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 《道德經》 明道立德

《道德經》 是道德闡釋的根源,是修道之士必詳閱的經典,歷史不衰的一部重要經典,說明宇宙之道,本觀鄧柏村副主席引用《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》和本觀印製的《修道經典》中 太上道祖降乩親述其中玄妙,由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引申至近兩年在本觀舉辦的「明道立德」道教文化展覽,如何在《道德經》中進一步體現「明道立德」,請細心欣賞!

《道德經》明道立德
- 1 -
1. 《道德經》簡介
⬧ 太上道祖《道德經》,被道教奉為修道的經典,也是歷代學者、政治家推崇
的修身治世的寶典。
⬧ 此經專講真理,可從日常生活體會。 太上曰:「然吾書不取奇特,一舉一動
皆為道,為人之所易為,能於一舉一動中時加悟想,則於道思過半矣。」
⬧ 能悟經中天地真理,執而行之,可作為修真煉道的法則。 呂師尊曰:「此書
宣明造化之機,探求陰陽之本,為此書本旨。至於以人象天,以天地喻人身,
均為煉道金鍼。」
⬧ 《道德經》雖為道經,其理則函通道、佛、儒。 濟佛曰:「道德經言辭皆為
儒學,而奧理則三而一...」萬法歸一,三教歸宗。
◼ 註:仙聖訓示節錄自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序
2. 《道德經》第一章
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故
常無欲以觀其妙;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
又玄,衆妙之門。
道,可道,非常道。
道有可道的部份,也有不可道的部份。可道的道可以用後天智慧去學習研究。但
道之大無窮盡,無形相。誰能洞悉其神化,而能言之鑿鑿描述(說話、文字...)
出來呢?一切言說,只是描述道的一部份,難言道之微妙,故可道的不是道之全
體。
⬧ 「道」先天地而生,是宇宙萬物未形成之前的真理,也是在虛空中一切有形
無形世界的能源。
⬧ 呂師尊外修篇:「道之微妙,既不見,亦不聞,更無色,亦無觸,五蘊不沾,
七情不染。」正如佛祖(金剛經)所云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
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故道不能求之於形色音聲之間。所以這「道」,需要我
們以清靜明誠的心去體悟。
名,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
⬧ 有形相的事物,可見、可聞或可觸,人以世間識見感受給以命名。但萬物及
人心都不斷變改,所以這些名字都不是永恆的。
⬧ 老君曰:「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。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。」無名的道是天
地間的原始,天地未闢,本無一物,是沒有名字,無名才是永恆的名字。
⬧ 天地既闢,始有名號,而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造生而成。所謂「道生一,一
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。
《道德經》明道立德
- 2 -
故常無欲以觀其妙;常有欲以觀其徼。
所以,學道的入門,要由「觀」字入手,觀察道之本末,以至於道之全體。
⬧ 觀無﹕當人的心靈清淨無為的境界時,才能觀察出萬物的本來面目,從原始
到結構未成前的自然妙作。充滿慾望時,只能夠觀察到萬物的外表。
⬧ 觀有﹕觀察萬物以至宇宙的結構。
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
不同的心境,觀察到事物兩個不同的層面,無與有,雖名字不同,但卻同出於道。
⬧ 虛無道體,成全有名萬物,則物物皆道之全體。
⬧ 觀無觀有,觀道之統一。觀無、是觀虛無體中含造生的妙有;觀有、是觀萬
象全是虛無妙道之理。有無並觀,同是一體。
⬧ 按道理由微而著,由點而畫,由簡而繁,悉任道理之自然。而由華而實,由
淳而樸,亦為道理反本。 (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)
外修篇奧妙之道:「一妙之所在,取兩儀而超太極...在有無之間而生一妙耳。」
這有無之間,即是玄關一竅、眾妙之門所在。
3. 《道德經》第二章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
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⬧ 被普遍認為美好事物,便會誘發一些為私利的巧扮。眾所皆知的善行,也會
產生一些為虛名而作的偽善。
⬧ 這是後天陰陽對待,物極必反的原理。所以會產生有無,難易,長短,高下,
音聞,前後等相對的概念。
⬧ 隨著不同觀點,人心飄移,時空變更,這些概念都沒有絕對客觀而長久不變,
令人因擾,亦會影響人際的和諧。
⬧ 聖人知虛名不足尚,故效「天地之德」,以無為、中庸之道處事。
總結 《道德經》的「明道立德」理念 (修道的綱領)
⬧ 第一章總言道之體用。明道,入道的功夫:
⬧ 第二章言後天陰陽對待,虛名不足尚,聖人效「天地之德」,以無為、中庸
之道處事,立德行道。
⬧ 最後以第 81 章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總結。
參考﹕1. 修道經典 太上道祖降 《道德經註解》 2. 《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》《道德經》明道立德
- 1 -
1. 《道德經》簡介
⬧ 太上道祖《道德經》,被道教奉為修道的經典,也是歷代學者、政治家推崇
的修身治世的寶典。
⬧ 此經專講真理,可從日常生活體會。 太上曰:「然吾書不取奇特,一舉一動
皆為道,為人之所易為,能於一舉一動中時加悟想,則於道思過半矣。」
⬧ 能悟經中天地真理,執而行之,可作為修真煉道的法則。 呂師尊曰:「此書
宣明造化之機,探求陰陽之本,為此書本旨。至於以人象天,以天地喻人身,
均為煉道金鍼。」
⬧ 《道德經》雖為道經,其理則函通道、佛、儒。 濟佛曰:「道德經言辭皆為
儒學,而奧理則三而一...」萬法歸一,三教歸宗。
◼ 註:仙聖訓示節錄自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序
2. 《道德經》第一章
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故
常無欲以觀其妙;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
又玄,衆妙之門。
道,可道,非常道。
道有可道的部份,也有不可道的部份。可道的道可以用後天智慧去學習研究。但
道之大無窮盡,無形相。誰能洞悉其神化,而能言之鑿鑿描述(說話、文字...)
出來呢?一切言說,只是描述道的一部份,難言道之微妙,故可道的不是道之全
體。
⬧ 「道」先天地而生,是宇宙萬物未形成之前的真理,也是在虛空中一切有形
無形世界的能源。
⬧ 呂師尊外修篇:「道之微妙,既不見,亦不聞,更無色,亦無觸,五蘊不沾,
七情不染。」正如佛祖(金剛經)所云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
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故道不能求之於形色音聲之間。所以這「道」,需要我
們以清靜明誠的心去體悟。
名,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
⬧ 有形相的事物,可見、可聞或可觸,人以世間識見感受給以命名。但萬物及
人心都不斷變改,所以這些名字都不是永恆的。
⬧ 老君曰:「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。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。」無名的道是天
地間的原始,天地未闢,本無一物,是沒有名字,無名才是永恆的名字。
⬧ 天地既闢,始有名號,而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造生而成。所謂「道生一,一
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。
《道德經》明道立德
- 2 -
故常無欲以觀其妙;常有欲以觀其徼。
所以,學道的入門,要由「觀」字入手,觀察道之本末,以至於道之全體。
⬧ 觀無﹕當人的心靈清淨無為的境界時,才能觀察出萬物的本來面目,從原始
到結構未成前的自然妙作。充滿慾望時,只能夠觀察到萬物的外表。
⬧ 觀有﹕觀察萬物以至宇宙的結構。
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
不同的心境,觀察到事物兩個不同的層面,無與有,雖名字不同,但卻同出於道。
⬧ 虛無道體,成全有名萬物,則物物皆道之全體。
⬧ 觀無觀有,觀道之統一。觀無、是觀虛無體中含造生的妙有;觀有、是觀萬
象全是虛無妙道之理。有無並觀,同是一體。
⬧ 按道理由微而著,由點而畫,由簡而繁,悉任道理之自然。而由華而實,由
淳而樸,亦為道理反本。 (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)
外修篇奧妙之道:「一妙之所在,取兩儀而超太極...在有無之間而生一妙耳。」
這有無之間,即是玄關一竅、眾妙之門所在。
3. 《道德經》第二章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
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⬧ 被普遍認為美好事物,便會誘發一些為私利的巧扮。眾所皆知的善行,也會
產生一些為虛名而作的偽善。
⬧ 這是後天陰陽對待,物極必反的原理。所以會產生有無,難易,長短,高下,
音聞,前後等相對的概念。
⬧ 隨著不同觀點,人心飄移,時空變更,這些概念都沒有絕對客觀而長久不變,
令人因擾,亦會影響人際的和諧。
⬧ 聖人知虛名不足尚,故效「天地之德」,以無為、中庸之道處事。
總結 《道德經》的「明道立德」理念 (修道的綱領)
⬧ 第一章總言道之體用。明道,入道的功夫:
⬧ 第二章言後天陰陽對待,虛名不足尚,聖人效「天地之德」,以無為、中庸
之道處事,立德行道。
⬧ 最後以第 81 章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總結。
參考﹕1. 修道經典 太上道祖降 《道德經註解》 2. 《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》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