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明皆因貪瞋痴 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廿九

修身講義——無明皆因貪瞋痴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廿九

平常心對治無明:

  《般若心經》正宗分的第三,詳論由無明引起的十二因緣、四聖諦及六度問題。「無明」是一切煩惱的根源,由過去世的妄念積聚而來,已如前述。但如果我們在現實世界來看「無明」,什麼是「無明」呢?那就是人的迷惑、毛病、狹隘、暴躁、煩惱、虛偽、嫉妒、傲慢、不覺悟等邪惡妄心的總稱。無明這種邪惡妄心,主要就是貪、瞋、痴。無無明則是沒有妄心,沒有貪、瞋、痴,時時、事事、處處都是平常心。

平常心藏真道行

  禪宗史上,源律師 (律師是佛教中解說戒律的和尚) 問大珠禪師:「和尚修道,還用功否?」大珠禪師回答:「用功。」源律師再問:「如何用功?」大珠禪師以八字作答:「飢來吃飯,困來即眠。」源律師奇怪:「人人都如此,同師用功否?」大珠禪師曰:「不同。」源律師還是不明,問:「何故不同?」大珠禪師曰:「他 (人) 吃飯時不肯吃飯,百種思索;睡時不肯睡,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。」……

  「飢來吃飯,困來即眠」這看來簡單的事情,正是人生難得平常心的寫照。人的平常心,便是隨遇而安,無造作、無是非、無取捨的心,便是「泰山崩於前而不懼,虎豹隨後而不退(卜應天祖師.1997.4.20)、處變不驚的心,便是不因榮辱升降而生憂喜愁苦的心,是數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、默默耕耘的心,是處世做事不勉強不逾矩的心,從容自在,返璞歸真。是否有平常心的關鍵,乃在於是境隨心轉,還是心為物牽?如能在遇不平常事時,仍事事平常。那就可以心無罣礙,遠離顛倒夢想,自然無無明了。

  道祖說:「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;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;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。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。(《清靜經》) 遇一物即為一物煩惱,遇一事即為一事憂苦,便失去平常心,而為妄心,染著於物,而生貪求(憂苦亦屬貪求),繼生煩惱,這就是四聖諦所述「苦集滅道」的「苦」的根源。如果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轉變,遇物不染,保持著平常心,便沒有煩惱憂苦。所以「無明」是「苦」,「苦」於「無明」。

三毒貪瞋痴:

人的心念,受外在影響,喜怒無常,愛惡不一,喜愛時,良善如天使;憎惡時,則惡毒如魔鬼。天使令人幸福,魔鬼給人製造惡運。故改善命運第一要訣,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心念,時刻檢討自己:發覺惡念即要克服,出現善念便要堅持。每天看看有多少善念?又有多少惡念?知其善則要精進,積極行善,努力止惡,知其惡則不應為。

  所謂修心,即修改心中貪嗔癡的毛病。眾生從無始時來,迷失真心,貪嗔熾盛,愚癡闇蔽。順境則貪,逆境則嗔,執迷成癡,作諸惡業,於是流轉生死,六道升沉,苦多於樂。若能修學佛道,以佈施來克服慳貪,以慈悲來克服瞋恨,以智慧來克服愚癡,轉貪心、嗔心、癡心成為不貪、不嗔、不癡,自可改善自己的運程。

貪=今+貝

以佈施對治慳貪

  中國文字的內涵,「貪」字由「今」和「貝」兩個字組成,意指貪的東西是當今的寶貝、現成的利益,而不是過去的和未來的。貪是產生罪惡的根源之一,人一旦貪心,就會心術不正;貪婪不絕,就會將事做壞、做絕。當官的貪,就會破壞他的政治前途;從商的貪,就會喪失他的商譽和人格;人貪必爭,爭必亂,小則製造社會混亂,大則策動世界戰爭,互相鬥爭,互相殘殺。結果給自己製造多災多難的命運,大禍也就隨之而來。

  人能熱心公益,愛人如已,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所有,用自己的財力、物力、智力、體力幫助別人,隨時隨地,以平等心、恭敬心、歡喜心而行佈施,解救民生艱苦,促進社會福利,隨喜他人功德,改善人際關係,自己的命運,亦就能隨之而改善。

瞋=目+真

以慈悲、容忍、
寬恕對治瞋心

  「瞋」這個字,由「目」和「真」兩個字組成,這是說人眼睛看得太仔細,所以《說文解字》說它「張目也 (睜大眼睛)」,由於太認真、太執著,容易產生計較,挑毛病,態度不冷靜,因而生氣發怒 (引申義);也有一個寫法是嗔,《說文》解是「盛氣」,也是生怒氣的意思。發怒人皆難免,但發怒其實不是人的天性,只是對客觀事物不滿的一種情緒反應。但發怒容易使人昏瞶、容易傷身、容易壞事、容易樹敵。怒氣起處,衝突是非、侮辱壓迫、譏諷怒罵、妒忌毀謗、怨恨仇殺,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,致使人間充滿殺機,人的生命財產備受威脅。

  人能內心平靜,遠離忿怒、仇恨,以慈悲心處處為人著想,在在勸人行善。盡已所能,拔他人苦,與他人樂,就能建立友誼,促進親善,使社會安寧,世界和平,自己也就可以擺脫災害,轉入歡樂的命運。

癡=病+疑

以正見及智慧心
來克服愚癡

  「癡」是「病」字加「疑」字組成,所謂疑心病,能造成癡情、沉迷、虛榮、嫉妒、愚昧和狹隘等心理毛病,是心靈的暗昧。人因癡心,不明真理,不尚正義,不知因果,僅憑情緒衝動,胡作非為,入於迷信,陷於邪見,苦惱便隨之而增。若學佛道,以智慧心來克服內心愚癡,止息邪行,洗刷內在無明煩惱的積垢,使內心清淨,不顛倒是非,不嫉賢妒能,不傲慢無禮,輕視他人,抬高自己。反而能够時刻關懷別人,關懷社 會,以智慧劍,斷滅執著,放下個人的利害得失,進而捨已為人,如是積福積德,自然使自己的運程,脫離苦因苦果,長養善根,運行於永生不滅,純樂無苦,純淨無染的真理境界。

一念之差,天堂地獄:

龔壇主經常提醒我們,「一念之差,天堂地獄」,指出人的思想意念,經常在天堂與地獄間進出來回,僅是一個念頭的差別而已。

一個武士仰慕白隱禪師而來求教:「這世上真有天堂和地獄嗎?」

  白隱禪師沒有直接回答他,反而問起他的職業來。當聽到他的回答後,便以不屑的語氣說:「武士?你是武士?誰人會請你當武士?看看你的樣子,衣著和穿戴,那裡像武士,簡直似是一個乞丐。哦!你還佩著一把劍,你拿起劍的樣子一定非常難看,劍身又殘舊,如何可以保護你的主人呢?」

  武士是把榮譽和名聲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,在受到這樣的奚落之後,怒不可遏,馬上就伸手拔劍。……這時候,他聽到白隱禪師清清楚楚的說道:「地獄之門正在打開。」

  武士一怔,接著便意識到白隱禪師的佛法高深,於是馬上收劍並向禪師鞠躬致敬。「天堂之門由此敞開。」白隱禪師緩緩地說。……

  這裡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,天堂與地獄其實就存在於我們心中,人因行善而升天堂,或者因作惡而墮落地獄,只不過是當事人的一個念頭所支配而已。從心的細微處、一念之間修行,就是克服無明的要訣。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