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養生之道
夏季的三個月,日長夜短,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通,植物開花結果,自然界萬物繁榮旺盛。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當此之時,順應夏季日長夜短的特點,早起晚睡,適當運動,通暢氣機。因為動能升陽,利用陽氣旺盛的時機長養陽氣。避免精神倦怠,保持心情愉快舒暢,喜則陽升。人體的陽氣是生命的根本、健康的基礎。夏天長陽,是秋季收藏的基礎,如果夏季「長」氣不足,供給秋天收歛的能力差了,到了秋冬季節,尤其是冬至時,容易引發疾病。
《黃帝內經》闡述心臟與夏季關係:「心者生之本 ・・・・・・ 為陽中之陽,應於夏季。」 與自然界相互呼應,夏季養生應當以養心為要。根據中醫五行養生的理論,夏季炎熱屬火,而人體的臟器中心臟陽氣最盛,也屬火。心臟連接著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,心臟的陽氣帶動血脈向全身的各器官輸送養份,藉以支援身體各部分的運作。夏季火熱,火氣通於心,火熱過盛,若引致血管擴張,血液加速流動,則易傷及心臟。氣溫炎熱也易令人煩躁,心神不寧。因此夏季長養陽氣的同時,需調攝身心,小心保護心臟。
夏季的另一個特點是潮濕,尤其是香港地處南方沿海,高溫加上雨水充沛,濕重更為明顯。在這時節淋雨涉水,汗出沾衣,易導致濕邪。濕氣首先傷及脾胃,表現為胸悶噁心,口淡乏味,甚至嘔吐、泄瀉。濕氣又令氣血的循環受阻,尤其是四肢、關節,會產生疼痛、重墜、痺刺,或甚至腫脹,屈伸不利。
夏季養生,需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。早起晨練,吐舊納新,呼濁吸新;晚上臨臥前修真靜養。避免過度工作,不要過分在高溫環境下停留,更勿在飢餓、口渴時曝曬。起居有常,飲食有節,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。閒時自按手少陰心經,足少陰腎經等經穴,滋水濟火,強心補腎,加強氣血運行。並且進食消暑化濕的時令食物,飲用消暑化濕湯水。調節身心,防患於未然。
保健穴位
- 預防暑邪
暑邪為六淫之一,獨盛於夏令,其性炎熱。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,秋分之前。暑氣的本質是熱邪,暑的特點是多兼濕,而最能耗傷正氣及津液。反過來說,正氣虛而津液虛損的人,最容易感受暑邪。由於津液受高熱的影響而損耗過甚,故有口渴及大汗傷陰的現象,而脾胃則受溫邪所阻而變得受納與運化機能減退。
酷暑的天氣對人體的傷害,首先是耗氣,暑氣通於心,暑熱傷氣,影響身體氣機的暢順,全身覺得十分疲倦。往往出現身熱汗出,口渴心煩,頭目不清,頭痛頭重,胸悶泛惡,嘔吐泄瀉,四肢倦怠,小便不利,舌紅少津,脈虛數等症。
心火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:
- 天時暑熱,火熱之邪會直接內犯影響身體;
- 情緒的問題:當你經常有鬱結、不快樂、氣鬱化火,造成心火的出現;
- 食熱性的食物,例如:茘枝,「一粒茘枝三把火」。
心火之表現:心煩失眠,面赤口渴,尿黃便結,口舌生瘡或兼見小便赤澀灼痛等症。
不寐亦稱失眠或「不得眠」、「不得臥」、「目不瞑」,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。不寐的症情輕重不一,輕者有難以入睡,有寐而易醒,睡眠深度不足,有醒後不能再寐,亦有時寐時醒等,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。
穴位氣功治療法對失眠症效果良好,根據失眠的不同原因,選取心經原穴「神門穴」調整心經經氣,寧心安神;「三陰交穴」暢調肝脾腎氣機,配合「湧泉穴」、「太溪穴」、「照海穴」,非常有效。
一. 神門穴
位於腕橫紋尺側端,豌豆骨下,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。
主治:心神、胸肺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疾患,如心痛、心煩、善忘、不寐、驚悸、怔忡、癡呆、癲狂、頭痛頭昏、目眩、目黃、咽乾、熱病不嗜食、嘔血、咳喘、虛勞、脇痛、手臂寒痛、麻木、精神分裂症、神經衰弱、癔病、心律不整等。
二. 三陰交穴
肝脾腎三經交會穴。在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。
主治:腸鳴泄瀉、腹脹、食不化、月經不調、崩漏、赤白帶下、陰挺、經閉、痛經、難產、產後血暈、惡露不盡、遺精、陽痿、早洩、陰莖痛、疝氣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足痿痹痛、腳氣、失眠、濕疹、蕁麻疹、高血壓、神經性皮炎、不孕。
三. 湧泉穴
足趾蹠屈時,約當足底(去趾)前1/3凹陷處;踡足時,在足底第二、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;在足底(去趾)前1/3處,當第二、三趾骨間
主治:①昏厥、中暑、癲狂癇、小兒驚風、霍亂轉筋;②頭痛(頭頂)、頭暈、目眩、失眠;③咳血、咽喉腫痛、舌乾、失音、喉痹;④大便難、小便不利;⑤奔豚氣;⑥足心熱。急救要穴之一。
四. 太溪穴
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。
主治:①頭痛、目眩、失眠、健忘、咽喉腫痛、齒痛、耳鳴、耳聾;②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胸痛;③消渴、小便頻數、便秘;④月經不調、遺精、陽痿;⑤腰脊痛、下肢厥冷、內踝腫痛、腹脹。
五. 照海穴 八脈交會穴(通於陰蹺脈)
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;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,當跟骨內側下緣
主治:①失眠,癲癇夜發、嗜臥、驚恐不寧;②咽喉幹痛,目赤腫痛、腳氣、梅核氣;③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帶下、陰挺、陰癢、疝氣、小便頻數,癃閉。
- 中暑的防治
中醫理論頗重視自然界,包括天氣及季節的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係,根據中醫古籍說法,暑為夏季主氣,夏火當權,暑氣當令,人天相應,天人合一。
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「傷暑」,難經記載:「傷暑……,其病身熱而煩,心痛,其脈浮大而散。」元朝朱丹溪云:「暑乃夏熱炎暑也。盛熱之氣著人也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。」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《溫病經緯》中也提到:「暑月熱傷元氣,氣短倦怠,口渴多汗……」
中暑是夏天的常見病。暑為夏季主氣,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,有其明顯的季節性。暑氣通於心,暑熱傷氣。中暑症狀包括眩暈、頭痛、噁心、氣促、胸悶、噁心、周身無力、精神煥散及神志不清。若體溫再上升又未能及時散熱,開始出現面紅,胸悶,皮膚灼熱,繼而面色轉白,嘔吐,出冷汗,脈細數而弱,這是循環衰竭和快將暈倒的象徵,應該及時進行治理。若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,便已中暑。此時必須即時替病人降溫及進行急救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
中暑常發生在高溫和高濕環境中,對高溫、高濕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。在氣溫高於32oC、濕度高於60%的環境中,由於長時間工作或體力勞動,又無充分防暑降溫措施時,極易發生中暑。
此外,在室溫較高、通氣不良的環境中,年老體弱者、肥胖者、兒童及孕婦耐熱能力差,也易發生中暑。
為了避免中暑,在高溫天氣應對年老體弱等人群進行重點保護,營造一個舒適的小環境,室內要通風,盡可能把室溫降到26-28 oC,室內外溫差在8oC以內,要保持情緒穩定,注意膳食的調配,飲食宜清淡,多飲水。
要預防中暑,大家必須多鍛練身體,修真靜養,增強體質,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。早睡早起,晨早空氣清新,是鍛練動功的最好時機,吐舊納新,呼濁吸新。練功時,亦要選擇場所,避免中暑。適當進食消暑食物,例如西瓜。夏季還應注意勿過度勞累。防患於未然。
經常點按以下穴位,加強氣血運行。按一按,通一通,祛百病,靠自己。我的健康我做主,養氣頤神靠自己。
一. 水溝穴(人中穴)
定位:在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界處(見右圖)
操作:大拇指點按人中穴約60次。
功效:疏風清熱,開竅醒神。
主治:中暑、昏迷、癲狂癇、小兒驚風、口眼喎斜、腰脊強痛。
注意:中暑後越快醒過來越好,否則很容易出現類似中風的麻痺症狀,這症狀多數在下肢出現。
二. 百會穴
定位: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,耳尖直上,頭頂正中。
操作:將右手半握拳,大拇指指尖適當用力揉按 60次。
主治:中暑、眩暈、頭痛、中風失語、癲狂。
三. 中衝穴
定位:中指尖端的中央
主治:中暑、昏厥、昏迷、心痛、舌強腫痛、熱病、小兒夜啼
四. 太陽穴
定位:位於兩眉梢與外眼角之間,向後約1寸凹陷處。
操作:將雙手大拇指指腹放在兩側太陽穴上,其餘八指附於頭部,適當用力揉按60次。
功效:清熱除煩,通絡止痛。
五. 風池穴
定位:位於頸項後枕骨下,大筋外側凹陷處。
操作:將雙手大拇指指腹放在兩側風池穴上,其餘八指附在頭部兩側,適當用力揉按 60次。
功效:疏風清熱,開竅鎮痛。
六. 曲池穴
定位:位於肘關節,屈肘,成直角肘橫紋中點處。
操作:將左手大拇指指腹揉按右側曲池穴由輕漸重地揉按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功效:疏風通絡,鎮靜安神。
主治:咽喉腫痛、齒痛、目赤痛、瘰癧、癮疹、熱病、上肢不遂、手臂腫痛、腹痛吐瀉、高血壓、癲狂等等。
七. 合谷穴
定位:手虎口間,以一手的指骨關節橫紋,放在另一手大拇指、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,當大拇指指尖下是此穴。
操作:將左手大拇指指腹揉按右側合谷穴由輕漸重地揉按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功效:疏風清熱、開竅醒神。
主治:傷風感冒、頭痛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目赤腫痛、鼻淵、鼻衄、口瘡、耳鳴、口眼喎斜、痄腮、面肌痙攣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。
八. 內、外關穴(合按)
內關穴位於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,兩筋之間。
外關穴位於手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,尺橈兩骨之間,與內關穴相對。
操作:將一手中指和大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的內關穴和外關穴上,兩手指對合用力按壓約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功效:鎮靜安神,和胃理氣。
主治:心痛、心悸、胸悶、胃痛、嘔吐、熱病、上肢痹痛、偏癱、失眠、眩暈、偏頭痛等等。
夏季湯方
夏至一陰生,太陽到達赤道最北,此時晝長夜短。陽氣最盛,暑氣當令,火進入土時,火炎土燥,炎夏出汗多,人體水份水溶性維生素消耗極大,消化功能減弱,脾胃腸整個消化系統最易產生問題,很多人就會患上夏季感冒和急慢性胃腸炎、消化不良、傷暑、中暑等疾病。中醫認為,暑邪為陽熱之邪,易耗氣傷津,兼易挾濕,故防治應以解暑化濕,理氣和中,清熱益氣,養陰生津為大法。
中藥防治暑濕傷脾胃的方藥甚多,例如:
鮮 荷 葉 功效:清熱解暑,升發清陽,止血。
鮮西瓜翠衣 功效:清熱解暑,利水降壓。
【清暑益氣湯】:
功效:清熱解暑,調補脾胃,益氣養陰生津。適用於夏令傷暑,四肢困倦,胸悶氣促、燥熱、心煩、口渴、自汗多汗、小便黃赤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適當培土,健脾和胃,培土功夫做得好,就像築起一道堤壩,就算水患來臨,亦能阻擋。
【解暑化濕湯】:
功效:消暑化濕、生津止渴、健脾和胃、清心除煩,男女老幼,適合飲用。
煮法:先將約30碗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滾,然後將以上材料洗淨,放煲內用中火煮三小時即成,不須加任何調味料。
【防暑濕—白虎湯】:
外邪是指令人致病的因素,中醫將外邪歸納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,這都是古人觀察氣候因素與人生病的關係而得出的概括性說法。而實際上,令人生病的原因當然不止這些,所以後來又有「時毒」,即時令流行的疫毒,又有癘疫,戾疫等名詞,說明古人已知道有令人致病的物體存在,不限於時令的邪氣。
感暑的症狀是頭痛欲裂、脈象則浮虛洪數,氣虛脈尚有虛大無力的現象,這多屬平素體虛及老人的脈象。大汗、煩渴、高熱、面赤,濕熱盛更有舌苔黃的特點。可選用「白虎湯」治理。白虎湯由以下四味藥組成:
一般日服一劑,水煎取汁,分二次服。
功 效:清熱瀉火,生津止渴。
適應症:外感熱病,氣分熱盛,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欲飲、面紅、大汗、惡熱,脈洪大或滑數,以及胃火旺的頭痛、齒痛、鼻衄、牙齦出血等症。
方 解:本方為清氣熱的代表方劑、方中的清熱瀉火的石膏為主藥,配以善清肺胃實熱、兼能養陰的知母,可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;甘草、粳米養胃和中作為助,組合成方,具有清氣熱、瀉胃火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《傷寒論》以此為治療陽明經症的主方,溫病學以此為清氣分熱的代表方,均以大熱、大汗、煩渴、脈洪大有力等症狀為應用依據。如果表症未解而惡寒無汗,或發熱而不煩渴,或汗雖多而面色灰白,都不宜應用。
【新加香薷飲—治療夏季感冒】:
中醫源於道,講求「天人合一」、「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」,極具養生智慧。人如果能順應自然調節身體,就能健康長壽。
時值仲夏,夏季感冒,感受當令之暑邪,暑多夾濕,每多暑濕並重。暑濕傷表,表衛不和,故身熱、微惡風、汗少、肢體痠痛;風暑夾濕上犯清空,則頭昏重脹痛;暑熱犯肺,肺氣不清,故咳嗽痰黏,鼻流濁涕;暑熱內擾,熱灼津傷,則心煩、口渴,小便短赤;暑熱中阻,氣機不展,故胸悶、泛噁、口中黏膩,渴不多飲。
舌苔薄黃膩,脈濡數為暑熱夾濕之徵。
【新加香薷飲】對治療暑濕感冒療效顯著,值得在此向大家介紹:
功效: 發汗解表,祛暑化濕,理氣和中。
方解: 香薷氣味辛溫,功能發汗解表,兼能利濕、祛暑,利水消腫。故為暑濕當令常用的解表藥;正川厚朴苦辛而溫,性燥善散,功能燥濕散滿以運脾,行氣導滯而除脹。炒扁豆消暑、健脾化濕,三者配合應用,既能發汗解表,又有祛暑化濕,調和腸胃的作用。故在治療夏季感冒以及胃腸炎等消化道感染疾病時,多以本方為基礎加入金銀花、連翹清解暑熱。金銀花味甘性寒,氣味芳香,有解暑清熱的作用,既可清透疏表,又能解血分熱毒,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藥。可治療熱癤、痱子等症;亦可作夏天保健飲料。五藥合用清暑化濕,用於夏月暑濕感冒,身熱心煩,有汗不暢,胸悶等症。用法由有經驗中醫師加減化裁,以策萬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