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申年 保健課程 鑒貌辨色知健康 (一)

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鑒貌辨色知健康 (一)

 

  中醫診斷疾病講究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,四診合參,其中望診尤為重要,所謂「望而知之謂之神」。中醫學認為:「有諸於內,必形諸於外」,意思是說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外在表現的形式,根據事物的外在表現,可以瞭解事物的內在本質」。具體來說,體內發生的任何病變,必然會反應到體表,面色就是這種體表變化的反映之一。

 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,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均上行於頭面,所以,面部皮膚色澤的變化反映了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虛實。人的面色與人體內臟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,有人比喻面色是健康的晴雨表,當人體患病時,體內的複雜變化往往會在面部呈現出來。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自己或他人面色的改變,就可能發現某些疾病的蛛絲馬跡。

  中國人屬黃種人,所以正常人的面色微黃,略帶紅潤,稍有光澤,中國醫學稱之「常色」。在此基礎上,有的人可能出現偏白、偏黑、偏紅等差異,但只要面色是潤澤明亮有光,隱然帶有生氣,均為「常色」。因為疾病的原因而面色色澤發生變化,稱為「病色」,最常見的主要有「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」五種,中醫學認為五色主五病,即「色青多為肝病,色赤多為心病,色黃多為脾病,色白多為肺病,色黑多為腎病。」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內在聯繫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