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酉年 修身課程 食其時

修身講義 —— 食其時

人做事要恰如其分(時、位)

  “食其時,百骸理”~《陰符經》  

  《陰符經》是道門中非常重要的典籍,更是我們金蘭觀誦經時誦讀的「金蘭四經」之第一部,此經相傳為黃帝得道後,憂後世之人不能獲得「道、法、術」,恐失去真道而特別著述,使聖人學習可以得道,賢人學習可以得法,聰明人學習可以得術,故名《黃帝陰符經》。

  這部經的道理舒展開來,大至整個宇宙、天下九州都可涵蓋;細緻之處,微小的塵土或芥子,也不夠它精微,這些都暗中蘊藏,所以叫《陰符經》,而天下間的奧秘,動植萬物的特性、成敗勝負的命數、生死存亡的道理,所謂天機,都包含在內,所以又名《黃帝天機》書。

  《陰符經》提出「食其時,百骸理」,這對每個希望健康的人都非常重要。元代有位著名中醫程杏軒,他的著作「醫述」,其中提出人們要注意飲食的幾點,其下幾句真是特別適合現代不知道如何養生,或者平時不注意養生的朋友參考:

毋以脾胃熱冷物
毋以脾胃軟硬物
毋以脾胃熟生物

  這第一句是叫人千萬不要飲、食冰凍的食物,第二句是叫人不要吃食那些未曾經過加工變軟、很硬很難消化的食物,第三句是叫人不要吃生的未經煮熟的食物,因為胃的特性不喜冷、不喜硬、不喜生,即平時俗稱的生冷食物,都是會削弱脾胃的功能甚至損傷脾胃,對身體健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。

  這位中醫提出的飲食原則,就是飲食要恰當,脾胃才能夠健康,脾胃為後天之本,脾胃好了才能身體好,這符合「食其時,百骸理」的含意。當然,食其時還有歷代名醫名人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,包括:

不時不食(不是時令季節應有的食物不食)
怒時不食
(人的情緒波動,進食反對身體不利)
怪異之物不食
(進食乃求溫飽,奇怪的食物要小心)
異地之物不食
(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)

孔子的八不食
食物因久放,味道變了,腐敗了,不要吃
食物顏色變得難看不要吃
味道變臭氣味難聞不要吃
烹飪不當、不熟太生、或過熟太爛都不要吃
不合時令的食物、或不是恰當的時間不吃
不照正規方法和要求來切割不吃
調味品不適合的不吃……。

  對身體而言,恰當的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,只有食其時,才能令身心暢快,百骸理。但是,《陰符經》難道教我們飲食?

  當然不是,經文的精神其實還包括——人在恰當的時候應該做恰當的事,在恰當的身份和位置應該要做恰當的事情。所以《陰符經》在下面就說到:「動其機,萬化安」這重要的一句話了。

君子待時、安於本位

  風水名篇《飛星賦》中,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文字:「人為天地之心,凶吉原堪自主;易有災祥之變,避趨本可預謀。小人昧理妄行,禍由己作;君子待時始動,福自我求。

  這裡提出了「小人昧理妄行」和「君子待時始動」的行為,是得到吉還是凶、禍還是福結果的前提。而這正是人本身能夠自主的,趨吉避凶是做得到的,但其重點則在人是否昧理妄行?還是待時而動。

  待時而動,即是「動其機」,因而能「萬化安」。

 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「位」的問題。我們在社會、在家庭、在工作機構都有一個位置,我們在這些位置上,要注意是否有一個「德不配位」的問題,有些人坐在高位,但因為他的德不足配不上,結果最後生出問題,我們都要有所警惕。

  現代社會中稍有文化的人,都會知道在一個群體中,有如下大概的規則或者紀律應當遵守,那就是:
  個人服從群體、少數服從多數
  局部服從全局、下級服從上級
  全體服從主者

  在我們金蘭人入壇時亦有一個宣誓,誓詞中提到服從指示,為什麼要這樣提,這就是遵守集體紀律的問題。但凡將個人凌駕集體之上,在組織上凌駕上級,不遵從會議通過的決議,都是昧理妄行的。《孝經》說「在上不驕 在上位不居功自傲,高而不危;制節謹度 節制儉樸遵守規模法度,滿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;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」「非法不言 不合禮法的話不講,非道不行 不合禮法的行為不做口無擇言 口中說出的話都經過深思熟慮,身無擇行 自身所做的事都合乎禮法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丁酉年 修身課程 禮之用

修身講義 —— 禮之用

 

禮是九美八德與金蘭壇旨的重要組成

九  美:忠孝廉節仁義智信

八  德:孝悌忠信 義廉恥

金蘭壇旨:主善為師 貞義

  古代聖賢教導我們,人的內心要向,金蘭壇旨訓示我們要主善為師,善在夫子的話中,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個「仁」字,仁也就是要愛人,在家愛父母為孝,愛弟妹為悌,愛國家愛事業愛群體為忠,愛朋友守承諾為信。孝悌忠信在性質上就是仁和善在不同領域的稱呼。

  然而仁和善,畢竟是一種精神境界,我們更需要的是能看得到的表現出來的仁和善!仁和善這種精神狀態如果沒有外在表現,便不是真的仁善,因為內裡與外在不相匹配,就是虛假的。所以仁和善必需要由行動去表現,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禮。孔子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」。有禮了,才達到仁,才是仁!也才是善! 孚佑帝君呂純陽師尊將這種仁善昇華到「捨己為人」的高度, 呂師尊訓勉我們:「欲學神仙道,先修仁義禮,克己復禮仁,捨己為人心。義薄蓋雲天,禮上有尊卑。各各順其序,自得安康寧」。也就是說真正的仁善是「捨己為人」的,而禮是在「有尊卑」和「順其序」當中做到的。

禮是區分人與禽獸的準則

禮,天地之序也。
為人子者能盡孝
為人弟者能悌長
為人臣者能盡忠
為人少者能順從長輩
知為人處世應有分寸

  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話:「鸚鵡能言,不離飛鳥;猩猩能言,不離禽獸。今人而無禮,雖能言,不亦禽獸之心乎?夫唯禽獸無禮,故父子聚麀音幽,雌鹿。是故聖人作,為禮以教人,使人以有禮,知自別於禽獸。

 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:鸚鵡能學舌,終歸是飛鳥;猩猩能言語,終歸是禽獸。如果作為人而不知禮,即使說話,也不過像禽獸一般心性吧?只因為禽獸不知禮,所以才有父子共有一個雌獸。因此有聖人出來,制定禮法教育人們,使人知道人不同於禽獸的根本分別在什麼地方。

道門禮知識

  禮記中又說:「禮義之始,在於正容體整飭裝束、齊顏色穩定情緒神態、順辭令言談和順。容體正,顏色齊,辭令順,而後禮義備,以正君臣、親父子、和長幼。君臣正、父子親、長幼和,而後禮義立。

  這裡是說禮義的開始,在於容貌體態端正,表情莊重得當,言辭和順得體。如此禮義才得完備,由此使君臣關係端正,父子關係親密,長幼關係和睦。當君臣父子長幼關係端正、親密、和睦了,而後禮義就能得以真正的確立。

  由這裡看,原來禮是由人的舉止容貌言行顯示出來的,人的舉止懶散、容貌衣衫不整、言語粗鄙行為不端,既不尊重自己,也不尊重別人,也就沒有禮了。

  我們看文字學中,禮字乃由部首示(音奇)及偏旁豊(音禮)組成,示作為部首常用於祭祀祖先神靈的文字,豊本身就是祭祀時行禮之器具。在古代,「禮」實際上是宗教祭祀儀式的一種儀態,《說文解字》就說:「禮,履也,所以事福致福也。」以下講些關於禮的小知識。事情雖小,但由此而做好,便是修仁義禮的途徑。

山門

  道觀佛寺的大門通稱為「山門」,象徵由世俗走向修行入道,可超凡入聖、轉迷為悟、離染入淨、離苦得樂。進入山門便不應將世俗的習慣行為帶入,所以我們大門會對衣服著裝及擕帶飲食提出禁戒的要求,言語行為亦應檢點。

門檻

  門檻是古建築發展長期形成的下門樑,是一種內外的界限,古又稱戶限,或者門限。門檻忌諱用腳去踩踏,因為門檻上面是門神所在,同時門檻的高低亦象徵主人的尊嚴和身份地位,民間更認為門檻是主人的脖子或脊背,所以在禮貌上跨進門檻時應該在左方,身體和面部向中間,用左腳屈膝跨過,而不是走中間,以表示對神明的尊敬。門檻在風水上界分內外之氣,建築上則保證門不會向外面打開,保護了門的底部,也阻擋從門底吹入的風、塵埃、爬蟲之類。

燒香、獻香(另:燒高香)及作揖、跪拜

  向神佛虔誠燒香,比喻真誠致意。道門以香為傳訊信使,藉此把願望傳達上天,故上香是道門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,一般以一支及三支為限,再多也沒意思。其中又有心香的說法。南宋的寧全真祖師在《上清靈寶大法》解釋:「道香者,心香清香也。」心香,就是道香和清香,即是以無欲清純的心靈敬奉神明,心存大道,是為心香也。即使手上沒有香枝,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。

  我國民族傳統禮儀,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,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。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,而對神、仙和真人或者與上聖高真祝壽、慶賀活動亦要行叩拜禮,以示特別尊敬。

  拱手禮是兩手相抱(左手抱右手,寓意為揚善隱惡。蓋以左手為善為吉,右手為惡為凶之故),舉胸前,立而不俯。拱手禮亦稱抱拳禮。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,多行此禮,表示恭敬。

  作揖禮是拱手禮伴以屈身(躬身)故亦稱「打躬」。一面躬身,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,自下而上(不過鼻),向人行禮。因拱手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,故又稱「圓揖」。作揖禮較拱手為敬,對長者多行此禮。作揖禮又稱頂禮。

  叩拜禮亦為跪拜禮,一般在獻香後即行「一禮(跪)三叩首禮」或「三禮(跪)九叩首禮」,以多者表示隆重。「一禮(跪)三叩首禮」在實際進行時,乃以一揖三叩再一揖,為一禮。「三跪九叩首禮」即進行三禮。其間如有禮儀生唱禮,乃以「興」、「起」為起立的意思。另據《洞冥寶記》記載,遊生有幸親自面對真仙和真人時,還有四跪十二叩、……六跪十八叩等隆重禮儀。

  餐桌禮:(一人一碗、添食湯水、等。內容從略)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