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只在世間覺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三

金蘭觀修身講義——般若只在世間覺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三

明珠與理障
心是一顆明珠。以物欲障蔽之,猶明珠而混以泥沙,其洗滌猶易;以情識才情與識見襯貼之,猶明珠而飾以銀黃白銀和黃金,其洗滌最難。故學者不患垢病,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,而畏理障謂由邪見等理惑障礙真知、真見。《圓常經》曰:「一者理障,礙正知見」之難除。(《菜根譚》)

五濁惡世
即命濁、眾生濁、煩惱濁、見濁、劫濁。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,心身交瘁,壽命短促;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端惡習,心身不淨,不明義達理;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的追求,瞋怒仇恨爭鬥,所造成的種種煩惱;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,不奉正道,異說紛紜,歪理囂張;劫濁是生當末世,天災人禍、飢饉瘟疫刀兵等相繼而起,生靈塗炭,永無寧日。

『般若』智慧只在世間覺

「般若」智慧,既是轉凡成聖的智慧,並非一般人的智慧,哪我們要學習,豈不是遙不可及?這又不然,因為眾生本皆有道心佛性,只是心性受到外界虛幻的事物吸引,被物所轉,為物(情)所困,因貪戀、執著,發生貪瞋痴諸煩惱,才造成心靈閉塞、智慧隱沒,如果能明白世事無常,看破物慾的虛幻,清除一切煩惱,則道心自可重新顯現,而契合「般若」智慧。正所謂:『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;如今塵盡光生,照遍山河萬朵。』當塵盡光生,「般若」「智慧」便可現前。

其次,正是一般人最有機會求得「般若」智慧。人間世界,是有苦惱、有快樂的世界,但人人都難免遇上痛苦煩惱,在個人,有健康、疾病、工作、家庭、人事等問題,而社會周圍,人心太壞,所謂五濁惡世,更是渾濁不堪。正是世人親身的痛苦煩惱感受,人間的種種苦樂對比,能夠讓人看透紅塵虛幻,提供鍛鍊心志、克己修行,激勵人們追求解脫,希望離開濁世,而生求道之心、增長智慧的力量,甚至激發希望幫助他人的慈悲心與菩提心。如果人間純樂無苦,沒有艱難痛苦的激發,世人就不會對濁世有厭離心,也不能在艱苦挑戰中磨鍊,不會努力求道了。

  「道法在世間,只在世間覺(呂純陽師尊2006/5/11)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(《六祖壇經》),「大地乃考驗人生的一所場方(龔中成壇主2006/6/4)人間有痛苦,因為痛苦,所以人才容易有求道的心,才容易生出「般若」智慧。這時候,誰越在艱難挑戰面前勇敢面對(苦心笑臉),百折不撓,絕不退縮,對逆境能以平和之心泰然領受(逆來順受),不生怨恨(自身因果向誰怨?),不向神仙質疑(為道何嘗薄待人?),持齋守戒,努力修行,積德立功(不修德不積功無法消惡業),那悟道證果的時間就越近了。佛經上講蓮花,說蓮花在乾淨的泥土,以及高山頂上清淨的地方,是不會長成的,要在最髒、最濁、最低下的地方,蓮花才會生長得茂盛、清香、純淨,花也越大,而且纖塵不染。「出於污泥而不染」,所以蓮花常常成為道佛仙真的座位(所謂蓮座),因為它是在五濁惡世中成就,在最艱難、最惡劣的地方成就的象徵,「道(佛)法在世間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離開世間,無法求得道的覺悟;沒有痛苦,不知快樂的舒服;沒有煩惱,不知清靜的安詳。 呂純陽師尊也是在「黃梁一夢」當中,身歷五十年榮華富貴後,然後於「大風雪中,僕馬皆亡,窮途憔悴」,而感悟人生「得不足喜,失不足悲」而求道。要求「般若」覺悟,便須到最艱難的地方;要求快樂,便須忍受痛苦;要求清靜,便須處理煩惱:所以覺悟就在世間,就在我們的身邊,也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可以求得(只在世間覺)。離開眼前大好因緣、大好條件,想另覓途徑,正是在兔子頭上求角一樣。 呂純陽師尊曰:「俯拾皆善,善功積逾八百,陰德果滿三千,善德親天,功過格錄,把握時機,時不再來,機不可失。(2006/5/11)行善積德的機會俯拾皆是,就看你會不會把握了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