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巳年 修身課程 談《頤卦》各爻含義

 

修身講義 —— 談《頤卦》各爻含義

  癸巳年值年卦易經第廿七卦「山雷頤」,卦象有如口腔,由下卦的動比類吃東西時下顎在動(),由上卦不動而比類上顎的穩定()自然,由飲食之道,演繹人生養育之道,探討頤養身心,養身養德的道理。

  由一個人平日如何處理飲食的情況,可以了解其為人,這就是「觀頤」,所謂餐桌上可以看人,像是否食有節制(艮為止)、是否尊重別人(大離互坤)、是否惜食惜福(木主仁)、是否飲食均衡(不偏嗜縱慾)、食隨時令(食其時,百骸理)、是否垂涎別人(觀我朵頤)……就是由生命之需,口腹之養,進到性道之養,即自我修養的意思。而飲食不節,災害隨至,多飲誤事,酗酒招尤,貪食受毒,偏嗜起禍,病從口入,史冊中亦有所記載。甚至嚴重者如壇主所云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因食而勾連於地獄,亦食之禍也。飲食養生,進一步聯繫到處世接物,處處均有頤養之道,試看頤卦六爻,當有啟發。

頤卦六爻爻辭:
上九 由頤,厲吉,利涉大川。
象曰:由頤厲吉,大有慶也。
六五 拂經,居貞吉,不可涉大川。
象曰:居貞之吉,順以從上也。
六四 顛頤,吉。虎視眈眈,其欲逐逐,旡咎。
象曰:顛頤之吉,上施光也。
六三 拂頤,貞凶,十年勿用,旡攸利。
象曰:十年勿用,道大悖也。
六二 顛頤,拂經,于丘頤,征凶。
象曰:六二征凶,行失類也。
初九 舍爾靈龜,觀我朵頤,凶。
象曰:觀我朵頤,亦不足貴也。

頤卦六爻爻辭:爻辭分析

初九以「靈龜」比喻人自己精神的靈明,因為相傳靈龜只需啜飲空氣就能自養維生,人應當在自身裡加以靜守畜養,則性命皆能得益,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就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在靈山塔下修」。但現在卻有人去看別人(我)大快朶頤,對人家的美食垂涎羨慕,追求人家分給他榮華富貴,失去卦辭所言的居「貞」守正的態度,這種「舍爾靈龜,觀我朶頤」的人,求人家施捨其美食,反而放棄本身最靈明的根本,如何不凶?當然亦自取其辱,「不足貴也」!

六二言其位本得乎中正之人,竟然不在自己點滴的積聚畜養努力,卻去求告於毫無關係的人(顛倒向下求如下屬般的初九—顛頤違背常理的向上求外人上九—拂經),假如他努力於自我的積聚,還可得同類的幫助慢慢地畜養自己而積厚如小丘(于丘頤),但現在反常急切的追求固然失敗(征凶),行為還離群而失去朋友(行失類)哩!

六三性極燥動(於震之最上),六二尚可自守,六三其位不中不正,以為多動即可前進(上下卦交界),完全忘掉和背離頤養之道是由靜守自養獲得的道理(拂頤),他還堅決保持如此浮躁妄動的態度不變(貞),便極其危險(貞凶),這樣便非一時之凶象,可以預期即使經歷十年之久(十年勿用),都無法有好處(旡攸利),因為這是悖離頤養的大道的(道大悖也)。

六四雖到了上卦(艮),靠近靜守頤養的上九(止),且受上九施以恩澤(如物聚於山下、屋宅之下,受其覆蓋—上施光),但其位卑微,又臨上下之交界、內外之邊沿,由其位置所感到的威脅危懼,無以復加;這時如果能夠自養得到,當然不需求人,但他感到連生存亦困難,故此為保所養而求於外力(亦因不由自養、反去顛倒求下而稱顛頤),但此乃為保性命而非貪物利,這種珍惜所養的態度,雖顛倒亦是吉祥的(顛頤吉);其意志追求之猛烈有如老虎,因向下追求故稱虎視眈眈,志向是堅定的,直前而不回頭的(其欲逐逐),故沒有災咎(無咎)。

六五處中正之位,但因陰柔而力有不逮,不能在君位起保育萬民的責任,此亦違反常理(拂經),但人必立己然後化人,養己而後養人,養人然後養物,故競競業業,固守貞正之道是吉祥的(居貞吉),君子所慎,必在言語飲食之內,柔以對人,在位不驕,則高而不危,不驕可保其位而長守。更不宜冒險犯難,不利遠涉危險之地(不可涉大川)。六五要依附陽剛的上九,借他山之助而取得給養,以有容乃大而成德達道,因守正而後有所為,因自固而後可養人,由於沒有違背養正的方向,這種守正的順從態度是正確且吉祥的(居貞之吉,順以從上也)。

上九乃為全卦之大用,頤卦以初與上兩陽爻,為始與終之用。萬物得養,方得生長。初九為萬物頤養之始生,上九為萬物頤養之終成,以卦言則震發其始,艮成其終。而有終而又有始,所以天地之道,生生不息之道也。故此頤上九實為周而復始的天道之象徵,萬物莫不由之以生、以成,故卦辭稱「由頤」。人由天道所養,養必達於中和,所謂養正,方是正道,故不可因天道所養而放恣縱欲妄為。凡人小則養其一身,以至仰而事奉父母,俯則養育妻兒,大則保育萬民,均須時時存有危厲之心(厲吉),防患於未然,好年時不忘凶歲,常存憂患意識,如此自可渡過險難(利涉大川)。如此之頤養,方真正合乎天道,而修養性命,人道達致,天命來同,富貴不淫,貧賤不移,陰陽適配,內外和諧,上下協調,君民相得,有這局面,豈不值得大為慶賀嗎(大有慶也)!

  本卦從口腔取象,演繹人生養育之道,即民生的道理。

  自一身一家的生活,以至人民的生活,社會的生存,國民的生計,群眾的生命,無不需要養育。所謂養育,不只是養活,更兼有鞠育的意義。單是吃喝飲食,不能便說是養育之道,孟子說:「飽食暖衣,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」(沒有教育便近乎禽獸),所以民生的養育,必兼及管教養衛,彖辭稱「聖人養賢以及萬民」,即不只是「養」,還要兼及「育」,且不是個人的養育,還應使人人都得到養育,正常合理的養育。養人為公,養己為私;養德為大,養身為小。大學所謂: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」就是說,德方是根本。

  《大學》中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,跟頤卦養生之至理相同,止靜定安慮得,由飲食至做人處世,均以之守正頤養身心,自養以及養人(聖人養賢以及萬民),這頤的重要性多麼大啊!(頤之時大矣哉!)

 

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

由本觀道亨長老向大家揭示道家念誦經典《陰符經》中原來蘊含著養生之道,而且當中養生會關注到的是一個重要的身體器官,並且與情緒有相當密切關係,大家請觀看參詳之。

本觀壇主於癸卯年三月初四日(23/4/2023)降乩傳令展開金蘭觀週日乩後講座,敬請各位密切留意往後更多不同學道課題的講座。

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 道亨 《陰符經》是金蘭觀「求赦民難」必誦的重要經典,我們誦的《陰符經》分三段,今天,我要和大家探討的,是第一段的最後幾句,內容是: 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,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火生於木,禍發必尅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。 《陰符經》說的性,是指人的心識,由元神和識神組成,是人身體運作和行為的總指揮,其他宗教稱它做靈魂。每個人在父精母血結合成胚胎的時候,已經有性了,那時,它只包括元神(陽神),它和元精(家族的基因,DNA)和元炁(能量)一起存在於胚胎之中,一同發展小生命。在嬰兒未出生前,性如同沒有雲的天空一般純潔,能感應冷熱等環境因素,如果這時進行胎教,可以提升出生後孩子的品性。 嬰兒出生時,一個後天輪迴識神(陰神)便來投胎,它與嬰兒的元神混為一炁,元神好比是手機的晶片,識神好比是手機的平台,元神借識神而顯現存在,識神因為元神而發揮作用。這時嬰兒的性處於混沌狀態,由元神主裁。由於識神不同,嬰兒的品性 亦有所不同,如果識神氣清,嬰兒品性聰敏乖巧;識神氣濁,嬰兒品性笨拙難馴。但都是品性善良,飢則吃,累則睡,不會算計害人。所以說,人之初,性本善。之後,識神對人的思想影響逐漸增加。 兩歲至六歲的兒童,由於識神未發揮作用,都無雜念,都純真可愛,性仍然由元神主裁。能動能走能說,飢只食,寒只衣,喜怒哀樂隨起隨滅,是培養成聖賢的種子。 由小學至青少年時期,後天識神日漸當權,識神又受家庭、學校、朋友、大眾媒體、生活環境的影響,元神純真無瘕的本性逐漸被掩蓋,人的品性明顯和幼童時期有所改變,所以說「習相遠」。因此,這時候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至為重要。 成年之後,人的心識主要由識神主裁,性巧的人,有智慧謀略;性拙的人,貪婪愚昧。無論是巧是拙,都不是人的純真本性。識神不斷接收由眼耳鼻舌身發出的信息,不斷為慾望而消耗人身體的陽氣,令人陽盡至死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意思是說心是人身體的領袖,身體各部份都遵從心的號令,而人的神明也潛藏在心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神明」,即是《陰符經》說的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心」,可以包括「心臟」和「心識」兩部份。心臟是實物,心臟將血液送到全身,為身體各每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;心識是能量,和聲音和磁場一樣,能夠感覺它的存在。心臟接受大腦發出的指令,向身體各個部份提供血液,而影響大腦向心臟發出指令的,卻是心識。 人的大腦是思想、行為、言語與身體功能指揮中心,但它受「心識」的直接影響。如果人的心識不安寧,大腦便不能很好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,各臟腑得不到恰當的血液提供,身體便會出現毛病。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,很多心臟有毛病的人,同時亦患上認知障礙症。 《陰符經》說「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」,是因為無論是性巧或是性拙,都只是識神,並不是人性的本來面目,人性本來是純真無邪的,不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。 2017年,醫學雜誌《柳葉刀》發表了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:如果人腦深處負責情感的區域過分活躍,比如人經常處於恐懼或憤怒的狀態,這區域就給骨髓釋放一種信號,使其產生額外的白血球,這些過多的白血球會導致動脈發炎,繼而會導致心絞痛、中風或是觸發心臟病。這就是,為甚麼很多人在情緒出現問題後,身體便出現毛病的原因。 近代社會,大多數人為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為子女的未來籌劃,令到大人和小孩都身心疲累。據資料顯示,香港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。情緒病患者會有煩躁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,而且還時常會出現頭痛、失眠、疲倦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。這是識神帶給大家的疾病,只有識神伏藏,元神的純真本性才能顯現,人才能達到身心康泰的狀態。 怎樣才能令後天的識神伏藏呢? 陰符經說:「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」九竅,是指人,因為人身有九竅,頭面上有七竅,下身有二竅。九竅都是人身體受邪(疾病入侵)的地方,而眼、耳、口是三個最容易令人入邪的竅。耳聽損精,言多傷氣,久視傷神。眼、耳、口是損耗人的精氣神的竅,是令人身體日漸衰敗的根源。 三要,是指「精氣神」,是人生存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道祖在《內修篇》說:「精氣存,人則生;精氣敗,人則滅。」道門提倡修真靜坐,目的是要保持人的精氣神,令身體不會因精氣神散失而衰敗。靜修時,要雙目全蔽,收視返聽,舌舐上顎,疑神聚氣,這樣,「精氣神」才不會由眼、耳、口散失。道家養生,除了靜坐,還要煉動功,早上煉動功,晚上靜坐,這是金蘭觀壇生的每天要交的功課。 靜坐時,心念多,無法安坐,怎麼辦呢? 陰符經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 」心念屬火,神屬木,神不安定便會多心念,所以說火生於木。心念起時便要及時自我制止,令識神伏藏,不要令它禍害心性和身體。這和國家的姦臣一有不法行為,便要立即制止他,以免他禍害國家的道理一樣。 道祖在《內修篇》中教我們這樣制止心念的出現:「要先平氣以制火,火不揚,氣則順,凡內煉者,應自運其氣。運氣之法,氣一動,以神培之;在此時間,意不生,妄不起;意欲揚,神歛之;意欲隱,神串之。若氣如野馬奔騰,神亦不能制其妄,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。」這樣,氣便「直抵黃庭,此乃真內氣也。」 道門的養生之道,又名「性命雙修」。目的就是令識神伏藏,讓虚無純真的元神重新顯現。沒有識神的干擾,大腦不會受情緒影響,能正常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。不但身體健康了,人的慾望減少了,品性也會愈來愈純真,愈來愈和聖人的心態接近。所以說「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」。 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 道亨 《陰符經》是金蘭觀「求赦民難」必誦的重要經典,我們誦的《陰符經》分三段,今天,我要和大家探討的,是第一段的最後幾句,內容是: 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,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火生於木,禍發必尅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。 《陰符經》說的性,是指人的心識,由元神和識神組成,是人身體運作和行為的總指揮,其他宗教稱它做靈魂。每個人在父精母血結合成胚胎的時候,已經有性了,那時,它只包括元神(陽神),它和元精(家族的基因,DNA)和元炁(能量)一起存在於胚胎之中,一同發展小生命。在嬰兒未出生前,性如同沒有雲的天空一般純潔,能感應冷熱等環境因素,如果這時進行胎教,可以提升出生後孩子的品性。 嬰兒出生時,一個後天輪迴識神(陰神)便來投胎,它與嬰兒的元神混為一炁,元神好比是手機的晶片,識神好比是手機的平台,元神借識神而顯現存在,識神因為元神而發揮作用。這時嬰兒的性處於混沌狀態,由元神主裁。由於識神不同,嬰兒的品性 亦有所不同,如果識神氣清,嬰兒品性聰敏乖巧;識神氣濁,嬰兒品性笨拙難馴。但都是品性善良,飢則吃,累則睡,不會算計害人。所以說,人之初,性本善。之後,識神對人的思想影響逐漸增加。 兩歲至六歲的兒童,由於識神未發揮作用,都無雜念,都純真可愛,性仍然由元神主裁。能動能走能說,飢只食,寒只衣,喜怒哀樂隨起隨滅,是培養成聖賢的種子。 由小學至青少年時期,後天識神日漸當權,識神又受家庭、學校、朋友、大眾媒體、生活環境的影響,元神純真無瘕的本性逐漸被掩蓋,人的品性明顯和幼童時期有所改變,所以說「習相遠」。因此,這時候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至為重要。 成年之後,人的心識主要由識神主裁,性巧的人,有智慧謀略;性拙的人,貪婪愚昧。無論是巧是拙,都不是人的純真本性。識神不斷接收由眼耳鼻舌身發出的信息,不斷為慾望而消耗人身體的陽氣,令人陽盡至死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意思是說心是人身體的領袖,身體各部份都遵從心的號令,而人的神明也潛藏在心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神明」,即是《陰符經》說的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心」,可以包括「心臟」和「心識」兩部份。心臟是實物,心臟將血液送到全身,為身體各每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;心識是能量,和聲音和磁場一樣,能夠感覺它的存在。心臟接受大腦發出的指令,向身體各個部份提供血液,而影響大腦向心臟發出指令的,卻是心識。 人的大腦是思想、行為、言語與身體功能指揮中心,但它受「心識」的直接影響。如果人的心識不安寧,大腦便不能很好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,各臟腑得不到恰當的血液提供,身體便會出現毛病。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,很多心臟有毛病的人,同時亦患上認知障礙症。 《陰符經》說「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」,是因為無論是性巧或是性拙,都只是識神,並不是人性的本來面目,人性本來是純真無邪的,不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。 2017年,醫學雜誌《柳葉刀》發表了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:如果人腦深處負責情感的區域過分活躍,比如人經常處於恐懼或憤怒的狀態,這區域就給骨髓釋放一種信號,使其產生額外的白血球,這些過多的白血球會導致動脈發炎,繼而會導致心絞痛、中風或是觸發心臟病。這就是,為甚麼很多人在情緒出現問題後,身體便出現毛病的原因。 近代社會,大多數人為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為子女的未來籌劃,令到大人和小孩都身心疲累。據資料顯示,香港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。情緒病患者會有煩躁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,而且還時常會出現頭痛、失眠、疲倦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。這是識神帶給大家的疾病,只有識神伏藏,元神的純真本性才能顯現,人才能達到身心康泰的狀態。 怎樣才能令後天的識神伏藏呢? 陰符經說:「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」九竅,是指人,因為人身有九竅,頭面上有七竅,下身有二竅。九竅都是人身體受邪(疾病入侵)的地方,而眼、耳、口是三個最容易令人入邪的竅。耳聽損精,言多傷氣,久視傷神。眼、耳、口是損耗人的精氣神的竅,是令人身體日漸衰敗的根源。 三要,是指「精氣神」,是人生存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道祖在《內修篇》說:「精氣存,人則生;精氣敗,人則滅。」道門提倡修真靜坐,目的是要保持人的精氣神,令身體不會因精氣神散失而衰敗。靜修時,要雙目全蔽,收視返聽,舌舐上顎,疑神聚氣,這樣,「精氣神」才不會由眼、耳、口散失。道家養生,除了靜坐,還要煉動功,早上煉動功,晚上靜坐,這是金蘭觀壇生的每天要交的功課。 靜坐時,心念多,無法安坐,怎麼辦呢? 陰符經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 」心念屬火,神屬木,神不安定便會多心念,所以說火生於木。心念起時便要及時自我制止,令識神伏藏,不要令它禍害心性和身體。這和國家的姦臣一有不法行為,便要立即制止他,以免他禍害國家的道理一樣。 道祖在《內修篇》中教我們這樣制止心念的出現:「要先平氣以制火,火不揚,氣則順,凡內煉者,應自運其氣。運氣之法,氣一動,以神培之;在此時間,意不生,妄不起;意欲揚,神歛之;意欲隱,神串之。若氣如野馬奔騰,神亦不能制其妄,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。」這樣,氣便「直抵黃庭,此乃真內氣也。」 道門的養生之道,又名「性命雙修」。目的就是令識神伏藏,讓虚無純真的元神重新顯現。沒有識神的干擾,大腦不會受情緒影響,能正常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。不但身體健康了,人的慾望減少了,品性也會愈來愈純真,愈來愈和聖人的心態接近。所以說「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」。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