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申年 修身課程 人和最貴 之六 顧大局 識大體

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人和最貴 之六 顧大局 識大體

  戰國時期,強秦與周邊國家的趙國之間,發生有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,而演成了現在很出名的戲劇:《將相和》。這故事講關於人和之重要,對我們有非常深刻的啟發作用。

故事:將相和( 又名「負荊請罪」)

  戰國時秦國以其強大,欲奪取趙國的國寶「和氏璧」,趙國大臣藺相如冒著生命危險,奉命帶璧入秦,單身在秦國的宮殿上,憑著無比的勇氣和機智,保著了玉璧,得以「完璧歸趙」。

  後來,藺相如又隨著趙王,應秦王的邀請出席了澠 音敏 池會,在這由強秦設計屈辱趙王的宴會上,頂住秦國蠻橫的氣燄,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。

  藺相如一再抗拒強秦,成績顯著,自然得到很高的評價,拜為上相,地位在軍功極高的廉頗之上。廉頗是趙國一位很出色的大將,很能用兵,在藺相如一再出使之前,他的戰功大,地位高,封為上卿。可能長期居於崇高的地位,不知不覺有了一種高傲的心理。他本來在戰爭中運籌定策,很能夠冷靜,但這時卻因為藺相如的地位在自己之上,竟偏執起來,忿忿不平,說:「藺相如徒以口舌微勞 靠一點口舌的功勞,位居吾上。且彼乃宦者舍人 宦官的左右隨從,出身微賤,吾豈甘為之下乎?今見相如,必擊殺之!」廉頗連藺相如的出身都表示不滿,顯示了一股強烈的怨氣。

藺相如回車巷

回車巷:藺相如處處忍讓廉頗,曾在此回車讓路給廉頗的車子。

  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,就開始避開他。「每遇公朝 出席朝廷的會議,托病不往。」有一次乘車出行,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隊,馬上叫御車的把自己車子轉入橫巷,等廉頗的車子過了才出來。

  他的門客都很不服氣,以為藺相如太懦弱了,紛紛表示要離去。藺相如對他們說,秦王這麼橫暴,他也不怕,當庭呵斥他,羞辱他的大臣,怎麼會單單怕一廉將軍?主要是因為「強秦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,徒以吾兩人在也 是因為我們兩人在的原因。今兩虎共鬥,勢不俱生 必有一傷秦人聞之,必乘間 乘機 而侵趙吾所以強顏引避者 忍辱退避國仇為重,而私仇為輕也 是因為國家的事為重,而個人的事為輕罷了。」這話使所有聽的人很感動,而且傳到了趙王那裏,趙王於是委託一位叫虞卿的去拜謁廉頗,先頌讚廉頗的軍功,廉頗很高興,虞卿道:「論功則無如將軍矣 論軍功無人能及將軍了,論量則還推藺君 但論氣量則還是藺相如。」平心靜氣,為他述說了藺相如的話,廉頗大大的慚愧起來,覺得「吾不及藺君遠矣。」

  廉頗本來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小人,他有愛國的忠心,有遠思近慮的胸懷,對藺相如的怒火,只是一時的沖動。藺相如對他不計較,只考慮國家的利益,一番話傳到他那裏,啟發起他內心本來存在的感情,明白藺相如很顧全大局,難道自己就沒有這種胸襟?感動起來,他覺得自己簡直不是人,犯了很大的罪過。壯士知過即改,於是要用強烈的行動來表示改過,這就發生成語「負荊請罪」:「因使虞卿先道意 表達心意 於相如,頗肉袒 赤裸上身 負荊 背著刑杖,自造 登門造訪 於藺氏之門,謝曰:鄙人志量淺狹,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,死不足贖罪矣!因長跪庭中。」

  自古至今,知錯能改已難得,能夠直認自己的錯更難得,跑去對方那裏,赤了背,帶著木杖,跪著請罪,這更是出於至誠了。因此廉頗這一行為,成為千古的改過典範

  藺相如當下趕過來把他扶起,大家表達了共同的心願:「比肩事主 團結在一起,事奉君主,為社稷臣 為國家的忠臣」,互相體諒。廉頗更表示「從今願結為生死之交,雖刎頸不變 即至死不變!」這就又成為後世成語「刎頸之交」的來源。

關於「將相和」的故事, 龔中成壇主曾特別言及,希望壇人好好體會其中奧妙,曰:
昔戰國時,趙國良將廉頗,破齊兵,封上卿,與藺相如不睦。後頗知不是,肉袒負荊,遂成刎頸之交。燕國出兵來侵,頗領兵大敗燕軍,燕割五城言和,是時秦亦不敢出兵攻趙。是知「和」之一字,不但可以興家,尚可強國,是故和氣致祥,雖為老生常談,如能明用,則其奧妙無窮盡矣。

  人和至貴,人和可以興家,人和可以強國,人和可以卻敵,人和就是力量, 龔壇主講「負荊請罪」的故事,是要啟發我們明白「人和」的重要,以及勉勵我們要:

顧大局、識大體

  個人與國家,個人與群(集)體、整體的利益,局部與全局,到底擺在自己心中的什麼位置,是對我們每個人為公還是為私的考驗。

  藺相如與廉頗,一為將、一為相,為趙國之棟樑。兩人合作則趙國強,秦國不敢輕犯;兩人爭鬥則趙國弱,而勢為強暴的秦國乘虛而入。為了國家的利益,藺相如不與廉頗爭鬥,避免兩虎相爭而引致國家出現凶險,展現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,以個人恩怨為輕,一心為公的情操、無比寬闊的胸襟,顧大局、識大體。因而也使「將相和」的故事,流傳成為千古佳話,為人稱頌。

寬闊的胸襟

  藺相如避免與廉頗沖突,採用的是忍辱、退避、容讓的做法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人一般都是好勝要強,不會去忍讓別人的,有機會甚至會利用自己掌管的權力,令別人在他之下,屈服於他的氣燄。不能忍讓,最終容易頂撞,引起沖突,最終導致不和。

  忍讓的做法,有人會誤以為是懦弱的行為,其實正好相反,只有聰明人、胸襟廣闊的人、勇敢的人,才能夠忍受委屈、忍受羞辱、忍受別人的氣燄,而且如果他能不念舊惡,仍然禮敬別人,那就更是難能可貴。
龔中成壇主曾示曰:「夫人與人之間,每因言語逆耳,是以時出爭言,而致失和,雖有念及友誼,忍而不至於反目,但亦有因胸懷淺小而記之於心,此人之俗情也。苟能彼此不念舊惡,以禮相敬,則其心中之積恨,當可因禮敬而消之化也,此所謂禮者和之媒也,禮不失則和生焉。智者當明此理,生等其豈愚者乎?

改正錯誤的勇氣

  廉頗知錯,能夠負荊請罪,這是一種世上少有的典範。人誰無過,發現過錯,知道過錯,而能夠坦白承認,並且能夠改正,這種勇氣不是人人可以做到。「負荊請罪」的故事,向我們推崇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。古代的聖賢,甚至有在別人指出他的錯誤,提出意見的時候,表示歡迎及高興的胸襟,所謂「聞過則喜」的,這就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,是更高尚的襟懷了。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