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社會,發生很多問題,原因乃由於缺乏道德教育,《道德經》說:「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」這是沒有了道德,然後仁義才失去,仁義失去之後,然後連最基本的禮也失去。所以,《道德經》接著說:「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也。」沒有了禮,忠信至此變薄,禍亂與災變,就要開始了。我們留意,一切亂子的發生,便是在失禮之後出現的,此所謂「亂之首也」,到這時候,「和」也就不可能了。
金蘭觀壇旨「主善為師、貞義禮和」,善乃根本,亦是善良的本性,也是金蘭觀處理一切事情的準則,自不待言。而「貞義禮和」句,
龔壇主則解釋曰:「貞義為體,禮和為用」,用現代語言,貞義就是內裡的原則,禮和就是外在的表現。外在是由內在(內心)去達致的, 呂純陽師尊亦訓曰:「欲學神仙道,先修仁義禮,克己復禮仁,捨己為人心。」克己和捨己,都是學道修身的基本行為,而表現則在外在的言行舉止。孔子指出:「克己復禮,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禮是對別人的尊重,同時也是一種自尊自重,更是應該做的事(義)。禮不僅在於人,更在於對天地,對鬼神的尊敬。所以要令個人品德進步,令社會從背離道德中恢復過來,便應該提倡「禮」的教育,提倡禮貌、禮儀。同時「復禮」的行為應該由家庭(子女侍奉父母的孝道),由君臣朋友的關係上先得到回復。孔子說:「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這是說沒有禮的人,面目令人厭惡,難以立身處世。《禮記》中亦提出:「夫民,教之以德,齊之以禮,則民有格心。」(緇衣)孔子在這裡提出,對民眾,要用道德加以教化,用禮儀加以約束,使成為一致,這樣做,民眾便會有向善之心及羞恥之心。多位祖師常勉勵我們,要成為「禮義之邦」,這是要我們學禮、有禮,各位努力啊!
居家及宴席禮儀
古人的居家禮儀,雖然不一定全部適應現代社會,但其中的精神及重點,我們需要弄清楚,才能有所學習,明白其準則。日常起居是最普通的事,但如果在這裡能注意有適當的禮儀,則其人便學習到尊重別人,也尊重自己的禮了,以下可作斟酌參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