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四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四

(第三十三章)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

  此章言內外之別。心外運則從於事,若知交往者的心思性格、行為取向,料事而應,是謂之。智有先天智,也有從後天經驗、推斷能力,累積而得。心從內則可為道: 云:『心中有吾便是道』。自知只有我 向內而不知有外事物,可以外閉事緣;自知己之精氣神,可以神合精氣於竅穴,煅煉精氣而成「真一之炁」,後天返先天;自知己之魂魄,可以陽魄 陽精陽氣結聚陽魂,日月合而生光華 月借日生光;自知己之性命,可以性命相交,五行 精神魂魄意 攢簇 音全促 於中。

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

  世人好智,喜勝於人,蓋勝人者必有力強於人-智才氣財權等力。勝人者雖強,但自己能勝過自己的人,才是真正強者。人人都有病,輕重各不同,能勝過自己身體,克服病困嗎?七情六欲、三毒五濁1,損人心性,身處五濁惡世,能不被污染嗎?年華漸去,身體衰老,能抗止衰敗嗎?於修真而言,能否澄心遣欲,心靜返神,凝神見性?能否內觀竅穴 下丹及陰蹺,煉精化氣?又能否以精氣之能量,而轉化成元神的能量 煉氣化神?能否凝神定聚將神?凝成金津玉液 煉神還虛?能否丹落黃庭,性命合一,歸復於中、虛寂內持 煉虛合道?步步法程,若非能克服身體之阻礙、解除心扉及靈性的障滯,焉能達至如斯境界?所以說成功修真的人,便是勝於他自己的人。 師尊云:『自古真仙卓超群』。

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;

  知足的人,不論是財富、事業或感情方面,沒有追求的意欲,也沒有感到欠缺,達到這樣的心境的人,內心已算是富足了;知足是對沒有止境的欲望,有智慧的節制。內修卻不同了,蓋人在循迴輪轉的漩渦,難於自拔,金丹之道,千載難逢;有幸得到仙真佛聖的啟蒙救渡,修煉性命,內修外煉,積功累德。面對種種魔難考驗,若非勇猛果敢、超凡之志、堅貞篤道、立願持行、勤修不輟、永不退轉,不能成就。 師尊云:『生命結束歸何處,直上三清謁聖顏』。
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

  「所」者乃本命之處所、需要。例如魚類,它們的處所就在水中,魚離水躍岸即亡;譬如猛虎,虎的處所就在山林,虎離山入市將斃。人的根就是“天地君親師”,人的本根源於“一炁” 一炁周流天地,一炁惟道是從,所以人最根本之「所」就是“道”。所以說:不失其本命之所者,乃能長久。若然背離道德,悖逆本根,所作所處,乃至其命,將亦不得長久矣 因果,報應。修真者若能深徹此理,參悟性命之真諦,內修性命,外修功德,且得 師慈之庇祐,功圓果滿,三元合一,金丹成就。人生壽數既盡,肉身雖歿,真身能依一炁 一炁亙古長存,無窮無盡 而存,能歸復無極 超出物質及時空之拘束,可以出無入有 穿梭無極太極,與道合真,逍遙自在,故云死而不亡,乃真正的長壽者也。

1五濁:一﹑命濁,眾生多作惡業,致壽命極短;二﹑煩惱濁,眾生充滿貪﹑瞋﹑痴的煩惱;三﹑劫濁,世代危厄,飢餓﹑疾病﹑戰爭不止。四﹑眾生濁,眾生缺乏善根,不信因果﹑不持戒;五﹑見濁,邪說橫行。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齒列雁行兄弟情

修身講義——齒列雁行兄弟情

齒列雁行

  龔中成壇主曰:「君子修道,慕齒列雁行,共襄善業,結義同心,兄弟姐妹,和衷共濟,和氣致祥。齒列,齊齒並列的意思,多用於對人形容,如文曰「同縣某君,聲價喧踴,老舊莫敢齒列。」又解作依年齡大小排的位次,後引申變化為雁齒,比喻排列整齊之物。

原來牙齒排列整齊,不僅關乎臉部的外觀,還關乎人的健康。近代醫學發現,因牙齒不整齊的不良咬合,既影響上下顎骨的成長,嚴重者還危及口腔衛生,甚至可引發癌症如舌癌,所以齒列整齊有重要的意義。

雁行,指飛雁的行列,引申為有次序的排列,古人多借指兄弟。雁是人們熟知的群鳥之一,每年要飛行好幾萬里,光是一天就可以飛越好幾百公里的距離,在遷徙時總是幾十隻、數百隻,甚至上千隻彙集在一起,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,古人稱之為「雁行」或「雁陣」。雁的叫聲不但熱情十足,而且足以給人精神鼓舞,牠們就靠這種隨時不斷的互相鼓舞,來共同到達目的地,真是世間的一大奇觀。

  「雁陣」由有經驗的「頭雁」帶領,加速飛行時,隊伍排成「人」字形,一旦減速,隊伍又由「人」字形換成「一」字長蛇形,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措施。當飛在前面的「頭雁」的翅膀在空中劃過時,翅尖上就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,排在它後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,立刻跟進,增加百分之七十的飛行距離,讓整個鳥群抬升,從而節省了同伴的體力。此外,當一隻雁脫離隊伍,馬上會感受到一股動力幫助牠,藉著前一隻夥伴的「支撐力」,牠很快便能回到隊伍。

雁雖是飛禽,卻會互相扶持,當有雁隻生病或受傷不能前進,旁邊其他兩隻會由隊中飛下協助及保護牠,一直到牠康復或死亡為止,然後重組隊伍飛行,追趕原來的雁群,或者加入路過的其他雁群,繼續行程。雁鳥是一夫一妻,感情專一,終生相伴,父母共同哺育後代,可說是最具「貞義禮和」精神的禽鳥。

湖南省南部的衡陽,氣候溫和,風景秀麗,地處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、五嶽獨秀的衡山之南,相傳北方大雁避寒,成群結隊遷徙,飛越千山萬水,多到此停歇棲息,故有「北雁南飛,至此歇翅停回」,故衡陽又雅稱「雁城」。據說大雁常聚集在此處回雁峰下的湘江灘岸,於是有所謂「平沙落雁」,屬瀟湘八景之一。

  當地石刻記載,某年冬天有群雁棲息於衡陽某山(後稱雁峰),獵人打獵射死一隻雄雁,雌雁跟著自殺撞死山頭,於是成群大雁整日在衡陽上空哀鳴,發出很淒切悲涼的聲音,人們不知怎麼回事。雁群過冬後仍不肯飛走,驅趕亦沒用,縣令很奇怪,就貼出一張懸賞榜。其時回雁峰有長者聽大雁的哀鳴聲很悲傷,就到大雁經常棲息的地方走訪,終於知道有獵人射死大雁的事。他揭了榜,縣令於是懲罰了那個獵人,並頒佈法令:不准射殺大雁,又在山上雕築大雁像、立碑挽詩及在雁峰寺焚香三日超渡,群雁才飛走。此後每年大雁南飛,在雁峰山都仿佛能聽到那雙死去的大雁哀鳴招喚,雁群便都不再南飛,棲息在雁峰上過冬。後世對雁群的精神很敬佩,常有人題寫不少挽雁詩詞,如范仲淹詞云:「衡陽雁去無留意」。至今衡陽民間仍有不准射殺大雁的習俗。

故事:兄肥弟瘦

西漢末年,天下大亂,民不聊生,到處鬧饑荒,餓得不時發生人吃人的慘事。當時有兩兄弟,哥哥叫趙孝,弟弟叫趙禮,雖飽讀詩書,可沒有用武之地,因為在那亂世,不能為國所用,亦沒有工作,為了養活老母親,只好經常上山挖野菜充飢。

這天,兄弟倆分工,哥哥趙孝打柴,弟弟趙禮挖野菜,老母親留在家裡。

趙禮發現一塊小山坡,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。正挖得起勁,來了幾個面黃肌瘦的賊人,將他強行押解到賊巢見他們的強盜頭子馬武馬大爺,趙禮一看到馬武眼泛綠光,心裡便知不好:山賊餓瘋了,要吃人了!

馬武果真道:「嘍囉們快去磨刀,把水燒開,大爺我今日要親自剖他的腹、剜他的心,做個爆炒人心吃!」然而看這趙禮的反應,奇怪得很,這傢伙竟是面不改色。

馬武說:「我這虎頭寨上,但凡拿住的人,見了俺喪膽亡魂。今朝拿住這廝,面不改色。兀那廝!你有甚麼話說?」據說這就是成語「面不改色」的出處,後來人們常用這條成語形容人遇到危難時從容鎮靜。

死到臨頭,趙禮居然提出一個這樣的要求:「你要吃我,可以,但是俺要跟老母親說一聲,她還在家裡等我的野菜下鍋呢!」殺人不眨眼的馬武也居然同意了:「你要講信用,早去早回!」

嘍囉們面面相覷,望著趙禮的背影從山寨中走出去,大概都在想,一隻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走了。但讓嘍囉們大感意外的是,幾個時辰之後,趙禮居然回來了!

誠信啊!

趙禮回來時還帶來了一個人,那就是他的哥哥趙孝。

趙孝聽說馬武要吃自己的弟弟,說什麼也要一起來,還縛住自己,擋在趙禮前面,對馬武說:「您要吃人肉,就吃我的吧,我弟長時間捱餓,身體羸瘦,瞧我這身肉,比我弟弟肥多了!」弟弟趙禮亦趕忙擋在哥哥的前面,說:「你別聽我哥胡說,我雖然體重比我哥輕,但我的肉結實,吃我吧!」趙孝又擋在弟弟前面:「馬爺,別聽他的,還是吃我吧…… 」話未說完,趙禮又搶上前來了,像演雙簧似的,兄弟倆一口一個「馬大爺,求你吃我吧!」

兄弟互愛的情義,令馬武大駭,他心中感動,歎了口氣:「你們都回去吧,帶點米糧,算我的一點心意!」便把兄弟二人放了。於是,兄弟倆背著強盜賞給的白米白麵,高高興興地回家了。

天下無不是之父母,世間最難得者兄弟。亂世之中、危難之時,很多人將五倫八德拋諸腦後,父母恩情、老師教誨、兄弟情誼,忘得一乾二淨,因此趙孝、趙禮兄弟倆的孝義兄弟情,更為難得,受到世人景仰,後來趙孝官拜諫議大夫,趙禮為御史中丞。盜賊馬武亦受到感動,把自己的隊伍也解散了。

  趙孝的事記載於《後漢書‧趙孝傳》,《幼學瓊林》則有「遇賊爭死,趙孝以身代弟」一句,並留下了一個成語「兄肥弟瘦」,後來到元朝又有「趙禮讓肥」,留下了兄弟情深義厚、互相友愛的故事。

 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【主網頁】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