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悌導引品第三 (之二)
吾聞 太上曰:『先天而生,生而無形;後天而存,存而無體。靜為之性,心在其中;動為之心,性在其中。心生性滅,心滅性現。如空無相,湛然1常滿。』夫大道無象,內存於有;真性無外,不生其心。居境忘境,無象以存;守乎無體,固蒂深根;養於天真,若忘若存。精以合氣,氣以合神。 太上曰:『神以形生,精以氣盈,知其神氣,可以長生。』
【我(呂師尊)聽聞 太上道祖說:『比天先生的,但是沒有形質;存在於後天之中的,但是是沒有形體。靜的時候是「性」,心包含在其中;動的時候是「心」,性包含在其中。心生的時候,性便消失;心消滅的時候,性便顯現。好像虛空沒有形相,好像處於清明瑩澈的水之中,經常感覺滿足。』大道是沒有形象的,它存在於「有」之內;「真性」是沒有邊界的,它不會生動它當中的「心」。它居於「環境」之中,但忘卻了「環境」;它沒有影象,但可以存在。它沒有「體」可守,但它根深蒂固;它養於天然的「真」炁之中,好像不存在,又好像存在。精,可以和氣相結合;氣,可以和神相結合。 太上道祖說:『神,依附身形而存在;精,化氣而能滿盈。當人明瞭自己的神和氣的時候,便可以長生了。』】
引先聖語,以合三教,非妄枝葉,以誤群生。若能頓悟,可保真形。 吾因傳經,維揚2誑傲,故示教於金陵,以忠信品,普化群生。不願持齋,惟願信心。齋之謂齋,以齋於心,心不修持,齋胡為功?只知戒口,罔3知戒心?即心是道,堅守勿輕。
【引用先聖的言語,以乎合三教(儒釋道)的真諦,而不是用不重要的胡亂解說,來誤導群生。如果能夠突然領悟箇中道理,便可以保持真性和身形了 。 我(呂師尊)因為奉 玉帝聖旨降乩傳經,由於揚州的人誑傲,所以便來金陵降乩,以忠信品德,來普化群生。有人不願持齋,只願意相信神明。齋戒之所以稱作齋戒,是要在心中齋戒,如果不肯修持心性,持齋又有怎會有功效呢?只知道要戒口,不知道甚麼是戒心?當下心的念頭便是道,一定要堅守住,不要輕視啊。】
爾等侍壇,各有宿因,得聞斯道,以靜塵心。塵慾克盡,大道昭明。仍取毘陵4《五品伭文》,合品傳揚,易換品經,敬而持之。
吾當降靈。語維揚眾,各改瞋心,毋蹈前非,枉費修因。若懷種子,必加罪懲;信心敬受,必獲超昇。道沒窮富,勸勿擇人,言有必無,知真未真。
【你們這些侍壇的人,都是因為各自之前多世的因緣,今生才有機會來聽 我(呂師尊)講道,令你們的塵俗心獲得寧靜。當你們的塵慾念頭都完全被克服了,大道便光明了。 仍然取用毘陵(江蘇常州)乩壇扶出來的《五品伭文》,把各乩壇扶出來的品經集合在一起傳揚,各乩壇交換品經,尊敬地保持、學習這些經文。這樣, 我(呂師尊)一定會降靈乩壇。告訴揚州的信眾們,各人要改過瞋心(怨恨忿怒的心念),不要再重蹈之前的錯誤了,以免枉費了修真的因緣。若果心中帶有瞋心種子,必定會因此罪而受到懲罰的;如果大家誠心相信並且尊敬地接受這些經文,一定能夠獲得超昇的。道,是沒有窮人和富人分別的。我勸大家不要有辨別人的心。 說自己已經是有道的人,必定沒有道;以為自己的靈性已經達至「真」的境界的人,其實根本未知道甚麼是「真」的境界。
修道之人,心無毫塵;得道之士,行多隱貧。道非財授,授傳信人。以利求 吾, 吾何以聞?虛己覓道,聖必顯靈。勿作人師,將人視輕,阻人參修,報殃滅門。善言當喻,誣話休論,被褐懷玉5,焉可量人?
【修道的人,心中不應該有絲毫的塵俗念;得道的人,行藏多是隱逸貧苦。道,不是傳授財富,而是把道傳授給信道的人。你們向 我(呂師尊)求名利, 我(呂師尊)怎可以聽從呢? 只要你們謙虛地尋找道的真諦,必定會顯現出聖人的靈性。不要作修道人的老師,這樣是將人輕視的做法,會阻人參師修道,會得到滅門的災殃報應。對善良的話要讚喻,對誣陷人的話便不要談論了。有些人雖然外表貧寒,但是有真才實學,因此,我們怎能以外表來衡量他人呢?】
1 湛然:水很深,很清明瑩澈的樣子。
2 維揚:即揚州。《八品仙經》的一、二品都由揚州乩壇扶出。
3 罔:蒙蔽
4 毘陵:江蘇常州
5 被褐懷玉:成語,典自《道德經•七十章》。 被,通「披」。 褐,指粗布衣服。身披粗布衣服而懷有美玉。比 喻出身貧寒,但有真才實學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