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廿四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四

(第二十三章)

希言自然。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;

  道德經第十四章有:『聽之不聞名曰希』。希言指漸漸歇止說話,乃至聽不到說話;這在修真的時候是符合自然的。言語是人與人溝通的方法,但說話之前的剎那間,心必先有是事,然後宣之於言。表達愈多,心念愈轉,引申在修真的時候,以動心念而為的神火炤注、意守、觀想、唸咒等,雖有短暫的效果,但卻不能自然長久。且看暴風驟雨吧,驟雨不可終日不斷;暴風也不會終朝連續的。

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

  何者造出飄風驟雨呢?那是天地造出來的。天地所造的飄風驟雨尚且不能自然長久,而何況在修真時,於人身中以動心念所作的改變呢?道,法乎自然。真靈真性,若不順乎自然、無言無為地修返精自化炁、炁自化神、神自合真,卻以有言有為的心法,始終是失於自然,難以維持長久的。但對鬧市的初修者而言,有為心法卻較易理解、入手及掌握。折衷之法,可以有為心法做引子,或以有為無為相間,終而入於虛無、希言、自然的真境界。

故從事於道者:道者同於道,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。

  是故從事於修道的人,修心若虛微靜細,默訥希言,隨順於自然之道,當刻身中卻產生微妙的變化:元靈源自無極大道,再也不受機巧的心思拖累,開始與道契合,返本歸中;人身演道所得謂之德 —— 後天精氣化成真一之精、真元一炁,一炁周流、關闕開通…;慣常用於感覺身外的六識,在這個時候,好像完全失去了,感到彷彷彿彿,一切浮游妄想也一併沒有了。

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

  靈性及身體雖有上述的變化,但心始終是隨順自然的:心與靈俱,榮辱與共,元靈歸真、返本還元,心亦樂於同得之;心能運使精氣,心與身不可分割,精氣演道有德而昇華,心亦樂於同得之;心能運使身中六根作言行視聽感觸,但因六識於先天伏藏,失去作用,就好像失去身軀的感覺,心亦樂於得到這樣的狀態。
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大道至簡不繁,這樣簡單自然的修真法,很多俗世修道者卻領悟不到其要妙,因為太慣於用心之故,要不是欲心動盪難攝,便是強制心神、禁止念想,違反自然,又或是孽力纏繞,干擾心性等等…;如此種種,過猶不及易,恰到好處難。久而久之,屢試不驗,信心不足;更有自是的修者,認為有為的小法有徵驗,不相信希言自然的玄妙。

總結:這章的中心在於開示希言自然之理:有為的修真法,如飄風驟雨,效用難於久遠,不能達致亙古長存的真。只有合於大道,隨順自然:道者、德者、失者一概隨同,亦樂於與道者、德者、失者一同得失,全無私執及自我之心,才能修成靈性與道合真。這樣簡單自然的方法,反而有人信心不足,也有人不相信。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三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三

(第二十二章)
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;

  此章首為修真的法門,其要在於貫通,使魂魄抱一:精氣神要完全集中,就只能在小於指頭般大小的部位。譬如集中觀看左眼前的指頭,就不能再兼集中在右眼前的指頭。若非直接專注於一竅(即曲也),而要兼全兩竅,只能以橐籥、較寬廣的神覺與及精炁的聯通。修真時兩竅的交匯,以至多竅,及至一身的聯通(即全也),亦復如是。

  神炁下炤,及至下丹田、陰蹺、湧泉等,唯由陰蹺屈折(即枉也)往陽蹺,炁足則陽炁從後直透,一射三關(即直也),回歸乾宮。 欲得陽炁盈滿,必先孕育及烹煉精炁煉精化炁於下元(低窪)水府之竅,待其絪縕蓬勃,自然上溢(盈也)。欲得靈覺清新,必先開解及消除後天雜念、思慮及精結(敝也),直到窈窈杳杳、忘人忘我……久久忽然有覺,則炁象一矣。古云:心死則神活也。

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

  丹法簡單自然則易有得,法序繁多則自困惑,令身心靈難以靜玄。 李道明師尊形容:『身是天地一斷篷,半間南北半西東。』指人身上下相隔,前後不通。是以聖人修持,是為了魂魄抱一,性命真一,精氣神合一。一者無陰陽動變之患,處於先天平衡和諧的境界。 北斗星君有云:『道法本無多,貫通南北和,東西原一炁,七星可除魔…註:修真道法本不繁雜,主旨就是貫通人身上下南北,使水火相交;前後西東相連,使一炁周流,循環無端;進而四象和合,五行攢簇。

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

  此四句以反面而言,其意亦同:修真時若有意識地去察看內丹,那麼丹光就不能明亮;修真時有意識地認為這樣才是真道法,那麼道就不能彰顯;對人誇耀自己修真的成就,就會折減自己的道功,宣揚自己的外修的功德,有了用意宣揚的作用或有其他的用意,亦會扣減真心誠意做功德的部份。自負修真能力高強,那麼自己的修真的能力就難以堅持及長進。

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  就是因為抱一無言,處中以制外,使天下共式,沒有爭氣奪名,一切唯道是從,也沒有爭奪爭精奪氣之心,故一身上下,三魂七魄,五臟六腑,四肢百骸,誠歸於中,莫能與之爭奪。

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?誠全而歸之。

  古時所謂之「曲則全者曲隱而求完全」,怎會是虛言呢?這樣的修真方法,反令一身精氣神誠全而歸之。 太上道祖降壇有云:『不爭奪的爭奪』是也。

總結:此章中心在於開示曲則全的妙理,及以此章首四句為貫通人身上下、前後的法門;並賜示修真法簡而不繁,道法自然,其目的不過使後天返先天,魂魄抱一,性命歸一。由於聖人不自見、自是、自伐及自矜,又令身心靈歸中,使無爭奪之心,亦使一身上下無所爭奪,達到精氣神與及先天一炁誠全而歸於心性。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