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念清淨地(四禪):進入四禪時,感覺不到苦和樂,達致捨受。三禪的過患:初欲得樂,一心勤求,大為辛苦;既得復要守護愛著,是亦為苦;一旦失壞,益加受苦。因見三禪之樂,有大苦惱,應當一心厭離,求四禪一切不為所動的境界(八風【稱譏毀譽利衰苦樂】吹不動)。方法是,在三禪的境界時,要修六行觀法,仍用三法遣除。一、不著。二、呵責。三、窮檢。行此三法,三禪之樂便謝。捨受:佛家說,身有「苦」、有「樂」;心有「憂」、有「喜」;如果苦樂憂喜都沒有,就叫做「捨受」。捨受很好,但是它太短暫,不能夠長久維持;如果長久維持就叫做定,短暫的叫做捨受。
六行觀法:(一)厭粗觀,厭欲界五塵能起眾惡(因粗)。厭身有屎、尿等三十六種臭穢之物(果粗)。 (二)厭苦觀,厭身心數緣於貪欲,不能出離(因苦)。厭欲界報身常受饑渴寒熱、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(果苦)。 (三)厭障觀,厭煩惱障覆真性(因障)。厭此身質礙,不得自在(果障)。 (四)欣勝觀,厭惡欲界下劣貪欲之苦,欣喜初禪上勝禪定之樂。(五)欣妙觀,厭惡欲界貪欲五塵之樂,心亂馳動,欣喜初禪禪定之樂,心定不動(因妙)。厭惡欲界臭穢之身,欣喜受得初禪之身,如鏡中像,雖有形色,無有質礙(果妙)。 (六)欣出觀,厭惡欲界煩惱蓋障,欣喜初禪心得出離(因出)。厭惡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,欣喜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(果出)。
五通(五神通):一、天眼通,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,或近,或遠,或麤,或細,無一不照者。二、天耳通,能聞一切之聲者。三、他心通,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。四、宿命通,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。五、如意通,又曰神境通,神足通。飛行自在,石壁無礙,又得行化石為金,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。
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
修行者心無動散地勤修到某一階段,會感覺不到呼吸,無苦無樂,空明寂靜,此時心如明鏡不動,亦如靜水無波,絕諸亂想,正念堅固,猶如虛空,名世間真實禪定。 於此禪中,若欲轉緣,學一切事,隨意成就,轉粗形為妙質,易短壽為長年,一切神通妙用,說法自在,都是從此禪定境界產生。
四禪境界:
一、不苦不樂,最初進入四禪定,苦樂憂喜都感覺不到,達到「捨受」境界。
二、既然得到不苦不樂境界,捨棄勝樂(大樂),不生厭悔。
三、心念清淨,禪定分明,平等智慧,照了無遺。
四、定心寂靜,雖對眾緣,心無動念。
以上四禪,是根據尋、伺、喜、樂四種狀態的存在,而作分別。
初禪定:尋、伺、喜、樂都存在。
二禪定:沒有尋、伺,但感有喜、樂。
三禪定:沒有尋、伺、喜三種狀態,但仍感有樂。
四禪定:尋伺喜樂皆不存在。
尋:找一個方法心固定。包括「身念住」、出入息方法,從鼻頭到丹田……
伺:已經尋到妥當的方法,然後心能夠安住在那上面,就是「伺」。
無色界
無色界,已經沒有物質能量的存在,連最細微也沒有,只有心識和時空,也就是說,只有純粹的精神、真空和時間。
空無邊處天
娑婆宇宙整個物質、能量的全部消失(所謂的“暗物質”在這裡也不見了),只有一片真空(整個娑婆宇宙,也只有這裡是真正的“真空”,我們人類現在所謂的真空,其實充滿了更細微的物質粒子——暗物質)。所以,依這整個空間的存在來叫它空無邊處天。
識無邊處天
空無邊處天向上一層的“時空”,準確來說只有“時”沒有“空”,連真空或者說空間也不存在了,這就是識無邊處天。它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時間相續不斷的存在,只是時間這單一一維的存在,依此生靈的心識相續不斷,所以,稱這裡為識無邊處天。
無所有處天
識無邊處天再往上一層,連時間這一維也不存在了,“什麼都沒有了”,但是心識還在。為什麼呢?因為感覺到什麼都沒有了是還有感覺的——生靈還“感覺到什麼都沒有”的感覺,這就是無所有處天。
非想非非想處天
無所有處天再往上一層,到生靈們連感覺“什麼都沒有”的感覺也沒有了,就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天。此處生命與“宇宙”的存在就只有微細的“這個”單一念頭,也就進入了唯一的單一作用力,就定在那裡。這就是無色界的最高“時空”,也是我們娑婆宇宙三界的最後一處。佛教為了說明對人類來說這麼難以想像的存在,只能勉強地用“非想非非想”這樣一個並不簡單直接的詞來形容。
從非想非非想處天開始,就是我們娑婆宇宙產生和建立的過程。非想非非想的存在一旦發生“這個”單一念頭的變化,就會首先產生時間,接著是空間,再接著是能量,而後是我們人類所瞭解的物質。
依修行來說,這是還滅的過程,是破的過程。從欲界的粗定,到色界的四禪,再到無色界的四空定,四禪八定就是依次從物質相、能量相、空間相、時間相、心識相破起,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定,只剩下心識本身的單一存在。
順為凡 逆為仙 只在其間顛倒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