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真道長修真集 談靜修

談靜修

  道祖清靜經流傳於世,是世人的瑰寶,可惜清靜無為之法,不受世人注視,如寶山近在咫尺,卻少人問津。現今社會經濟掛帥、鼓吹物利,競爭激烈,適者生存。都市的人在此環境之下,身心出現了眾多的問題--生活壓力逼人,令人精神緊張,苦惱憂慮繁多;著於聲色貨利,慾望盛熾,雜想不休;經絡不暢、臟腑失調、提早衰老、疾病纏身等…。

靜的好處

  靜坐對於每一個都市人來說,是極之適合的,而且剛巧就是都市病的救星。靜坐可以休養全身,消除疲累;修復精神,令頭腦清明;調節氣脈及臟腑,恢復本有功能,治療慢性疾病(有則治療,無則保養);平衡內分泌,恢復自身本有之免疫功能;搤制情慾,摒除雜念,淨濾心靈,明心見性,棄妄歸真;蓄精養氣,改善氣脈,葆壽延年,恆煉不綴可將宿疾排出體外(視乎勤行程度,普遍在兩三年間),回復顏貌;改善性格,能耐焦燥。靜坐對身心的好處可謂寫之不盡。

甚麼是靜?

  入靜只是放棄動心,將心中的慾念、念頭之迴繞過濾澄清;不執著於一切事物,卻不滅靈性上覺照之本能,凝著空無之心;好比一杯混濁了的水,停放一會,自得清澈。入靜之基本要求很簡單:關閉身體所有本能反應,例如眼之所見、耳之所聽、鼻之所嗅、身之所感、意之所想,放下一切,空無所有,無牽無掛,無執無染;以及念起時有分別知,心念一動,自知念起,立即放下…初學者能在練習中,有一段時間,甚至一小段時間達到如此要求,經已是難能可貴了。

靜的作用

  以流水來作比喻,流動的水就好像我們的心:思想、記憶、運算、意念等等。流動的水還有起伏的水波,水波就好像心念所生之識情。靜修無他,有如將流動的濁水靜止,再令水中的污濁沉澱,回復其本有之清澈而已。若水靜止流動,它的色相和特徵就是它的神了。靜止的水就好比我們的性(靈魂):性乃生死輪迴的種子,先天地之生而有,後天地之終而不滅。性有好壞,好比水有清濁。是故靜的作用是:使心靜返神,神凝見性。

何下手?

  世上每一門技藝皆須要長時間的苦練,譬如雕琢寶石,能掌握其神髓須浸淫很長時間;唯入靜則無須任何之先決條件,只要能遣慾澄心,如將寶石擲之在地,樂於捨棄,人人可做,老少可修。靜坐下手,至簡至易。

  靜坐姿勢沒有特定的要求,只要自然方便,容易入靜便可;但不可躺下來練,因為躺臥時很容易入睡,失了靜坐調心的目的。靜坐在甚麼時間練習也無所謂,意之所到皆可為之,最好是早晚練習,一天一次也是好的,時間長短由最初之十五分鐘,漸漸增長,以至一次煉習四十五分鐘,對一般都市人來說,算是不錯了。其實靜坐時間之長短在乎是否能達到入靜之要求,與及個人之需要而定。

平時心境

  初學者對於處理心念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開始要息心止念之時,心念難以放下,愈不應想的事情,反而愈去想。只要定時練習,用意志克服困難,功多藝熟,一定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,切勿因一時未能靜下來而放棄練習。

  你知道靜修是無價之寶嗎?縱使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權力、最多的財富,也只不過幾十年間的光景,時限一到,無不拱手讓人。唯人一生所作之善業惡業,隨身受報,而靜修的功行,也不會因輪迴轉世而失掉。

  平時處世之心境,亦應將世情放得下。須知煩惱憂心、後悔埋怨是不可改變事實的,積極面對、果斷處理事情,才是最佳解決事情的辦法,更不應把世情帶入靜修之中。靜功不貴於速,不可急於求成,而貴於堅毅篤志,日日行持,檢討改善,則日久見功。

懂得放鬆

  放鬆的好處:神經放鬆可以安定情緒、搤制亢奮、恢復機能﹔調節內分泌、經絡、臟腑﹔降低心跳、血壓、腦波態﹔增加氣血循環。神經放鬆時出現腦波頻率下降、呼吸輕緩、前額清涼、身體溫暖、手足漲滿、精神內儉、心境平和。此等乃入靜之必需條件,故放鬆為入靜之基礎。放鬆步驟也很簡單:先放鬆前額及眼部肌肉,再放鬆下顎,使之鬆垂,其次放鬆肩膊,使兩肩鬆垂,再放鬆腰腹及兩手掌指,最後放鬆下元(前後陰一帶)及至股腿。重覆一至兩遍,直至全身放鬆。

靜定障礙

  其實空下一切,靜心無為,至簡至易。惟人受後天事物所習染、俗務所纏繞、六識常執於向外之習慣,慣性運心,分秒不停,損耗清靈陽氣,結聚陰濁識情,拖累靈魂,步向陰途。

  靜定之障礙主要是不懂得處理思想心念:精神常受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是為七情)所擾動而不能自主,受六慾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為六塵,六塵能生六慾)所困而不能擺脫,受貪慾、嗔怒、癡愚(三毒)所纏繞而不能靜定。若能放下世慮,知足守己,遣慾澄心,則七情不擾,六慾不侵,三毒消滅,瞬息之間,便能靜定

靜功目標

  靜定是靈性的修持,須要達到身心清靜,五官九竅處處皆靜的目標。功夫到時:焚香而不能嗅,鳴鐘而不能聞,諸色而不能視,諸念而不能起,諸法而不能動,後天六識 (身命之功能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為六識) 伏藏,先天六真 (性為先天,身心為後天,伏藏後天身心之六識,顯出先天性體之六真) 顯現。譬如在喧鬧的場所看書,環境雖是嘈雜,精神集中之時,完全不察覺四周所發生的事情;靜定也是一樣,當六識伏藏以後,覺照本能完全在於靈性上,對於身外所發生的事物,與及體內之感受(視聽、心跳、呼吸、意念),也不能察覺。

靜無止境

  靜的境界可以是高而無上的,微妙境界之上有還有更高更深奧的靜境,可謂靜無止境…在道家修真來說,靜定是修心的結果,修心是靜定的下手功夫:後天精氣歸元入下丹田,妙於靜中自然而然;霹靂煉陽神於中黃,不靜無以行持;至於以先天之炁煉神於上田,使神復元神、性返自性,又豈離真靜定?甚至三花聚頂、五氣朝元、溫養金丹、調神出竅,無不以至靜煉之…是故靜定是修道的必須條件。

靜與修心

修心
心無其心,形無其形,物無其物
(清靜經)
無六識,無六塵,及無一切色相
(心經)
針對妄心、慾念針對動心所引起之識、塵、相等
修心結果靜的下手功夫
只滅慾念及妄心,不滅覺照,六慾不生所謂真空妙有、(存)無守有(舍利子)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火增不減

,五行屬火,思想之運行,速度最快。

  • 凡魂有所執而動之者,心也。
  • 意居於身體之中心,支配四肢及身軀所有行為,稱為心意,又叫意念,亦心也。
  • 身體所需,動念而要之者,心也。
  • 無中生有,虛幻妄想者,心也。
  • 受七情六慾所牽之者,心也。
  • 貪嗔癡之所由生者,心也。
  • 計生死,慮得失,辨是非,分人我者,心也。
  • 人云亦云,習俗世之非以為是者,心也。
  • 昔遊再到,記憶宛然,心之識也。
  • 自我反省,仁慈普施者,心也。
  • 立志不渝,捨死忘生者,心也。
  • 策劃、謀略、學習、思維,心也。
  • 風雨雷電,皆緣氣而生,可生氣者,心也。
  • 所謂法門、心地,皆心也。

  • 何謂心?
  • 減心念法
  • 觀察智
    以觀者身份內觀
  • 靜與定之分別
    以流動之濁水作比喻
  • 沉澱法
    觀想己身為靜止之水
    混濁正在沉澱中
  • 陰符經之修真三要:
    停機以定心,明心而見性,空性以合天
  • 魂魄相合
    魂畫寓目,魄夜舍肝,寓目能見,舍肝能夢,魂魄相合。

【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