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金禧特刊_乩文詩集_金玉良言篇

金玉良言篇

不忘初心,齊心共力,善念常存,清靜自如。
此篇收錄了與前九篇相類似的乩文,都是師尊和仙真佛聖所訓示的乩文。惟這些乩文與詩詞格式不相配,故把此類乩文編放在此篇中。

曹天神

奉天承運,玉帝詔曰:金蘭道觀壇生日眾,修真行道,其情真切。上庭有旨,繼續誠明。欽旨。  
丁丑年九月初四日(一九九七年十月五日)

天后聖母

苦海多難    人生若夢    覺士洞悉先機
藉假修真  潛修苦煉  行善積德  功果豐滿  返回瑤池
超出三界外    不在五行中
來時千百劫    返本極樂衝
己卯年三月廿四日(一九九九年五月九日)

曹天神

奉天承運,
玉帝詔曰:
朕居尊而卑鑒,無時不以天下蒼生為念。
時運變遷,世風日頹,人心不古,九五原靈,下凡苦海,沉淪逆轉,迷失方向,蒙蔽真性,渾渾噩噩,期待拯援。
查黃牛1福地,金蘭道觀,神人一志,同心協力。肩負代天宣化,修真行道,著書立說,喚醒群蒙;修身修真,功高德高;仁慈博愛,醫藥佈施;不畏強權,力挽狂瀾;締造功德,碩果輝煌,三界同欽,萬靈同敬,舉世矚目,乃當今凡塵鸞堂之圭臬2

今特准於庚辰年十月十二日八時晉正,替天行道,上乘菩提,先渡原人。
凡塵濁福,爾  龔中成壇主暗裡抽添。期神人各盡厥職,莫負
朕意。欽哉勿忽,叩首謝恩。
天運庚辰年九月廿五日午時。
*註:
1.[ 黃牛] 乃指香港
2.[圭] 音歸。臬,音捏。圭臬為古代測日影之器具,引申為事物的標準、法度。
庚辰年九月廿五日(二○○○年十月二十二日)

清音洞主

神人俯伏,靜聽  懿旨。

母居瑤池。心念紅塵。芸芸九六蒼生。時值科技盛世。白陽時期。人心不古。妄顧道德。天降災劫。而沉迷不醒。本末倒置。
查黃牛福地。金蘭道觀。天壇玄壇。神人一志。代天傳語。修真行道。己立化人。醫藥濟世。扶危救急。術體天心。著書立說。化人不少。樹立典範。
母心欣慰。特頒  懿旨一道。以作嘉許。期百尺竿頭。更晉層樓。功圓果滿。瑤池盛會。自得品蓮……
欽哉勿忽。叩首謝恩。

天運乙酉年丙戌月丁亥日丙午時

乙酉年九月廿八日(二○○五年十月三十日)

天神

金蘭天壇*,代天傳語,修真行道,改造人心,去惡從善,善德親天,天律森嚴。善念時刻記在心,動靜早晚勤修真,修真方得平安身,得平安身悟大道,大道參悟平常心。
丙戌年九月十五日(二○○六年十一月五日)
*註:[天壇]:作為上天的代表,可以宣道、傳達旨意、教化世人的道壇,於天中有所註冊,方為天壇。

呂純陽師尊

金蘭少了一位正主席,天上多了一位神仙……正是:
千江有水千江月       萬里無雲萬里天
甲午年四月十四日(二○一四年五月十二日)

雲房祖師

久以道力為重,道務塵情,七情六慾,蒙蔽自我,人身有道,本來清靜,本自具足。精從足下生,人老腳先老,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;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,見微知著。從生到老,呼吸之間。凡人呼吸在胸。真人呼吸在踵,足底湧泉穴,足少陰腎經之起點。水中生火,雪裡開花,滋水濟火,取坎填離,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,箇中奧秘,火候抽添,少火生氣,壯火食氣,氣絕身亡。「其亡其亡,繫於苞桑……」
丁酉年五月廿四日(二○一七年六月十八日)

如來佛祖

無人無我觀自在    非色非空見如來

道佛同源,無分彼此,金蘭緣人,各具真誠。
遠者千里迢    近者一指超
動者道之體    反者道之用
點開玄中妙    自可晉上乘
無上正等正覺,善男信女,千載盛緣之舉,百世幸福之時,時空因數,由此晉升……

虛極靜篤,夫物芸芸,各歸其根,歸根曰靜,靜曰復命,性命雙修。

道在己身,本自具足,開悟見性,見性成道,天長地久 ……

無須遠慕見蓮台        齊把菩提心地栽
悟透本來無一物        此身便是大如來

若見諸相非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了卻三心四相,希賢希聖,成仙成佛。仙佛本是凡人做,只是凡人志不堅 ……     

戊戌年二月初九日(二○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)

達摩祖師

血肉之軀,無形心靈,有形無形,一陰一陽之謂道。道在己身,道不遠人,認識自已,修改自已,自誠明之謂性,自明誠之謂教,自性佛性,真性道性。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,自淨心意。天一生水在人生精,地二生火在人生心,天三生木在人生膽,地四生金在人生肺,天五生土在人生胃,肝心脾肺腎,五臟六腑,十二經絡,奇經八脈,皮肉脈筋骨,五官九竅,四肢百骸。十干十二支,天地人鬼神,天人合一,天人合發,神人相通,飛鸞顯化,自力他力,法力神力,仙力佛力,法力無邊,認識自已。
立也禪,坐也禪。動靜語默體安然,身體乃載道之軀,身安道隆,時空因數,半步不移,上達天庭,過去現在將來,一目了然。時人靜坐一須臾*,勝造恆沙七寶塔,寶塔雖多化為塵,靜坐一刻成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。

己亥年四月廿二日(二○一九年五月廿六日)
*註:「須臾」衡量時間的詞語,表示一段很短的時間,片刻之間。根據佛教《僧祇律》中記載:「剎那者為一念, 二十念為一瞬, 二十瞬為一彈指,二十彈指為一羅預, 二十羅預為一須臾, 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。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