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二 |
看破人生「苦」 |
瘟疫(非典型肺炎)橫行產生的影響,並不盡是負面的,它的正面積極作用,就是迫使人們思考,如何正面去看人生,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。
人生於世,多數皆貪生而怕死,但事實是不能避免「出生入死」,不能避免因為這個身體而帶來的痛苦煩惱。人身體的痛苦煩惱,有五方面,是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」,此乃人於世上的「五劫」,這些劫是人人不可避免的,只是有些情況彼此不同,所謂「千人千人苦,無人苦相同」而已。 認識「苦集滅道」 |
對生命的存在,有四個真諦(真理),眾生必須要正確的認知,才能夠了解生存的實相,而踏上解脫的道路。這四個真諦就是:「苦」與「集」、「滅」、「道」,是稱「四諦」,即是聖者所見的真理,故又稱四聖諦。 (《般若心經》句「無苦集滅道」,乃指先天無極的真靈真性【舍利子】的本來面目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當然亦超越了四諦。) 苦聖諦: 集聖諦: 滅聖諦: 道聖諦: |
非典型肺炎令眾生有痛苦煩惱的認知,生起重視生命、珍惜生命的心,如果他們能夠進一步看破人生,「知苦」,繼而認識「斷集」、「證滅」,明白「修真」是脫離苦海的不二法門,靈性的淨化和解脫才是人生追尋的根本,那麼,便能生起自救救他的目標和努力方向,有機會登上救生船。 對瘟疫相關問題的認識 瘟疫肆虐,有人病死(嚴格說,病和死是兩件事,是兩種劫),亦有人為人獻身,於是再有因果問題的討論,有共業問題的討論,還有對生命價值的討論,引發起來。 關於因果 世上萬物,應運而生,亦應運而滅。蜉蝣朝生而暮滅;花開花落,無百日豔紅;人亦一樣,有生必有死,沒有永生不滅。由此看生死循環,是必然之事。但人既多數貪生而怕死,則希望長壽是自然之事。然而從因果律的學習,我們知道,人於世上,沒有無緣無故的福澤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禍殃 (參閱本觀因果課程),壽夭之理亦是一樣。一般來說,做善事的人,他的功德多,壽命必長久;作孽的人過失多,壽命必定短,這是後天功過做成的因果。但屬於先天方面的,則難於自覺。原來前世功過、祖先功過、女性夫家功過,帶來的餘德或者餘殃,皆可影響世人之禍福壽夭,有人質疑行善而得惡報早死,為惡而竟吉祥長壽,以為「天無眼」,是不知其中實有前因。惟是餘殃一盡,善人自有善報;餘德一完,惡人自有惡報,報應不爽。 呂純陽師尊在《內外修篇》外修十二章曰:「豈知為善不祥者,承先祖之餘孽,應於現世;作惡未殃者,得宗祖的善根餘蔭而未盡耳」,「能明此理,卻孽之法:善因惡果,逆來順受;既知非己之罪孽,坦然受之,並行善道以培補之,勿怨勿尤,釋心以應。知罪戾之深實由於先天,當從後天之善德以化。若積惡因而得善果,更應速醒回頭,痛徹覺悟,……」。 關於共業 共業問題也是一種因果,但涉及的人極多,由共同的行為,而有了共同的果報,亦稱為共同心病。其實天災即是人禍,人禍乃天災之源,上天降劫施災於人間,實因人心不古,道德衰落,邪惡無知的行為,出於私慾,巧取豪奪 (為私),使澄明的心智因而蔽塞,社會上產生爾虞我詐、虛偽浮華的世風,倫常顛倒 (不孝)、喪德敗行、不負責任(不忠),烏煙瘴氣,官不成官 (政府沒有為民公僕的樣子)、商不成商(商人本應通「有」至「無」而利民生,但現在奸商、偽劣假貨、暴利,為害百姓的事充斥,如何為商)、父不成父 (父母不慈愛子女,或者不能教導子女向善)、子不成子(不孝順父母)、朋友不義, (如醫護方面醫不成醫:做醫生的設法謀取病人金錢,當護士並非存心救急扶危)……等等現象,這時一人所受,以至人人所受,是一社會的惡行,如此即產生大規模的因果,所謂共業。▽像瘟疫起初在大陸發生,有官員失職,隱瞞疫情,到事態嚴重,則手足無措,混亂不堪,這些都源於原來的道德衰落,行為作風差錯而致。▽一個社會,領袖不聽下情,下屬不盡忠職守、得過且過,社會上盡是怨氣戾氣,人人不持合作的態度,這樣災劫一來,又如何可以應付,弄到一塌糊塗,是必然的結果。▽再如人不愛護萬物,貪嗜口腹之慾,濫殺生命,結果引起生物中細菌病毒反擊,瘟疫橫行,影響人之健康,此亦濫殺生靈之人之共業。▽一個家庭,有成員為非作惡,而其他成員竟予以縱容,於是一旦發生事故,各人即亦受牽累。此之所謂共業的真正意義也。 是故救劫之法,必由大道,化解共同的心病。戰爭刀兵出現,要由戒殺放生、培養愛人愛物之心,多作善行,方能化解;盜賊橫行,掠奪財物,就要教育人民去除貪盜之心,勿佔人財富,行忠恕之道,才是正途。以善化劫,以道消災,懺悔改過,是解除共業的方法。 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其生命的長短,而在於是否活得有意義。 岳(飛)元帥被害,為萬世留下忠孝的典範, 文天祥祖師詩曰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。在一場大災難中,人因為社會人群的共業,及自身的別業,甚至不幸受無辜牽連,而受到災劫病苦,結束生命,固然令人婉惜。但個人的行為,能展示人性光輝一面,慈悲的愛心,偉大高尚的情操,以自身的服務、奮鬥和犧牲,樹立起榜樣作用,令其他人重新振作、團結,激發各人正確的生存價值觀,整個社會回復道德,人人向善,此生命結束的代價,豈非具有大乘菩薩的意義嗎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