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

由本觀道亨長老向大家揭示道家念誦經典《陰符經》中原來蘊含著養生之道,而且當中養生會關注到的是一個重要的身體器官,並且與情緒有相當密切關係,大家請觀看參詳之。

本觀壇主於癸卯年三月初四日(23/4/2023)降乩傳令展開金蘭觀週日乩後講座,敬請各位密切留意往後更多不同學道課題的講座。

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 道亨 《陰符經》是金蘭觀「求赦民難」必誦的重要經典,我們誦的《陰符經》分三段,今天,我要和大家探討的,是第一段的最後幾句,內容是: 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,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火生於木,禍發必尅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。 《陰符經》說的性,是指人的心識,由元神和識神組成,是人身體運作和行為的總指揮,其他宗教稱它做靈魂。每個人在父精母血結合成胚胎的時候,已經有性了,那時,它只包括元神(陽神),它和元精(家族的基因,DNA)和元炁(能量)一起存在於胚胎之中,一同發展小生命。在嬰兒未出生前,性如同沒有雲的天空一般純潔,能感應冷熱等環境因素,如果這時進行胎教,可以提升出生後孩子的品性。 嬰兒出生時,一個後天輪迴識神(陰神)便來投胎,它與嬰兒的元神混為一炁,元神好比是手機的晶片,識神好比是手機的平台,元神借識神而顯現存在,識神因為元神而發揮作用。這時嬰兒的性處於混沌狀態,由元神主裁。由於識神不同,嬰兒的品性 亦有所不同,如果識神氣清,嬰兒品性聰敏乖巧;識神氣濁,嬰兒品性笨拙難馴。但都是品性善良,飢則吃,累則睡,不會算計害人。所以說,人之初,性本善。之後,識神對人的思想影響逐漸增加。 兩歲至六歲的兒童,由於識神未發揮作用,都無雜念,都純真可愛,性仍然由元神主裁。能動能走能說,飢只食,寒只衣,喜怒哀樂隨起隨滅,是培養成聖賢的種子。 由小學至青少年時期,後天識神日漸當權,識神又受家庭、學校、朋友、大眾媒體、生活環境的影響,元神純真無瘕的本性逐漸被掩蓋,人的品性明顯和幼童時期有所改變,所以說「習相遠」。因此,這時候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至為重要。 成年之後,人的心識主要由識神主裁,性巧的人,有智慧謀略;性拙的人,貪婪愚昧。無論是巧是拙,都不是人的純真本性。識神不斷接收由眼耳鼻舌身發出的信息,不斷為慾望而消耗人身體的陽氣,令人陽盡至死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意思是說心是人身體的領袖,身體各部份都遵從心的號令,而人的神明也潛藏在心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神明」,即是《陰符經》說的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心」,可以包括「心臟」和「心識」兩部份。心臟是實物,心臟將血液送到全身,為身體各每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;心識是能量,和聲音和磁場一樣,能夠感覺它的存在。心臟接受大腦發出的指令,向身體各個部份提供血液,而影響大腦向心臟發出指令的,卻是心識。 人的大腦是思想、行為、言語與身體功能指揮中心,但它受「心識」的直接影響。如果人的心識不安寧,大腦便不能很好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,各臟腑得不到恰當的血液提供,身體便會出現毛病。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,很多心臟有毛病的人,同時亦患上認知障礙症。 《陰符經》說「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」,是因為無論是性巧或是性拙,都只是識神,並不是人性的本來面目,人性本來是純真無邪的,不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。 2017年,醫學雜誌《柳葉刀》發表了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:如果人腦深處負責情感的區域過分活躍,比如人經常處於恐懼或憤怒的狀態,這區域就給骨髓釋放一種信號,使其產生額外的白血球,這些過多的白血球會導致動脈發炎,繼而會導致心絞痛、中風或是觸發心臟病。這就是,為甚麼很多人在情緒出現問題後,身體便出現毛病的原因。 近代社會,大多數人為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為子女的未來籌劃,令到大人和小孩都身心疲累。據資料顯示,香港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。情緒病患者會有煩躁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,而且還時常會出現頭痛、失眠、疲倦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。這是識神帶給大家的疾病,只有識神伏藏,元神的純真本性才能顯現,人才能達到身心康泰的狀態。 怎樣才能令後天的識神伏藏呢? 陰符經說:「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」九竅,是指人,因為人身有九竅,頭面上有七竅,下身有二竅。九竅都是人身體受邪(疾病入侵)的地方,而眼、耳、口是三個最容易令人入邪的竅。耳聽損精,言多傷氣,久視傷神。眼、耳、口是損耗人的精氣神的竅,是令人身體日漸衰敗的根源。 三要,是指「精氣神」,是人生存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道祖在《內修篇》說:「精氣存,人則生;精氣敗,人則滅。」道門提倡修真靜坐,目的是要保持人的精氣神,令身體不會因精氣神散失而衰敗。靜修時,要雙目全蔽,收視返聽,舌舐上顎,疑神聚氣,這樣,「精氣神」才不會由眼、耳、口散失。道家養生,除了靜坐,還要煉動功,早上煉動功,晚上靜坐,這是金蘭觀壇生的每天要交的功課。 靜坐時,心念多,無法安坐,怎麼辦呢? 陰符經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 」心念屬火,神屬木,神不安定便會多心念,所以說火生於木。心念起時便要及時自我制止,令識神伏藏,不要令它禍害心性和身體。這和國家的姦臣一有不法行為,便要立即制止他,以免他禍害國家的道理一樣。 道祖在《內修篇》中教我們這樣制止心念的出現:「要先平氣以制火,火不揚,氣則順,凡內煉者,應自運其氣。運氣之法,氣一動,以神培之;在此時間,意不生,妄不起;意欲揚,神歛之;意欲隱,神串之。若氣如野馬奔騰,神亦不能制其妄,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。」這樣,氣便「直抵黃庭,此乃真內氣也。」 道門的養生之道,又名「性命雙修」。目的就是令識神伏藏,讓虚無純真的元神重新顯現。沒有識神的干擾,大腦不會受情緒影響,能正常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。不但身體健康了,人的慾望減少了,品性也會愈來愈純真,愈來愈和聖人的心態接近。所以說「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」。 《陰符經》的養生之道 道亨 《陰符經》是金蘭觀「求赦民難」必誦的重要經典,我們誦的《陰符經》分三段,今天,我要和大家探討的,是第一段的最後幾句,內容是: 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,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火生於木,禍發必尅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。 《陰符經》說的性,是指人的心識,由元神和識神組成,是人身體運作和行為的總指揮,其他宗教稱它做靈魂。每個人在父精母血結合成胚胎的時候,已經有性了,那時,它只包括元神(陽神),它和元精(家族的基因,DNA)和元炁(能量)一起存在於胚胎之中,一同發展小生命。在嬰兒未出生前,性如同沒有雲的天空一般純潔,能感應冷熱等環境因素,如果這時進行胎教,可以提升出生後孩子的品性。 嬰兒出生時,一個後天輪迴識神(陰神)便來投胎,它與嬰兒的元神混為一炁,元神好比是手機的晶片,識神好比是手機的平台,元神借識神而顯現存在,識神因為元神而發揮作用。這時嬰兒的性處於混沌狀態,由元神主裁。由於識神不同,嬰兒的品性 亦有所不同,如果識神氣清,嬰兒品性聰敏乖巧;識神氣濁,嬰兒品性笨拙難馴。但都是品性善良,飢則吃,累則睡,不會算計害人。所以說,人之初,性本善。之後,識神對人的思想影響逐漸增加。 兩歲至六歲的兒童,由於識神未發揮作用,都無雜念,都純真可愛,性仍然由元神主裁。能動能走能說,飢只食,寒只衣,喜怒哀樂隨起隨滅,是培養成聖賢的種子。 由小學至青少年時期,後天識神日漸當權,識神又受家庭、學校、朋友、大眾媒體、生活環境的影響,元神純真無瘕的本性逐漸被掩蓋,人的品性明顯和幼童時期有所改變,所以說「習相遠」。因此,這時候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至為重要。 成年之後,人的心識主要由識神主裁,性巧的人,有智慧謀略;性拙的人,貪婪愚昧。無論是巧是拙,都不是人的純真本性。識神不斷接收由眼耳鼻舌身發出的信息,不斷為慾望而消耗人身體的陽氣,令人陽盡至死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意思是說心是人身體的領袖,身體各部份都遵從心的號令,而人的神明也潛藏在心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神明」,即是《陰符經》說的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心」,可以包括「心臟」和「心識」兩部份。心臟是實物,心臟將血液送到全身,為身體各每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;心識是能量,和聲音和磁場一樣,能夠感覺它的存在。心臟接受大腦發出的指令,向身體各個部份提供血液,而影響大腦向心臟發出指令的,卻是心識。 人的大腦是思想、行為、言語與身體功能指揮中心,但它受「心識」的直接影響。如果人的心識不安寧,大腦便不能很好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,各臟腑得不到恰當的血液提供,身體便會出現毛病。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,很多心臟有毛病的人,同時亦患上認知障礙症。 《陰符經》說「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」,是因為無論是性巧或是性拙,都只是識神,並不是人性的本來面目,人性本來是純真無邪的,不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。 2017年,醫學雜誌《柳葉刀》發表了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:如果人腦深處負責情感的區域過分活躍,比如人經常處於恐懼或憤怒的狀態,這區域就給骨髓釋放一種信號,使其產生額外的白血球,這些過多的白血球會導致動脈發炎,繼而會導致心絞痛、中風或是觸發心臟病。這就是,為甚麼很多人在情緒出現問題後,身體便出現毛病的原因。 近代社會,大多數人為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為子女的未來籌劃,令到大人和小孩都身心疲累。據資料顯示,香港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。情緒病患者會有煩躁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,而且還時常會出現頭痛、失眠、疲倦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。這是識神帶給大家的疾病,只有識神伏藏,元神的純真本性才能顯現,人才能達到身心康泰的狀態。 怎樣才能令後天的識神伏藏呢? 陰符經說:「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」九竅,是指人,因為人身有九竅,頭面上有七竅,下身有二竅。九竅都是人身體受邪(疾病入侵)的地方,而眼、耳、口是三個最容易令人入邪的竅。耳聽損精,言多傷氣,久視傷神。眼、耳、口是損耗人的精氣神的竅,是令人身體日漸衰敗的根源。 三要,是指「精氣神」,是人生存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道祖在《內修篇》說:「精氣存,人則生;精氣敗,人則滅。」道門提倡修真靜坐,目的是要保持人的精氣神,令身體不會因精氣神散失而衰敗。靜修時,要雙目全蔽,收視返聽,舌舐上顎,疑神聚氣,這樣,「精氣神」才不會由眼、耳、口散失。道家養生,除了靜坐,還要煉動功,早上煉動功,晚上靜坐,這是金蘭觀壇生的每天要交的功課。 靜坐時,心念多,無法安坐,怎麼辦呢? 陰符經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,姦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 」心念屬火,神屬木,神不安定便會多心念,所以說火生於木。心念起時便要及時自我制止,令識神伏藏,不要令它禍害心性和身體。這和國家的姦臣一有不法行為,便要立即制止他,以免他禍害國家的道理一樣。 道祖在《內修篇》中教我們這樣制止心念的出現:「要先平氣以制火,火不揚,氣則順,凡內煉者,應自運其氣。運氣之法,氣一動,以神培之;在此時間,意不生,妄不起;意欲揚,神歛之;意欲隱,神串之。若氣如野馬奔騰,神亦不能制其妄,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。」這樣,氣便「直抵黃庭,此乃真內氣也。」 道門的養生之道,又名「性命雙修」。目的就是令識神伏藏,讓虚無純真的元神重新顯現。沒有識神的干擾,大腦不會受情緒影響,能正常地指揮心臟進行血液循環。不但身體健康了,人的慾望減少了,品性也會愈來愈純真,愈來愈和聖人的心態接近。所以說「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