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五常:仁義禮智信 |
力擒道德真諦,能仁曉義
修真之士,所追求者乃道與德二字。然道雖是內在和根本,但卻不可見不可知,可見可知的是我們外在的表現和言語行為,也就是我們的德。有道者必有德,兩者是體和用的關係。 道祖一本《道德經》,包藏宇宙真理,令天下折腰,令全球敬仰。 龔中成壇主訓誨我們對「道德真諦,中華哲理,(要)尋根究底。」(辛巳年九月十九日乩文)是要我們弄清道與德的關係,從而在「三綱五常、九美八德」上努力下功夫。
故此我們修道要積德,對人要尊道崇德,教人向道要明德。具體而言,是「與天地合其德」(《易經‧文言》)。天地之大德,是生養萬物,所謂「上天有好生之德」,這正是被稱為「五常」之首的『仁』。「五常」是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這是五種優秀品德,它也是「九美」之中的五種美德註,為「木火土金水」的正氣。
|
「仁」是這五種正氣之首,也是根本,代表生生不息的力量,具有無限的生命力,所以又稱「元」【如一元復始、元炁(氣)、元旦、元亨利貞等】,五行之中以它所屬的木為惟一的生命體可見。「仁」亦即慈愛之心、博愛之心,在「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君臣、朋友」這五種人倫關係中,都有表現,比如父子關係的『孝道』,講的就是子女要敬愛父母;兄弟之間的「悌」,講的就是兄弟姐妹間的友愛;君臣關係的『忠』,講的就是要愛國愛民,為人下屬要愛護集體,盡忠職守……。「仁」是天地間的第一大德,而『忠孝』是「仁」的基本,我們修道要修德,首先就要修「仁德」,為人『忠孝』。 |
|
|
「五常」之中,排在第二者,乃為「義」。天地生萬物而不偏私,愛萬物而一視同仁,所以「義」的精神,表現在人乃為無偏無私,作事光明磊落,堂堂正正,公公平平,有恩必報,嫉惡如仇,所謂「是道則晉」、「循理而行」。《陰符經》說:「天生天殺,道之理也。」萬物順應陰陽,而有生死,這即如天時有春有秋,春天生長,秋天收藏,故萬物有生老病死,旺相休囚,而成一歲之功,這是天地之間的規律,天地無私的表現。 |
《易經‧說卦傳》說:「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;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;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」「仁義」本來是人與生俱來,並無矯揉造作的品性,只在後天物慾污染後,才變得忘恩負義,見利忘義,故要有「義」必要有「廉節」。現任 玉帝即 關聖帝君註 曰:「儒家五常,道釋三寶,皆從心上生來。仁莫大於忠孝,義莫大於廉節,二者五常之首。」(《關帝明聖經》)指出「仁義」的重要,也是道德的根本。 龔壇主策勵我們要「能仁曉義…,力擒道德真諦」,世人常說「仁義道德」,顯見道德真諦主要就在「仁義」。
天下仁義之表率:
現任 玉帝,民間所稱 關聖帝君,原名關羽,字雲長。與張飛(桓侯大帝)、劉備(昭烈皇帝,現居清虛府)桃園結義,兄弟同心,生死與共。當時三人雖都出身寒微,但在別人擇富貴權勢而從的社會環境中, 聖帝卻寧捨強盛而追隨孤窮落難的劉備,放棄種種飛黃騰達的機會;爵祿地位不能移其意志,金幣麗色不能惑其心,封金掛印,拒絕曹操的種種引誘;護送二嫂,事嫂如兄,秉燭夜讀,堅守禮節,光明磊落;死亡危難不能改其節操,在被東吳俘獲之時,不低頭俯就,最後獻出自己的生命。 聖帝忠義凜然,光明正大,不乘人之危,不憑機會取勝,所以不殺戰馬失蹄、倒在地上的黃忠;有恩必報,華容道上義釋曹操。是以從古至今,得到民眾的衷心尊敬,為天下人「仁義」的表率。
註:九美者,「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」也,現在一般道堂所印善書,多改「智」為「惠」,而成「忠孝廉節仁義禮惠信」。但根據 呂純陽師尊的《孚佑帝君覺世經》中,「我治身不過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,孜孜求普惠焉。故此真心持齋修煉,而得上界為仙。人能修九美以治身,豈有過而日增。」又曰「人能如我為九美,萬福來臨百禍消。」故九美之義至此明矣。但坊間已多用「惠」字代「智」字,則從俗亦可也。
註:關聖帝於一九二四年正月,欽奉 無極聖母懿旨,由十七任 玉帝(號: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)禪位,而為十八任 玉帝(號: 玄靈高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)。(詳參奇書《洞冥寶記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