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和氣致祥 之三 |
和:團結、友愛、關心、互助、合作、悅樂
我們追求大道,而『道』在人世間的實行,究竟要達到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? 這就是『人和』的世界,具體表現,就是團結友愛、互相關心、互相幫助(即仁愛)的關係。『和』又是協調、統一、合作、同心同德,大家的想法可以和合在一起(古聖賢曰「不純剛不純柔」,即不「過與不及」,謂之中和,亦不孤僻),互相體諒,互相接受、包容,融和相處, 『和』之氣,可以達到美好的局面,此所謂「和氣致祥」,反之為「乖氣致異」(《漢書》:祥多者其國安,異眾者其國危),在我們金蘭觀的壇旨,『貞義禮』都是為達到『和』的,『和』就是目的,是我們的理想目標,也就是大道實行的面貌。 |
|
龔中成壇主曾談到大道實行的最美好局面,提出:「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,要將之公諸同好」(壬午年九月廿九日)。看,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啊!天下為公!我為人人!所有人的心,都不是從自己出發,不是為自己考慮,這就是『道』的世界。……多少人追求過這樣的理想世界,多少聖賢豪傑都為這樣的世界努力奮鬥過,而我們道門中人,又何嘗不是為達到這樣的世界而不斷努力。 到底大道實行的世界,是怎樣的社會呢? |
大 同 世 界 |
在《禮記‧禮運‧大同篇》中, 孔子慨歎自己不能看到「大道行世」的時代,說「大道之行也大道實行的時代(按:即三皇燧人、伏羲、神農,及五帝黃帝、顓頊音專郁號高陽氏、帝嚳音谷號高辛氏、唐堯、虞舜時代),與三代之英和夏商周三代傑出英明君主在位的時代(按:此指小康時代,後詳), 丘孔子自稱未之逮也未能趕得上參與,而有志焉內心非常嚮往。」接著他就具體描述了大同世界的情狀: |
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 選賢與能, 講信修睦。 故人不獨親其親, 不獨子其子, 使老有所終, 壯有所用, 幼有所長。 矜寡孤獨廢疾者, 皆有所養。 男有分, 女有歸。 貨,惡音烏去聲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 力,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 是故謀閉而不興, 盜竊亂賊而不作, 故外戶而不閉。 是謂大同。 |
小 康 社 會 |
由於大同社會的消失,繼而取代的理想社會,便是小康社會。這一社會,即 道祖所述:「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」(道本無分善惡,但當社會離道日遠,人心不古,惡事出現,德接著消失,以至於仁、義,最後便須要用禮來約束人與人的關係)的社會,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,期望人們「仁愛」、「克己復禮」,目的就是先實現這個社會。他說: |
今大道既隱,天下為家, 各親其親, 各子其子, 貨力為己。 大人世及以為禮, 城廓溝池以為固, 禮義以為紀,以正君臣, 以篤父子, 以睦兄弟, 以和夫婦, 以設制度,以立田里, 以賢勇知, 以功為己。 故謀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 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選也。 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於禮也, 以著其義,以考其信, 著有過,刑仁講讓, 示民有常。 如有不由此者,在執者去,眾以為殃。 是謂小康。 |
大同世界是我們的最高理想,天下為公是大道行世的表現,我們好道之士,應當由金蘭觀這一修真樂土做起,並且公諸同好,為實現這一最高目標努力奮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