,排除萬難,上報四重大恩,下濟三塗困苦,樹明燈於暗路,齊駕末劫慈舟,轉凡入聖,共赴瑤池……。(庚辰年八月廿日乩文)

論人本根。報答四恩(天地君親師四恩)。君親之外。厥(本解其、乃,此處作還有之意)有師尊。民於三。事之如一。師以之。烏可恝(音壓)(淡然置之,閒置,不加理會)

人當成童。先發其蒙。蒙以養正。乃聖之功(有日後成聖成賢之功)。凡屬幼稚。不教則肆(放縱、放任)。譬玉於斯。不琢不器(如玉不琢不成器) (教之關係)。人家生兒。孰(那個)不求師。循循善誘。啟其良知。天資縱慧。亦須教誨。問難(對不明白的反復討論、分析和辯論)質疑(提出疑難尋求解答)。始通文藝(費多少力)

學問功名。賴師培成。一生得力。豈可忘情。聰明愚魯。因人鼓舞(因不同資質而作不同的勉勵,激發他振作)。成德(有了品德)達材(成為人才)。同沾化雨。請業(請教學業之不明)請益(受教後仍不明,再去請教)。朝夕訓迪。坐守青氈(士人家中舊物之代詞,喻老師生活清苦)。費盡心力。碩學名儒。教授生徒。泰山北斗(比喻某一方面負有名望的人)。共仰型模(模範)

古人重義。尊崇師位。事若嚴君。禮節周備。生聚一堂。歿則心喪(古時老師死,弟子不穿喪服,只在心裡悼念,為之心喪)。聖門子貢。築室於場(子貢在孔夫子墓旁築茅舍為老師守喪三年)。燕昭懇切。擁篲(音彗,古人迎接貴賓,手拿掃帚代表清掃環境恭候以示敬意)折節(降低身份,屈己下人)。游楊敬師。程門立雪(見孝道與師道介紹)。生死患難。離合聚散。休戚相關。情深函丈(能夠面談事情、指指劃劃的距離,借指對老師和長者的敬稱)。景彼古人。至性肫誠(津音,誠懇)。隆師重道。不敢疏輕。

(為何)今世界。將師輕慢。視等傭工。不以禮待。(禮節不講)日食三餐。淡漠相看。供奉菲薄(輕篾淡薄)。苜蓿(音木宿,粗蔬)登盤(簡慢飲食)。束脩(束修,學費)之費。先講定例。多寡之間。錙銖(音之珠,極微小的數量單位)必計(菲薄束脩)。子弟頑冥。學業無成。滋以溺愛。歸咎先生。因不進益。屢易西席(更換老師)。還訕(毀謗、譏笑)前師。教訓不力(誹謗先生)

多年及門(登門受業)。一旦負恩(多年的恩情一日間就可忘卻)。稍有寸進。飲水忘源。或誇門第。或矜榮貴。輕侮老成。不知罪戾(雷必殛之)。青或勝藍。便炫己長。敢揭師短。得意洋洋。可知句讀。誰為講究。自詡才能。忘其傳授。今日師生。明日路人。邂逅相遇。弗敬弗親。師之存歿。亦不相恤(關心體恤)。緩急有無。視同秦越(疏遠隔漠,互不相關)

豈知昔賢。一字為師(謂能修改或糾正一字,即可為師)。當然下拜。感激提撕(耳提面命)。何況就塾。多方教育。朝夕切磋。大器相勗(音郁,勉勵)。乃不思量。恩德全忘。人情似紙。古道淪亡。吁嗟(音虛遮,感嘆聲)世道。令我傷悼。不仰高山(道德崇高為高山)。何從則傚。我勸世人。勿昧良心。敬禮師傅。免墮幽陰。

孔子,名丘字仲尼。春秋時代魯國人,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,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,享年七十二歲。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,武藝高強,膂力無比,曾經馳騁沙場,多謀善戰,當時曾聞名一時,可惜膝下無嗣,妻子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,卻沒有兒子。故此年紀已經很大的叔梁紇後來再娶了一位姓顏的年輕女子,而不久就生下了孔子。當時,叔梁紇已經六十四歲,由於夫婦年齡相差太大,這段婚姻沒有受到承認,孔子的母親因而承擔了很大的壓力。

孔子生下來的時候,頭頂上中央低而周圍凸起,好像一片小丘陵,故取名孔丘。叔梁紇老年得知,當然高興,整個家庭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。可惜好景不常,就在孔子兩歲的時候,叔梁紇不幸逝世,孔家也隨之衰落。對於孔子母親顏氏來說,這更是個沉重的打擊,生活的擔子、孩子的撫育,一下全落到她的肩上,母兼父職,是多麼沉重啊。  

但顏氏是一個不平凡的女人,毅然面對現實,下定決心,無論道路多麼坎坷,都要把孔丘撫養成人。於是,她沒日沒夜的紡紗織布,幫人家做女紅,這樣才能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活。

孔子是母親未來希望的寄托,她對他的教育也特別用心。在上古時代,禮法禮儀是社會上重大的事情,遇到有一些祭祀活動,都要把孔子帶去實地參觀,讓他看到和學到禮儀知識,而孔子也感到莫大的興趣,平時的遊戲,都跟禮節儀式有關,不明白的地方就問母親,直到弄清楚為止。

孔子生長的春秋時代,是中國歷史上很混亂的一個時代,諸侯爭霸,各自擴張自己的勢力,互相攻伐,互相吞併,使得無論社會上、政治上、思想上,都出現很大的轉變。舊的制度動搖了,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,社會上一片混亂,母親常常告訴孔子:「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像話,上下的關係亂了,尊卑的觀念沒有了,需要人出來約束改正。」孔子說:「那麼一般人不能受到教育,不能夠知道古代聖賢的大道理,會不會也是這個社會秩序紊亂的原因之一吧?」可見,他很早已開始重視教育的作用力量。

孔子從母親口中知道祖先當中很多都做過大官,對國家社會有過很大的貢獻,更希望自己這一代有所作為,所以對母親說,「娘,我長大之後,一定要像先輩那樣做個官,為孔氏家族爭光。」然而母親卻不以為然,說:「孩子,為家族爭光不一定要做官,一個人生存價值的大小,不在於他的官位,而是要看他對社會人群的貢獻如何。歷史上不是有很多帝王嗎?後來人們還不是慢慢忘記了他們。」母親一番言簡意賅的話,引起孔子長久的深思。

就是這樣,孔子在小時候,受到母親對事物正確觀念的灌輸,為他後來成為至聖先師打下了重要的基礎。

他每天除讀書外,還幫助母親管理家事,以及一些粗重的工作。後來隨著年長,家庭生活漸有進步,孔子的兒子又出世了,母親本可愉快渡過晚年,可惜不幸在孔子廿四歲那年,病危了。孔子在母親身邊,緊握住她的手說:「孩兒絕不辜負母親平日的教誨和期望,將來一定會做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事。」

母親去世,孔子固然悲傷,但他在學習方面,則更努力,一點也不怠懈,到處求教,謙虛好學,慢慢積累很多點點滴滴的知識,而集其大成。於是有了很多慕名而來求學者,且後來越來越多,他有教無類,以教育為自己的重大責任。至於他在政治道路上,五十五歲之前,仍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,後來於是退而刪訂《詩經》、《書經》,考訂《禮經》、《樂經》,晚年對《易經》很愛好,寫下了大量心得文字,成為《易經》的一部分。他修訂《春秋》,製《孝經》,在學問功夫上做了很多有益萬民的事。這時學生亦已達到三千人,這些學生後來都負起了政治、軍事、教育,尤其是文化傳播方面的極大重任。他建立了以「仁」為中心的儒家思想,以愛和孝為要義,由家庭親屬的愛,而至對整個人類的大愛。他提倡的孝道,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裡,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孔子在歷代曾被追諡有多個封號,現最為人稱者為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從而成為萬世師表。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