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忠孝為行道之始 |
忠孝的重要性
到底問題發生在那方面?值得我們探討。
我們作為道門中人,要將『忠、孝』的精神樹立,大加發揚和傳播,並且堅定地奉行不移,就要樹立我為人人的精神,凡事先多想別人;對不忠不孝的思想言行,要通過學習逐步加以糾正,不能口頭上講修道,承認五倫八德,承認必須『忠孝』,但一到實踐,就認為『忠孝』是過時的東西,難以實行,或者設定條件前提來作反要求(比如先要父慈母愛,方才孝順;先要君主英明,方才忠順)。
試看:
「孝感動天」故事中的虞舜 |
|
父頑(愚昧、不講道德、不分好歹)、母嚚(音銀。愚蠢頑固、奸詐)、弟傲(驕縱狂妄)……父母兄弟皆有「缺點」,舜如果必須得父慈才會子孝,孝神即無位了。特別是父母兄弟屢次對他加害,火燒倉庫、用土填井……,想把他置之死地,但他毫無怨恨之心,設法逃過劫難後,反而更孝敬父母,並時時向上天哭訴不能令父母歡慰的苦惱,50歲時還像小孩一樣依戀父母,最終以愛心感化了他們,天下萬民亦皆被他的人格感召,風俗因此轉變,麒麟和鳳凰都在他的城郊出現…… |
舜在七十二位忠神、三十六位孝神,及五位忠孝兼具的忠孝神中,(共113位)排在第一位。 呂純陽師尊贊之為『純忠純孝』,此豈是僥倖得到的呢? |
歷史上遭遇昏君的大忠臣 |
||
|
天下的確有昏君,但人臣的責任,是「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」(《孝經》),通過諍諫幫助君主,而不是取代和反叛。《道德經》曰:『國家昏亂有忠臣』,這就是說君主越是不明,為臣者越要盡忠,輔助君主,這才是真正的忠義。如果人臣不幫助君主,反而違抗反叛,以至國家更為昏亂,則又有什麼資格稱為忠臣。這方面, 呂純陽師尊在《呂祖全書》中褒揚的「丞相比干大忠神」、「清惠侯伯夷大忠神」、「仁惠侯叔齊大忠神」、「三閭(閭音雷)大夫屈平大忠神」等都是這樣的忠臣。 |
比干:是殷商紂王的丞相,又是王叔,眼見紂寵信妲己、荒淫無道、接近小人、殺害忠良,以至被天下人離棄,多次對紂王勸諫也不聽。他最後說:「作為大臣,我不能不冒死勸諫國君,否則百姓何辜呢。」於是強勸紂王,竟使紂大怒,說:「我聽說聖人的心很特別,有七竅」,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,取出他的心臟來觀看。比干的忠義,受後世贊頌,在七十二位「大忠神」名冊上,排在第一,《呂祖全書》中贊曰:「彼紂而昏。惡聞直論。諫臣既死諛(音如)臣尊。剖心之後國何存。」 伯夷、叔齊:殷代末年有孤竹國,君有兩子伯夷和叔齊,生時立遺囑立叔齊為新君。及其死後,叔齊不肯繼君位,要讓給哥哥伯夷。伯夷說這是父命,亦不肯繼位,推托一番後逃走,而叔齊也不肯繼位而亦出逃,最後二人投奔姬昌(即後來的周文王)處。由於紂王殘暴,姬昌子姬發(周武王)吊民伐罪,中途遇伯夷、叔齊攔馬勸諫,認為不應犯上作亂。後來武王平定商紂,天下都歸附周。伯夷叔齊認為那是可恥的,堅持氣節,不肯食周粟,避世於首陽山,採薇(野菜)而食,最後竟至餓死。二人之忠誠及氣節,在七十二位「大忠神」名冊上,排在第二、第三位, 三閭大夫屈平:即屈原,楚懷王時任楚國左徒,參與制定政令,處理外交,接待使節,極受懷王信任。後因小人妒嫉,向懷王唆擺挑撥而受疏遠。屈原痛感懷王不能明辨是非,邪惡之徒傷害君子,正直之人不為朝廷所容,憂愁郁悶下寫成《離騷》。《離騷》寫出對朝政腐敗的怨憤,但卻並沒有主張反叛。後來懷王屢次受騙,並且打了敗仗,多次證明屈原的正確,但懷王在奸佞迷惑下,始終沒有醒悟,以至軍隊慘敗,國土被佔,最後還死在敵國,為天下人恥笑。屈原將這些感慨都寫在作品中,竟又招致懷王之子頃襄王不滿,將他放逐,最後寫下作品《懷沙》後,抱石投汨羅江自盡。屈原的忠義,為後世人代代懷念,五月初五端午節,年年喚起人們對耿耿忠魂的思念。《呂祖全書》中贊曰:「作離騷。山鬼啾啾徹夜號。懷沙死。莫言勞。」 |
師尊對真正的忠良的專述 呂純陽師尊曰:(《呂祖全書‧忠誥中卷》) 生為名臣,死為名神。臣不易名,神不易名。世人昏昏,不察其真。天地之間孰為重,人為重。人之中,孰為尊,君為尊。君之下,孰為貴,臣為貴。臣之內,孰為美,忠為美。 世人有言,願為良臣,不願為忠臣。此即道中門外漢,此即道中瞌睡翁。何知有良,何知有忠。逢堯舜之時,皋夔稷契(音高葵跡屑,堯舜時輔助天子進行管理的賢臣),良臣也。逢桀紂之時,龍逢、比干,忠臣也。龍逢(龍逢是夏桀時的忠臣,因勸諫而被殺害)比干,處堯舜之世,亦願為良臣。皋夔稷契,處桀紂之時,亦不得不為忠臣。 所謂忠者,誠一無欺,盡心竭力,敬事後食,坐鎮朝端,大節不撓,小行必謹,至於臨難死義,不事二君,乃天地大道,人生至性。……(篇幅關係暫且省略) 故可以經綸廊廟,致治清明者(把國家治理好者),即可以犯顏敢諫,捍禦封疆,視死如生。為忠為良,易地皆然,特時數不同,遇主有異,世人莫作兩般看,莫作難易想。 幸而太平無事,主聖臣良,景星慶雲昭其應,嘉禾瑞麥致其祥,是先帝之靈,蒼生之福,社稷之長,為臣而享富貴榮華,遇也。(際遇) 不幸而君驕臣諛,誅戮賢良,繁擾海內,奸雄草寇,竊據一方,地震山崩,時逢災變,是上天之怒,蒼生之災,社稷之促,為臣而困苦患難,盡節而終,分也。(本份) 知遇與分之所在,則不怨於天,不尤於人。盡己之心,聽天之命而已。……(盡己則無愧於心,聽天命則安本份) |
這裡提出忠臣、良臣的說法,良臣指君主賢明時的大臣,能夠受到任用,發揮所長,造福人民,使社會政治清明。忠臣特指國家苦難時的大臣,在艱難中擔當大任,還要遭受君主的遺棄、迫害,忍辱負重。 師尊說,能遇上太平盛世而為臣,固然是一種際遇和福份;而不幸遇上昏君,遭遇艱難環境,為臣者亦只有堅守道德,盡忠職守,為民苦諫,安守本份,設法輔助。這樣,遇上的君主雖有不同,條件不一樣,但忠義的要求則一,世人千萬不要以為二者有所分別。不論忠、良,如果不能易地而處,則他對忠義的理解必有問題,在道家來說,便是門外漢、瞌睡翁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