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人和最貴 之三 結義金蘭 |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人和最貴;人和得天助;和氣致祥;團結就是力量。 以上諸言,已是金蘭觀內的名言。雖是老生常談,然而我們要明白,言之者易,行之者難,尤其在今時今日社會,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,根深蒂固;貪瞋痴三毒,習氣頑固,都在污染我們的心靈。在平日沒有「事」和「物」作為媒介,還可不覺什麼,但一到有人事、工作接觸,或者利益之所及,或者意氣之所爭,或者壇規紀律之所限,則雖是道門中人,也難免時有爭執;社會上明爭暗鬥、不能體諒互讓、互助合作的歪風,也在我們之間湧現。這種情況,過去曾影響金蘭的發展,並造成今日金蘭發展路上面對的重大困難及考驗,雖是說來慚愧,然而卻是實況,須要我們勇敢面對。 究其原因,其中有些參加金蘭的成員,未能明白金蘭之義,因而未能同心同德,部分人更是只求滿足個人的目的,而不遵金蘭壇旨。在金蘭的歷史上,還甚至有欲取公家以自肥的小人,結果後來成為叛徒,得到悽慘的下場。 認識金蘭觀名字的意義 兄弟同心曰金蘭
那麼「金蘭」本身又是些什麼樣的「蘭」呢?其實,蘭是一種美好、芳香的草本植物,其香固為王者香,雖遠而能嗅,但「金蘭」卻非指植物中有一種特別的稱為金蘭。金蘭二字實乃取自於 孔子所撰《易經‧繫辭傳》,其中 夫子講到君子與志同道合者之間的關係(『天火同人卦』)時,曰:
「金蘭」的意義,原來是「斷金」和「如蘭」,也就是在於「同心」同德,團結一致。只要同心,就什麼困難也能克服(「斷金」);而這種「同心」同德的精神,能影響他人,雖遠處亦能受到感染(「如蘭」),欽敬崇仰。 金蘭二字,乃 孔子自『天火同人』卦發揮而出,此卦所講的是一群心志相同、理念相同、目標相同,所謂志同道合、志趣相投的人,大家集結起來,為一個目標而奮鬥。這意思就是「同心」,而在我們金蘭觀人來說,我們所「同」之「心」,就是既然身為 呂純陽師尊、龔中成祖師的弟子,就要修真行道;就要為實踐 師尊的宏願,普度世人,傳揚金丹大道,擔當責任;就要捨己為人,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。而我們之間,不管先後,有幸加入這個大家庭,就是兄弟姐妹,就要團結互助。如果已加入或者想加入這個大家庭,但不能「同心」,而只是有事來「抱佛腳」,最終就會和金蘭的方向格格不入,在「吐舊納新,呼濁吸清」(龔壇主2004/8/8)的自然規律中,離群而去。 『觀』是典範榜樣之意 再說金蘭觀的「觀」字,「觀」在文字部首中歸入「見」部,如《說文》曰:「觀,諦視 仔細注視 也。從見」,本來並不是作建築物的解釋,後來才被借以為用。原來的「觀」字,實際亦是出於《易經》,即《易經》第二十卦『風地觀』卦。 觀字有兩個解釋,一個是觀看、觀察,即察看的意思,它作這個解釋時的讀音是「官」;另一個是昭示、示範的意思,也就是給人看,並讓人尊敬學習的意思,這時候它的讀音是「貫」。《易經》中彖辭說明曰:「中正以觀 貫 天下」。《說文解字》引朱註曰:「觀 貫者,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 欽仰 也。」意思是聖人以中正、誠信之道德品質,展現出來,讓在下的人民看見,而心生敬仰、學習、倣效,使人民的思想品格受到感化(「下觀 官 而化也」《易‧彖辭》),這就是「觀」。換言之,「觀」是讓人民群眾學習的榜樣,是大眾學習的典範,是天下的表率。我們大部分的壇生,就是在金蘭觀精神的感召下,由善信而轉變成為壇生,甚至成為我們的中堅力量的。 『風地觀』卦的彖辭再進一步告訴人們:「聖人以神道設教,而天下服矣。」這裡清清楚楚說明,什麼是「觀」呢?就是將天地神明的道理,向人民施以教化,使天下誠服。所以,如果我們僅僅把「觀」理解為一個宗教的建築物,那就把它的真義貶低了。在二千年農曆九月,我金蘭觀獲 金蘭觀演『義』 我們討論金蘭觀的名字,是要提出,金蘭的精神即在於異姓兄弟的結義,而我們結義的目的,是要為道集結力量,教化眾生。 談到異姓兄弟的結義,人們容易聯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,劉 關 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。三人相識之初,均是出身寒微,當時混亂的世道,人們大都趨強避弱,去危就安,紛紛投靠豪強,或者朝秦暮楚,而劉 關 張三人,一人遇上別人欺侮,則其他為之抵禦,同患難,共甘苦,甚至睡覺時同床共寢,即使環境如何變化,由起初的朋友至結義為兄弟,由兄弟再至後來的君臣,不但始終同心,而且兄弟情義不改。君臣之義在君之愛民、臣之忠君;朋友之義在一諾千金、知恩必報;兄弟之義在生死與共,而見利忘義則最為人之所不齒。所有這些「義」,在劉 關 張三人身上全部集中表現,此之所以劉 關 張千多年來一直受人尊崇的原因。一部《三國》小說,就是述說一個『義』字,桃園三結義的『義』,更尤其是 關聖帝的忠『義』。 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,有五倫八德。然而在群體之中,『義』更尤為重要。金蘭觀的名字既然本來就是說「同心」,金蘭本來就是異姓兄弟結義的意思,那麼金蘭觀人向世人展現的,就應該是一人困難,互相幫助的兄弟情義,「如果壇人有同人糾紛的事,你們能代他排解;他們有了喜事,你們能一齊前去湊興;百年的事,你們能不辭困難,替他打理。那麼相信要參加金蘭的人們,一定攜手前來呀。本來這樣的事情,實在有點難辦,但是是你們應該要做的事呀。你們有沒有打算過呢?」 (李道明師尊1972/3/25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