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人和最貴 之二 |
想與大家探討一下人與人相處的問題。人與人的相處,是一門學問,每個人都要學習。學得不好,處理不善,本來沒有問題,也可以引起問題,事實上很多人際間的悲劇、慘劇,都是人們處理不好如何相處的問題而發生的。 本來在勤修道德的人來說,只要遵循三綱五常、九美八德的準則,就根本不應有什麼問題。然而群體之中,差參不齊,有人連仁義禮智信的道理都似懂非懂,便難免在人際相處方面出現問題,而影響人和。 人與人相處的一個常見現象 每個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,總有一套對人對事的是非標準,然後在於任何時候,會用這標準去衡量、比較他人,而作出對別人的評論。由於這種對別人評論的現象極為普遍,以致在我們中國,過去民間有一部專講世故的書,叫《增廣賢文》,其中有兩句話:「誰人背後無人說,那個人前不說人?」這兩句話蘊含諷刺與感嘆,但卻是一個普遍的事實,道出了多數人都免不了被人說是非及說人是非的機會。 因為人的一種壞習慣,或者是劣根性,在一般相聚談話的時候,通常是談學問、談事業的時間少,而批評人、議論人(評論)的時候多。西方有一文學家說,人最有興趣的是人。實際的意思,應該說是,人最有興趣的,是對人作評論。人對人作評論,通常不是讚賞(講好話),便是批評(講壞話)。於是,每個人不可避免會碰到四種現象: 留意這裡說的主要是背後的議論,如果加上當面品評,情況則更複雜,必須謹慎處理,否則容易損害人際關係,造成不和,發生爭執、衝突。 君子常思己過,小人喜說人非
因為議論別人,無非說人家的對錯是非,特別是人家的「非」。事實上,人無完人,沒有十全十美,所謂人誰無過,否則我們也就不用「修真」、「修身」。
「修身」就是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衣食住行當中,身、口、意容易犯錯的地方,以前的惡習,以三綱五常、九美八德為準則,修正過來。 而一般人對自己的過錯,卻常渾然不覺,自以為沒有過失,反常常去找尋別人的過失,甚至是無關重要的小毛病。如果找尋別人的過失,是為了勸告別人,幫助別人,使別人進步,那還是一份好意。可是很多人議論別人,往往只是要顯示自己、突出自己,使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,對別人不特幫不上忙,反而引起別人反感和不滿,做成人際間的矛盾。更有 可惜這類喜說人「非」的人,通常對別人用一套嚴格的標準,對自己則用寬鬆的標準。中國民間有一笑話,說一老太婆誇她女兒好,真孝順,因其將夫家物品,帶回娘家;但媳婦不好,因將其家之物,亦帶回娘家去了。這類人的特點,就是武則天時的武三思一樣,「吾不知天下何者為善,何者為惡,對我好者即謂之善,不好者即謂之惡我不知天下什麼是善,什麼叫做惡,總之對我好的、有利的便為善,對我不好的便為惡」。我們修真之士,應對自己有正確的是非標準,並且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,切勿像一般沒有修真的人甚至小人一樣,在「是」與「非」的惡劣習氣中,跳不出來。 是非無實相 下面看一個伊索寓言「老人與小孩趕驢子」的故事:
人看事情有「是」與「非」,誰知是非卻無實相,誰對誰錯,有時難以論定。如果沒有了準則,人人都不可以說自己對,也難以評論別人錯。這個故事,小孩在驢背,有人說為什麼讓衰老的人步行?老人在驢背,有人又說為什麼讓稚弱的小孩步行?當老人和小孩都在驢背,有人又說為什麼這樣虐待驢子?到老人小孩都步行,有人又說為什麼這樣優待畜牲?老人小孩和驢的四種可能關係,全都列舉了,但竟然沒有一種逃出人的批評、不滿。上面任何一種做法,都不能滿足另一些批評的人,可見沒有人做事,可以完全讓他人滿意的。 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於心 在修真之士,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說人非, 「鬧市煉道客,蘭庭試修人」,各位壇生善信,我們處於一個群體,不可避免會遇到任何一個群體會有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,只有我們堅決聽從 龔中成壇主的囑咐: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以和為貴,貞義禮和,和平友愛,中和是福,福祿綿綿。」(2004/3/6)「凡我壇人,在此之時,各應謹言慎行,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說人非,各積口德。……」 |
<<<<<< 團結有力量 >>>>>> (歌曲:一枝竹仔) 一枝竹會易折彎,幾枝竹一扎斷折難,心堅似毅勇敢,團結方可有力量。 嘿! 大眾合作不分散,千斤一擔亦當閒,齊共同力無猜忌,一切都好順利。 好! 花雖好要有蝶滿枝, 月雖皎潔有未滿時, 孤掌莫恃依, 團結方可幹大事。 大眾合作不分散,千斤一擔亦當閒,齊共同力無猜忌,一切都好易辦。 好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