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巳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四十六

 

 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六

(第四十五章)
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;

  當人在某方面達到了大成就的時候,他反而謙虛自省,檢討自己,唯恐自己有缺失一樣,更不會自滿自己的成就來輕視別人,所以到了運用他這方面才能的時候,便不會出現任何弊端。譬如達到大成的太極高手,當他遇敵的時候,立即做好自己身內的功夫,使周身完整一氣、對穴認位,進入狀態,沉著冷靜,唯恐自己有疏失,被人有機可乘,所以在應敵的時候便不會產生弊端。修真亦然,達到大成境界的修真者,不會自矜自己的成就,反而是心意向著自己本身,就好像自己有缺失一樣,內觀靜守,唯恐心意放逸,精神走失,損害性命,所以修真時便不會出現弊病了。 云:『修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。

  大盈滿者不會自恃自己的盈滿,也不會孤立自己,怕別人奪走他的盈滿,反而是樂於接近社會,與人沖和,所以他的盈滿可以用之不窮。譬如大企業家擁有很大的財富,他自知他的財富源於民眾,所以不斷再投放資源,融入社會,使民眾使用他的產品,他的財富才可以生生不息。修真來說,當精炁盈滿、神室燦耀的時候,不可自矜自封,須知精氣源於體內精府,經丹田及竅穴的轉化而成先天精炁,由河車搬運而上達,故須將精炁沖和於丹田及竅穴,使精炁能循環烹煉,九轉九還,直至真如在抱,性命還原。
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

  是故修道者在修真的過程中,亦會出現如下的現象:精炁由身命的中心(下丹田),轉歸到性命的中心(中黃),由後天返先天,本來是很直接的,但在修真的時候,卻要循下而上,後起前收,循黃道而轉,好像很迂迴屈曲的樣子;精氣神的烹煉,後天返先天,本來是很巧妙的功夫,但在修真時卻不需勞心用力,只是清虛內守,心意靜定無為,就好像是很笨拙的樣子,但精氣神的轉化卻因此自然而為; 【文始真經】有云:『辯之極者,知辯果不足以喻物,故訥。』 修真經年的人,他對性命奧秘的認識,有深刻的體會,可以滔滔不絕地辯解他的經驗,但在一般人聽來,卻以為是謊誕之言,經歷數次不得要領的交談之後,再也不自願與一般人討論修真;當他靜修的時候,也是木訥不辯,出現大辯若訥。

躁勝寒,靜勝熱,清靜為天下正。

  躁者擾動、躁急,五行匹配為火,火躁動不停,如心機之思考不停;火因膏薪

燃料 而發,不能自燃,故無我。冰為寒的匹配物,水失去熱能而凝結成冰,冰冷蕭瑟;冰應寒而結,不依外物而成,故無人。以生命而論,火雖然躁動,但為能量,身體之需,冰卻令活力寂止,萬物斂藏,因生命在於運動,所以躁勝寒。但火之熱力只因燃料才可生發,燃料一盡火即滅,故不能長久;水是靜的匹配物,水就不同了,水之性近乎道,不需依賴外物而能自靜、自澄,可以長久;雖然水火俱為生命萬物所需,以修真而論則靜勝熱矣。清靜是修真的要素,能讓身心靈各自歸正,自我修復,是虛無自然的基礎,故云「清靜為天下正」。

 

 

   

 

 

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