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三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三

(第三十二章)

道常無名,樸雖小,天下不敢臣。

  修真之士,放開身心,虛寂無為,清清靜靜,杳杳冥冥,道自然來,居於身中,真炁自生,玄機默運,抽鉛添汞,河車逆轉,元神修煉,性命還元。道法在世間,只在世間覺,道無形無影,沒有人能看得見、叫得出,不可以語言名稱交待清楚。聚合精氣神所煉就的先天之樸 一黍之珠,可能只有一竅穴那麼小,但已是身心靈的精萃、靈性的集神點、先天炁之中心,一身精氣、四肢百骸之所依仰,不敢以之為臣下。

侯王若能守,萬物將自賓;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人莫之令而自均。

  在修真來說,侯王就等於人身的心;蓋心能使役精氣,如侯王能權掌萬物。心若能契道,空虛順隨,安靜平伏,完全不障礙先天之樸的形成,並能守於該狀態,一身精氣百骸將自然賓服:從後天五行出偏、炎衰不均的狀態,歸返五行平行、臟腑調和狀態,進而歸返真炁氤氳、一炁周流的先天狀態。這樣好比天地之氣,陰陽相合,氤氳摩盪,積雲降雨,雨為甘露,澤濟萬物,各得滋潤,風調雨順,自然而然,非以人的指揮,而能令萬物灌溉均勻。在人身修真而言,真陽真陰相合則化為金液玉液 金玉,金玉為靈性所化,了性了命。了命則滋潤臟腑,修復精氣及百骸的勞損,並組成金丹之命體;了性則恢復靈性先天之態,返本還元;了性了命也不是以心意的指揮而達成的。

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可以不殆。

  靜修下手之初,思潮起伏,精結迴繞,始制有為之法,身心調息,導引精氣歸入中下丹田、橐籥呼吸,漸以凡息轉為真息;同時,心意亦由動盪,調攝入靜定,逆轉河車,煉精化氣,循尾閭而上,煉氣化神,以觀煉神,這些是有為有名的法訣,既達到其有為有名的目的以後,卻要知止,須要轉入無心無為、無識無相的狀態。蓋神丹結聚之時,容不得絲毫意識雜想滲入,前數章已有探討, 云:『差毫髮,不結丹。』於此之時,若非真空、心意萌運,反而損耗先天精氣,使精神疲乏;障礙靈通感應,破壞先天狀態而落入後天狀態 先天殆矣,殆音怠。故云知止可以不殆。

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於海。

  金玉的流向亦應知止,止於黃庭中宮 中黃,並蓄養於此。中黃乃靈覺覺知最深層次的境地,也是人身與靈性的中心點;丹經常指戊己二土相合而成“圭” 音歸 的位置。這個位置,猶如雨水落在山上,流向山谷、河川,最後流入大海一樣。經云:『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』道在於人身也是一樣,修道法於自然,將修真所得的精華自然運達及蓄養到靈性及人身的中心點,有如川谷之水,流入大海一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