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人和最貴 之三 |
道門中人的襟懷
四攝法 道門中人對眾生都尚且願意犧牲奉獻,那何況對於一起群修的同道,親如手足,當然更是親切。我們修真是自利;奉獻是利人。明白人生,決心超脫輪迴苦海,因而向道求道修道,這是渡脫自己;為別人服務奉獻,教人走修真的道路,這是渡脫別人。 為了更好地渡脫別人,並且達致人和,修道人採取四種可以感化眾生、維持人和的方法,名為「四攝」或「四攝法」,這包括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: 1、 布施:對眾生進行經濟、物質上的救濟幫助,謂之財施;對不明事理的眾生加以開導,教以方法技能,乃為法施;對處於驚佈恐懼中的眾生,呵護救度,令苦惱減滅,驚佈驅除,樹立信心和勇氣,這種解救他人危難的布施,乃為無畏施。但布施必須要用智慧,現在的世界是五濁具備的惡世,如果自己並不洞明真理,辨別真偽,那不特無法感化眾生,幫助別人,還會阻礙正法的推行,損害自己。 2、 愛語(和藹可親的說話):道門中人要令眾生樂意向道、學道,自己必須品行高潔、儀容端莊,並對眾生關懷備至,更要非常注意日常的話語,使用溫柔和藹的言詞與人談論。在眾生進步的時候,我們要誠意欣賞讚美,令他能繼續向善;在眾生遇到挫折、苦惱、驚佈的時候,要軟語撫慰,善加開導,令他能克服困境;在眾生行不善的時候,我們要起悲心,善加批評勸諫,指出他的錯誤,使他感動覺悟,令其止惡行善。我們所講的語言,都是有益於別人進步的才講。 3、 利行:為大眾利益服務,使別人得到好處,這種有利眾生的行為,就是利行。父母教養子女,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,自能得到子女的孝順;老師教導學生,處處為學生著想,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景仰;上級能顧及下屬的利益,也能得到下屬的擁戴。修道人對待眾生,時時慈悲憐惜,自謙如奴僕,殷勤如子女,心中遠離驕慢,平等看待眾生,使眾生樂意親近。而 師尊以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道」為宏願,飛鸞顯化,救渡我們這些犯過不少過錯的凡夫俗子 4、 同事:生活在人群中,與眾生相聚,一起工作、生活、學習或遊戲,參與集體的事業,而不是自己或者三數人的圈子,謂之同事。人與人之間,不能孤立存在,要在思想上、感情上相互交流,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友誼,樂於親近,被視作一份子。否則老死不相往來,又怎能渡化人呢?眾生得到感化,自然與我們親和,我們希望人和,自然不難達到。 修道人處處都可進行四攝,比如把四攝用於「家庭」,夫妻之間能夠多給予對方所需要的幫助(布施),與對方談話都是溫柔和順的言語,讚美他/她的善行,安慰他/她的困擾,勸諫他/她的錯失,絕不呼喝謾罵打擊影射對方,或者講對方的是非 修道之人,抑制自己、奉獻他人;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;寧可虧待自己,卻去利益他人,要去布施(不僅物質,更在精神上助益別人),要對人講溫柔和藹可親的說話,要去關心別人,要去投身入群眾之中,這每一樣都是虧蝕自己、損耗自己、謙恭自己、利益他人的,但卻能令同道和眾生都能親近團結,也就是達到人和的舉動,這只有真正決心向道,願意聽從 師尊、壇主教導的真修人,才會去做並做好。 龔中成壇主曰:「珍攝自己,尊重別人,莫執他人過,方是真修人」(2004/4/18)。我們金蘭觀壇生,尤其是我們的值事會成員,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,努力不負 壇主的期望。 飛三心,忘四相 「飛三心,忘四相」是 龔中成壇主三月十四日 (2004/5/2) 的乩文中講到的,原句還有「拋七情,去六欲」,由於七情六欲,大家耳熟能詳,所以不贅。「三心四相」在今年 壇主的乩示中,多次提及 (4/25、5/2、5/16),是教我們不要執著的重要法門。 三心說的是「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」。原句出於 佛祖《金剛經‧一體同觀分第十八》:
佛祖在這裡說,所有眾生的心思,都是顛倒妄想的,虛妄而不實在,根本不是真心,只是假名叫「心」而已。為什麼呢?眾生的心思都是想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但過去已成過去,不會再回來;現在又是不停的,瞬息萬變,是抓不住的;未來人的心思亦會隨環境變化,沒有一定,怎能預期?所以過去、現在、將來的心都不是實在的,也就是得不到的。 這裡教我們看人的心思,虛幻顛倒,並不真實,故此千萬不要執著。 四相說的是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。在整部《金剛經》中,多次出現,可以說最詳細談論及解說四相了。《金剛經》的開始, 須菩提尊者向 佛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:眾生的心是脆弱的,在修行的路上,容易退失,產生妄念,如何方能降伏妄想呢? 佛祖所教方法,便是去四相,也就是不要執著於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。到底四相含義如何?容後再討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