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經圖以 「兒童」 比喻人心。我國古時以刻石為記,易於注目及保存;故《內經圖》以刻石來比喻人心之 「前識」或 「記憶。圖中兒童所站者,即「絳宮」,絳宮為氣機之樞紐,亦為養丹之地,修真以絳宮為中丹田。 呂純陽師尊:「男女金丹地不同,陰陽一理實相通」 男子養丹,初在下丹田;但女子因生理不同,養丹之地,須上移至絳宮。
《北斗真經》云:『 世間一切 帝王宰輔,貴賤眾生,四象五行,含靈蠢動,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』。天中之北斗,「主張年命,統領乾坤」。斗柄所指,天心所向,萬物所依,冬至正子時指正北,夏至正子時指正南。人身亦有南北焉,若以一次煉功比一周天,人心如北斗,心中所發皆合天,則天人合發,萬化定基矣!
圖中兒童正在把石子貫串成「北斗七星」 之排列,暗喻將 「人心」 串合 「天心」。兒童,提示人需要保有童「真」,不受外欲,心如止水,堅若磐石。這樣才能符合天心。「調心」 是內修必經之路。心為人身之主使,統領精氣神;心之所向,精氣神即隨之。譬如心中想著某事物,人身之精即感受其事物,產生精結,猶如攝影時,影像留於相機記憶之中。精有感則神必應之,譬如在閱讀文章之時,眼睛雖看著(精感)文字,心中卻在瞭解及思索(神應)文意。精感與神應皆用氣(能量),而受役於心。所以內修精氣神務必修心。
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盡矣。 天者,萬物人之母也。靈明之性,在人成神,在天之中為虛空。得之則為人,而守之則為真。所以帝曰:「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」,則盡括諸理矣!觀者,體悟而回觀之意也。執者,保守而不失之意也。喜怒哀樂,不睹不聞,非觀天之道如何?得一善則拳拳服膺,非執天之行如何?天道靜而成性,天之運行不息以成命,動靜得宜,則性命全矣!
明白天意,一切行為皆合天意,所謂:是道則進,非道則退。則獲北斗降福,福不自求福自來。
金蘭觀2014年8月10日上清道尊乩文:玉清、上清、太清,三清四正法通靈……靈性永在,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 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……」生等耳熟能詳,肉身與精神,時間與空間,上下四方,古往今來,把握現在,道在眼前。…… 精神領域,靈性世界,七佛二菩薩,星真聖號,克念感應,靈性永在,四生九有,六道輪迴。認識自己,修煉自己,反省自己……
四生九有(一)
四生: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。
九有:指一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有情所居之九地。
一. |
欲界:五趣雜居地,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等五趣雜居之地,因其皆有欲,故合為一地。 |
二. |
色界:離生喜樂地(初禪)、定生喜樂地(二禪)、離喜妙樂地(三禪)、捨念清淨地(四禪); |
三. |
無色界: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。 |
1. |
離生喜樂地(初禪):即離欲界而達外淨境界。此時,心有覺觀,名為內垢。偈說:「如貧得寶藏,大喜覺動心。」初心粗念名為覺,後細心分別名為觀。若得初禪,即具信、戒、捨、定、聞、慧等種種善心,昔日常為欲火所燒,得初禪時,如人入清涼池。有五支功德,包括: |
|
(1)覺支。於禪定中,得大清淨,知色界細觸,非欲界粗觸,如大寐得醒,如貧得寶藏。 |
|
(2)觀支。即以細心分別禪中諸妙功德。 |
|
(3)喜支。獲得初禪,定中所得利益甚多,如是思維,歡喜無量。 |
|
(4)樂支。喜心既息,恬然寂靜,受禪定樂。 |
|
(5)一心支。初禪時,心依覺觀喜樂法,有細微散亂。若將喜樂心息,則心與定為一,名一心支。 |
|
得初禪境界,能離五蓋(覆蓋心識,令禪定、善法不能發生,沉滯三界,不得出離,故名蓋)。即 |
|
(1) |
離貪欲蓋。欲界樂粗淺,今得初禪之樂細妙,以勝奪輕,故能離貪欲。 |
(2) |
離瞋恚蓋。欲界苦緣逼迫,易生瞋心,得初禪時,無有逼迫,樂境在心,故無瞋恚。 |
(3) |
離睡眠蓋。得初禪時身心明淨,定法所持,心不昏亂,觸樂自娛,故不睡眠。 |
(4) |
離掉悔蓋。禪定持心,任運不動,故能離掉(放棄),由掉故有悔,無掉即無悔。 |
(5) |
離疑惑蓋。未得初禪時,疑有定無定,今親證定境,疑心即除,故得離疑惑。 |
|
2. |
定生喜樂地(二禪): 此時,無尋無伺,名內淨。此定生時,與喜俱發,勇心大悅。二禪未發時,於其中間,亦有定法,從此靜坐,加功不已,其心忽然澄靜,無有分散,即是未到地定。如此經久,不失不退,定心與喜俱時而發,如人從暗室出,忽見外邊光明,其心明亮內淨,具如初禪發相。二禪有四支功德,包括: |
(1) |
內心清淨。既離覺觀,依內淨心發定,皎潔分明,無有垢穢。 |
(2) |
喜悅無量。定與喜俱時而發,行人深心自慶,內心生初禪十種功德善法。 |
(3) |
甚為快樂。行者享受喜中之樂,恬澹悅怡。 |
(4) |
一心不動。受樂心息,既不緣定內喜樂,又不緣外念思想,是故一心不動。 |
初禪覺觀二法亂心,譬如人睡眠,有呼喚聲,心大惱亂,可用「不受不著」、「呵責過失」、「觀心窮檢」三法遣離。譬如世人僱傭工作,見其有過失,亦用此三種方法。一,不與顏色自動便去;二,要數數責備始去;三,要以杖遣才去。呵責初禪覺觀方法,亦是如此。 |
3. |
離喜妙樂地(三禪):入此定時,離於前地之喜,而得勝妙之樂,身諸毛孔,悉皆欣悅。欲得三禪,當捨(二禪)喜悅心,方法亦如捨覺觀三法。三禪有二時樂,包括: |
|
(1)快樂樂。樂定初樂,未能徧身。 |
|
(2)受樂樂。樂既增長,徧身受樂。譬如石中之泉,從內湧出,盈流於外,徧滿溝渠。 |
|
三禪有五支功德,包括: |
|
(1)捨(二禪)喜悅心不悔。 |
|
(2)既得三禪之樂,仍念用前三法守護,令樂增長。 |
|
(3)善用三法離前三過。 |
|
(4)快樂,樂遍身受。 |
|
(5)受樂心息,一心寂定。 |
|
樂定初生,既未遍身,中間會有三過程: |
一、 |
樂定既淺,其心沈沒,少有智慧。若心昏沈,當以念精進慧策起。 |
二、 |
樂定微少,心智勇發,不能安穩。若心勇發,當念三昧定法攝持。 |
三、 |
樂定之心,與慧力等,綿綿美妙,多生貪著,心易迷醉,是故經說:「是樂聖人可以捨,餘人捨為難。」若心迷醉,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,以自醒悟,令心不著。雖對五塵(聲色香味觸塵),不發五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),樂與意識相應,以識內滿,故遍身而受樂。 |
4. |
捨念清淨地(四禪):……..(下回分解) |
資料來源:
1. 本觀道真道長修真講義
2. 本觀前壇主卜應天祖師乩文
3. http://www.bya.org.hk/life/medit/index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