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度般若與功德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十二

修身講義——六度般若與功德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十二

   仙真佛聖常勉勵我們:「德行修逾八百,陰功積滿三千」。功是用力做工,陰是不為人知、不欲人見,在這裡是多做好事、多行善功,客觀上是前面所說的修福。德行是什麼呢?我們換個角度,從先民早期造字,來看其中端倪。

積福還須積德

  右方分別是甲骨文與篆書的德字。上面的德字中間是人的眼睛,但眼的上方有一直線,象徵人看著上天,接受上天的信息;眼睛外的四個彎是向四邊外圍布施,象徵四通八達,也就是現在的行字。意思是人遵循上天的天意,凡符合天道的,就去行、去思、去想,也就是效法天道、而行人道之意,你能在人生之中處處效法天道而做事為人,與天地相合,這就是「德」字最初的原意

  到下面篆書的德字,字義解釋的一個說法是「彳」(音斥,行走、實踐之意)加一個「惪」,表示「直心為人處事,不含私心」,那就是德了,但此義並非演進,實際比原來倒退;另一個說法,是由「彳、十、四、一、心」分拆組成,也就是乩文中不時提及的「十四一心」,《周禮》說:「德行,內外之稱,在心為德,施之為行。」這一個「十、四」還是原來甲骨文中看著上天的眼睛(四),現在則加上看著周圍(十),即南北和東西,觀察上下四方,以天道無私為規範,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執行、實踐。

  ,就是人遵從天道、地道而行,不違背天地的原則,故稱德行。比如五倫是「道」,而我們依從父子關係,父母盡父母之職慈愛子女,子女盡子女之責孝順父母,這「慈」就是父母之德,這「孝」就是子女之德;又像君(領導)能以身作則,並且關心下屬、處處為下屬著想、甚至為下屬的家庭家人著想,下屬一定很感激,這榜樣(義)與關心(仁)就是君(領導)之德,而臣(下屬)忠心耿耿、盡忠職守、做好本份、不僭越,這「忠」就是臣之德。為人子女,有為人子女之德;為人下屬,有為人下屬之德;夫有夫德、婦有婦德坤德(婦德加婦言言語的溫文嫻淑、婦容外表的端莊整潔、婦工處理家務的能力,即婦女的四美德);一個部門有一個部門之德,一國國民有一國國民之德,……可以想見,德其實就在我們的工作、生活中,同理所以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」。本觀遵從師意在清明、重陽,在回歸十年紀念日暫停活動,亦都是要我們盡本身的孝道、國民一份子的忠道,實踐孝德忠德。古人在言及孝之重要時有云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」能夠處理好先親的後事,每逢祭日孝念祖先(即盡孝),則民眾的品德即回歸到忠厚真純,從其中可見德並不難行,能守本份,人人自有其德。

  德之重要處在於「行」,行是行為,包括思想、見解、言語,以及身體的造作,通稱為「三業」。人的行為處處符合天道,便有美德;人有自己的本份,做好本份,成為榜樣,亦是美德。德有八,即: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又有九美,是: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。(注意,師尊壇主多次澄清,非仁義禮惠信。)能做一樣,就有一種美德。積德比之積福,是更進一步的,因為德與道並行,是道的外在表現,可見八百德行是不同於三千陰功的。

心的善惡及忍辱

  六度般若能幫助修行人由此岸到彼岸,主要在給我們具體做事待人接物的六種實行的方法,其中般若心、慈悲心是本質、是核心,其他五度是手段、是工具、是從屬的,所以佛經有「五度如盲,般若為導」的說法。但般若心、慈悲心並不是空泛的,是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去落實,幫助人去除妄心,恢復本心、真心。

  心是人的本源,人本來的心真純無染,人人如此,人人都有一個真心。但現在我們的真心多被妄心所遮蔽,所以現在的我不是真的我,是妄我。

  比如人本心是慈悲的,但如果沒有般若心,這種慈悲,往往先我後人,先親後疏,親友、熟人、老朋友、同學、同事,則特別照顧,甚至情感用事,形成溺愛,盲目的愛,常常待人偏私,甚至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,不能情理兼顧。

  有一個這樣的普通家庭,婆婆精明能幹,辦事認真,媳婦刁蠻,而且懶惰成性,兩代同居,自然發生爭執,導致互怨互恨。時間久了,年輕的媳婦,更是怨 氣難消,茶飯不思,大夫把脈,一切正常,但察言觀色,似有無限委屈。細問其中原委,知道病由心生,大夫於是故作神秘,低聲對她說:「我很同情你的遭遇,為解除你的怨氣,我送些藥物給你,天天沖茶給婆婆吃,不出半年,保證她毒發身亡,但無人能發覺;不過切勿間斷,必須低心下氣,天天請婆婆飲用。當她飲茶開胃時,你還要多準備些可口的菜給她吃…」。媳婦心想,這樣也好,為了自己,唯有犧牲婆婆了。於是每天泡茶,恭敬奉上,起初婆婆也懷疑媳婦別有企圖,後來,一個月,兩個月,三個月,都天天殷勤獻茶,還細心照顧飲食營養,婆婆也就前嫌盡釋,愛如己出,婆媳之間,非常融洽,合作愉快。

  人的本質是真純的,在良善的互動下,媳婦漸漸已經與婆婆建立了真情。當時光迅速,不覺半年將屆,媳婦想到婆婆吃了毒藥,不覺驚慌起來,恐怕婆婆毒發身亡,急急前往求大夫搶救,始知半年來給婆婆服用的,只是開胃消滯散而已。

  這故事說明,人情感衝動時,往往喪失理智,若非大夫善巧方便,大錯早已鑄成。同時證明人的情感善變,今日朋友,明天敵人;今日敵人,明天可能是朋友,是會變化的,當時媳婦不孝是不對,但不是永遠不孝,所以謂「是非無實相。所以仙佛教我們凡事不需要太認真、不要執著,逆境要忍,順境也要忍,這也是六度般若中「忍辱」的一個方面(當然忍辱還包括忍受一切艱難、工作事業、人的是非爭鬥,乃至寒熱暑濕等,但因過去已有詳論,此處不贅),切莫盲目衝動,事情過了就有轉機。還有,這故事更證明一切唯心,同是一個人,同是一件事,同是一句話,由於各人居心不同,見解互異,變成不同的結果。所以若人心存慈悲,處世做事,能情理兼顧,一定喜劇收場,正如 司馬頭陀副壇主曰:「一心一德,十四一心,心懷慈悲念,福果花盛開」。(07/3/27)

  資料:十善業(即身口意三業)

  「業」是眾生造的一切事業。這業有善有惡,凡夫知見不正,分不清楚。有些人不斷造惡業,能自覺悟的,實在很少。惡業分為身口意三類。

   第一是的動作  犯的惡業有三種:一、,就是自出生以來,直接間接殺的生物。二、偷盜,就是檢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。三、邪淫,就是不合理的行淫,正式夫婦若不論時間,不管地點,也是邪淫。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,纔能稱是「身善」。

   第二是的動作  犯的惡業有四種:一、妄語,就是欺騙人不實的話。二、兩舌,就是對甲乙兩方挑撥是非。三、惡口,就是罵人的穢語,及粗暴傷人的話。四、綺語,就是演說淫穢的話。若能不犯這四種惡業,纔能稱是「口善」。

   第三是的動作  犯的惡業有三種:一、,就是貪愛五欲,迷戀不捨。二、,就是稍不隨意便生怨恨。三、,就是迷惑顛倒,不信因果。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,纔能稱是「意善」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