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金禧特刊_冬天養生之道

冬天養生之道

春雨驚春清谷天    夏滿芒夏暑相連
秋處露秋寒霜降    冬雪雪冬小大寒

        二十四節氣歌,是修道中人及注重健康的人應該去認識和背誦的。冬雪雪冬小大寒,立冬每年在11月7-8日之間,太陽在黃經225O,表示冬天己降臨了。腎與冬氣相應,腎之生理功能與自然界之陰陽變化相通應。冬季天寒地凍,萬物蟄伏,有利於封藏,冬季更應注意滋陰補腎,固本培元,防止腎之精氣耗泄,因為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也。

        冬三月草木凋零,冰凍蟲伏,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,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。因此,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「藏」。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,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慢,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「腎」來發揮作用,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。冬季時節,腎臟機能正常,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,否則,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產生疾病。因此,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「補腎防寒」,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。

        《黃帝內經》裡指出:「早臥晚起,以待日光。」意思是,冬天要早睡、晚起,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。冬季起居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:首先,穿衣要講「衣服氣候」,指衣服裡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OC至33OC,這種思想的「衣服氣候」,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。其次,要注重雙腳的保暖。「寒從腳下生」,由於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少且慢,因此腳的皮溫最低。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,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。早晚堅持搓揉腳心,可以增進血液迴圈。第三,要注意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。不能因為怕冷而緊閉門窗,這樣會使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空氣不流通而影響健康。因此,在調節開暖氣的同時,還應注意適當開窗通風換氣。第四,冬季養生要適當運動,但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,出汗多會傷害陽氣,不利冬季陽氣伏藏。第五,多曬太陽,陽光使人陽氣暢達、氣血流通、周身和暢,從而增強禦邪能力。第六,冬季應該多“藏熱量”,因此,冬季宜多食熱量高的食物,同時應注意不可攝入過多鹽分,因為冬季腎經旺盛,而腎主鹹,如果鹹味吃多了,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。

腎的認識

        腎乃人體之重要臟器,臟象學說中認為有「先天之精」,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本,生命之根,故稱作「先天之本,陰陽之根」。

        腎藏精,主生長、發育和生殖,並主宰全身之水液代謝。在體合骨,故主骨生髓,開竅於耳和二陰,外榮於髮,在志為恐,在液為唾,五行屬水,應於冬季。時值冬天,腎與冬氣相應,腎之生理功能與自然界冬季之陰陽變化相通應。冬季天寒地凍,萬物蟄伏,有利於封藏,冬季更應注意滋陰補腎,固本培元,防止腎之精氣耗泄。因為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也。

        天一生壬水,在人而生膀胱;地六癸成之,在人而生腎。 師云:「渡人要用真經渡,若問真經癸是鉛。」人之生命過程:生、長、壯、老、死,實乃腎中之精氣從弱到強,再由盛至衰,直至消亡之表現過程而已!腎中精氣之盛衰可決定人的生長、發育和生殖,故腎之精氣虛衰,必然引起一些病理變化:幼年時期,若腎氣不足,則可致生長、發育遲緩,智力低下或小兒之五遲、五軟等病症;成年人如果腎之精氣過度虧損,則一方面出現白髮脫髮,頭暈頭痛,眼花目眩、耳鳴耳聾、牙痛齒脫、口燥咽乾、顴紅升火、腰痛膝軟、遺精滑泄、健忘少寐、足跟作痛等症;婦女則出現月經不調、經閉或不孕等症。故防病治病時多從補腎精入手,有防止早衰及延年益壽作用。

保健穴位

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圖
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圖
足太陽膀胱經
足太陽膀胱經
    • 足少陰腎經

經絡方面,足少陰腎經為陰中之少陰,絡足太陽膀胱經,與膀胱互為表裏。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底湧泉穴,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,進入足跟,再向上行腿肚內側,出膕窩內側,向上行股內後緣,通向脊柱(長強穴),屬於腎(腧穴通路),向上行腹部前正中旁開0.5寸,胸部前正中旁開2寸,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,總共27個穴位。其直行的支脈從腎上貫肝過膈,入肺中,沿著喉嚨,上挾舌根,其支脈從肺出來絡心,注入胸中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接。

. 湧泉 井穴

定位:足趾蹠屈時,約當足底(去趾)前1/3凹陷處;踡足時,在足底第二、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;在足底(去趾)前1/3處,當第二、三趾骨間

主治:①昏厥、中暑、癲狂癇、小兒驚風、霍亂轉筋;②頭痛(頭頂)、頭暈、目眩、失眠;③咳血、咽喉腫痛、舌乾、失音、喉痹;④大便難、小便不利;⑤奔豚氣;⑥足心熱。急救要穴之一。

二. 然谷 滎穴

定位:內踝前下方,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

主治:①月經不調、陰挺、陰癢、白濁;②遺精、陽痿;③消渴、腹瀉、小便不利、胸脅脹痛、黃疸、下肢痿痺、足跗痛;④咳血、咽喉腫痛;⑤小兒臍風、口噤。

三. 太谿 輸穴;原穴

定位: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。

主治:①頭痛、目眩、失眠、健忘、咽喉腫痛、齒痛、耳鳴、耳聾;②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胸痛;③消渴、小便頻數、便秘;④月經不調、遺精、陽痿;⑤腰脊痛、下肢厥冷、內踝腫痛、腹脹。

. 照海 八脈交會穴(通於陰蹺脈)

定位: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;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,當跟骨內側下緣

主治:①失眠、癲癇夜發、嗜臥、驚恐不寧;②咽喉幹痛、目赤腫痛、腳氣、梅核氣;③月經不調、         痛經、帶下、陰挺、陰癢、疝氣、小便頻數,癃閉。
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

        中國醫學認為,腎與膀胱相表裏,相關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。「太陽」有陽氣大盛在身體最外的含義,為諸陽經之首,病變最早出現的地方。本經對外界熱力刺激反應較頻繁,而經中也有各主要臟腑的腧穴。

        足太陽膀胱經為全身面積最大,穴位最多的大經脈,共有67個穴位,其中有49個穴位分佈在頭面部、頸背部和腰背部,18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。

        膀胱經失調可引致膀胱功能的問題,此外亦與某些表證有關,因膀胱經主表,外邪侵襲體表時,膀胱經是首先受襲之經。常引致小便不通、遺尿、目痛、鼻塞多涕、鼻衄等,頭痛、頸痛、背痛、腰痛、臀部痛等亦顯示膀胱經的問題。

以下為大家介紹足太陽膀胱經的首穴 – 晴明穴

        睛,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。明,光明穴之意。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穴。本穴為膀胱經之第一穴,其氣血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,乃體內膀胱經吸熱上行的氣態物所化之液,亦即是血。膀胱經之血由本穴提供於眼睛,眼睛受血而能視,變得明亮清澈,故名睛明。

解剖 :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,深部為眼內直肌;有內眥動、靜脈和滑車上下動、靜脈,深層上方有眼動、靜脈本幹;布有滑車上、下神經,深層為眼神經,上方為鼻睫神經。

主治 : 目赤腫痛,流淚,視物不明,目眩,近視,夜盲,色盲。迎風流淚、偏頭痛、結膜炎、瞼緣炎、眼睛疲勞、眼部疾病、三叉神經痛等。此穴同樣是治療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,尤其對於經常用眼的人士來講,更應該熟練準確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,只要簡單的按摩一兩分鐘,就可以明顯的緩解眼部疲勞,對於學生而言,更是不可多得的預防近視的穴道之一

    • 耳穴

        仲冬之月,寒氣方盛,陰寒極而陽氣生,故養生者,必須靜養以迎生氣。十一月是陽生之始,古人十分重視子月養生,早臥晚起,閉關靜攝,商旅不行,以迎初陽。

        腎與冬氣相應,腎開竅在耳,耳為聽覺器官,能辨聲音,但與腎中精氣之盛衰有密切關係。內經靈樞脈度篇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能聞五音矣。」耳朵與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、奇經八脈的聯系相當密切,因為分佈耳朵的經脈均與五臟六腑有聯繫,故《靈樞、口問》:「腎為宗脈之所聚」,「腎為耳竅之主,心為耳竅之客。」

        耳朵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。耳穴是指分佈在耳部上的一些特定區域。人體的內臟或軀體發病時,往往在耳部的相應部位出現壓痛敏感、變形和變色等反應。參考這些現象來診斷疾病,並通過揉摩按壓刺激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。耳穴在耳部的分佈有一定的規律,根據形如胚胎的耳穴分佈圖看到:與頭面相應的穴位在耳垂,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居耳舟,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、下腳,與內臟相應的穴位集中在耳甲。按耳穴名稱與部位,耳部上有91個穴位,為了便於取穴,將耳輪分為12區。將耳舟分為6等份。三角窩分為前中後,耳甲用標誌點,線分為18個區。

        冬天天氣寒冷,耳朵血管容易收縮,有時會變紅、變紫、變青、變黑、變淡、變白,人有病,耳有變,有時會長出皮屑,有時會長出長毛……。原來,耳朵每天都在向我們反映內臟的健康情況,只不過,我們一直沒有細心觀察,以致錯失很多重要的訊息及警號。例如:耳孔長毛心臟過勞,耳腔內長出皮屑,邊抹邊再長,這意味著,腸胃欠佳,消化不良。

        實踐證明,如果堅持每次煉功後自己按壓揉摩耳部,常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。按壓時順耳部正面任意取點,自下而上依次進行,每點持續揉摩按壓,以熱為度,用手指上下伸拉及逐點按壓等可交替進行。揉摩按壓時,不要用力過猛、過大,以免搓傷皮膚,要循序漸進,逐漸增加力度和次數,如此每天堅持,可起到強心補腎,益智醒腦,延年益壽的作用,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。

冬季湯方

        腎中精氣之盛衰可決定人的生長、發育和生殖,故腎之精氣虛衰,必然引起一些病理變化:幼年時期,若腎氣不足,則可致生長、發育遲緩,智力低下或小兒之五遲、五軟等病症;成年人,如果腎之精氣過度虧損,則一方面出現髮齒脫落、耳鳴耳聾、頭暈目眩、口燥咽乾、顴紅升火、腰膝瘦軟、遺精滑泄、健忘少寐、足跟作痛等症;婦女則出現月經不調、經閉或不孕等症。故防病治病時多從補腎精入手,有防止早衰及延年益壽作用。

        形不足者補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下面先為大家介紹一些補腎食療方。

【升陽補腎湯

補腎湯

黃精補腎湯

【補腎益精湯

煮法:先將約30碗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滾,然後將以上材料洗淨,放煲內用中火煮三小時即成,不須加任何調味料。

         《難經‧十四難》謂:「損其肺者,益其氣;損其心者,和其營衛;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;損其肝者,緩其中;損其腎者,益其精」。為五臟虛損指出了具體的補益方法。但是,補益的重點應在脾、腎兩臟。因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故補氣、補血重於脾;腎為先天之本,是真陰真陽寄託之所,故補陰補陽首重於腎。

         有關補腎的理論,在中醫學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故中醫師常運用補腎的方法,對各種疾病的治理及防止人體機能的衰退有很大幫助。

         上醫治未病,各位不要讓腎完全虧損才去調理,應在平日,特別是冬季時進補。大家還要緊記  呂純陽師尊在《醫道還元》中說:「人身之病,先由離道而致。」腎藏精,亦是先天元陽所棲之處,易受日常四毒(酒色財氣)、六欲(眼耳鼻舌身意)所損害,而日形虧損,究其原因,都是遠離恬靜虛無大道所致。

         在此介紹一條最古老,亦是最簡單有效的古方,就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載的「腎氣丸」,亦可改為湯劑,用水煎服。

功 效 : 溫補腎陽

適應症 : 腎陽不足。症見腰膝酸軟,下半身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或小便頻數,夜間多尿,舌質淡胖,脈沉細弱;以及痰飲喘咳、久瀉、消渴、水腫等。

方 解 : 本方所治之證為腎陽不足所致。腎為先天之本,位於腰部而居下焦,中寓命門之火,乃水中之陽。夫水體本靜,而川流不息者,氣之動、火之用也。如腎陽不足,不能溫養下焦,則腰膝酸軟,下半身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;腎為水臟,尿的生成和排泄都依賴於腎的氣化和固攝,腎陽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則小便不利,甚則水腫;腎虛失於固攝,故小便反多,或夜間多尿;腎陽虛衰,不能蒸化津液,故能引起消渴;腎陽為諸陽之本,腎陽不足則諸陽虛弱,日久累及他臟,傷及肺為痰飲咳喘,傷及脾則久瀉;舌質淡胖,脈沉細弱,皆屬腎陽不足之象。本方以大溫大熱的附子、桂枝為主藥,以溫補腎陽命門之火;腎主藏精,陽根於陰,故配以生地黃滋補腎陰,山茱萸溫補肝腎,收澀精氣;淮山健脾補腎,共為溫補扶正部分。腎主水臟,能泄邪濁,故又用澤瀉通調水道,茯苓滲利水濕,牡丹皮清泄肝火,為本方的通利袪邪的部分。全方合用,共有溫補腎陽之效。本方補陽藥與補陰藥並用,即【景岳全書】曰: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;善補陰者,必於陽中求陰。」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,陰得陽助而源泉不竭之義也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