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九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九

(第三十八章)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;下德為之而有以為;

  上章言『執大象,天下往』,即陰符經謂『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盡矣』。天行之謂,人行之謂,德者乃人“體道而行”之所得也。但德有上德下德之分,上德乃人天合一之結果。天地之德:天覆地載、日月運行、四時有序、長養萬物;人身為小天地,與天地合德,外則修身行道,內修時則在身中長養及轉化精氣,使一炁周流,與日月合明,與四時合序,純乎自然,不追求、不著相、不講究,就是因為這樣,德自然而就,是以有“真德”。下德就不同了,知道了道德的重要、不能失之,執德之知識,轍隨聖人之行為,究乎先聖之事跡、所行應對,這樣當然也是德,但只是處事的模式而已,卻不是出乎本性、發乎自然、人天相應、天人合一之德,是以無真德。以修真而論之,上德心意沒有執著定見,清靜無為,天人相應,而精氣神自然轉化–精自化炁、炁自化神、神自還虛、虛自合道,後天返先天,太極歸復無極,所以無為而無不為。《周易參同契》有云:『上德無為,不以察求;下德為之,其用不休』。下德就不同了,有了丹法知識,依有為之法,察求境界、狀態,以有為之,心法的活動未能休息,所以不能進入先天真境。

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,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仍之。

  凡塵濁世乃屬後天,仁義禮智信乃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德,五行分屬木金火水土,也有上下之分。仁屬木,上仁 最慈悲的人 與天地為一,覺人溺己溺、人饑己饑;在修真的時候,忘人忘我,無三心四相,所以能無以為。 義屬金,義為宜也理也,好比地球環繞著太陽運轉,有一定的軌跡 包括距離,過近則萬物焚燬,稍遠則萬物冰封,是以維持適度的軌跡,使萬物得其生是為義。所以上義 最有義之人 行事要剖析邪正,才能維護綱紀,所以上義做事是有以為的。再差的情況,就是當施行上禮的時候,而得不到對方應有的回禮,則欲揚臂向著對方,指其無禮。

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也。

  以層次而論之,失去了道才失去德,失去了德才失去仁,失去了仁才失去義,失去了義才失去禮。禮是忠信最浮薄的地方,也是災亂的始首矣!

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
  失去上德的原因,是因為受濁世之感染,失去了人天相應、天人合一的能力,而去學習道德之智識,得到前識 對道德的認知及智識。而道德的認知及智識 前識之謂 雖是道德學問之精華,在修真時欲使用之,卻是愚蠢的開始。是以大丈夫應選擇處於深厚,而不居於浮薄;處於實在而不居於華美。故修者應捨棄只重外表華美而浮薄之方法,而採用深厚實在的法門。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八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十八

(第三十六章) (續)

柔勝剛,弱勝強,魚不可脫於淵。

  天之道:以柔勝剛、以弱勝強。就以前文所舉出的例子,夏至的時候,一陰始生。陰氣的增長是柔和的,緩慢的,幾乎察覺不到,逐日逐少的累積。以卦言之,午月之半一陰生,在卦為“姤”,其後陰氣漸積,以至酉月之半,四陰二陽,陰勝於陽,在卦為“觀”,歷時三月。這就是自然之道,好比魚類都在低淵,靠積水之處才能生活,而不可脫離。修真之道亦是一樣,不以剛猛的意念,來催運精氣,卻以清靜無為,讓精氣自然地轉化。

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

  自然之道也是一個國家能禦敵之利器,不可以輕示於人,否則剛強者有防範的之時,則未必能達到以柔制剛、以弱禦強的效果。是故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。「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」就是呼應此章之起始。


第三十七章

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,萬物將自化。

  道無為而自然,但萬物自然化育而有千萬般的作為;統治者若能守道,則萬民一心歸向,則能無為而治。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,身體有五臟六腑、血脈經絡,無時無刻都在運作,若然沒有七情六欲的干擾、飲食的錯亂 病從口入、妄作的勞損,身體性命系統自然運作正常。靜修就是以無為之靜來讓身心靈自然平衡,陰平陽秘,修復性命;就好像身體受了小傷後,若不干擾患處,身體自然有修復傷患的能力。修真修煉性命,後天返先天,亦以無為;身心無為,後天精氣轉化成先天之精氣,自然有所作為;心性無為,靈性返本還元,而自然有所變化 而無不為

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

  修真時,在性命轉化的過程中,身心從靜而欲有所動作,我將以先天無名之太樸來鎮攝心性之萌動。甚麼是先天無名之太樸 無名之樸?名者,先有覺知,後生分別識,始制有名;太樸者,太初純樸之炁;無名之樸即先天未生名識時、太初純樸之炁。心性無影無形,難以知其狀態,卻可以從內景 眼前之光胞,以精氣神之變化,來反映心性之狀態。後天精氣神之內景黯然、變動不停;先天精氣神之內景靈明、祥和穩定。 呂純陽師尊有詩云:『仙凡丹訣問黃庭,雲霞掩映路分明,白石成金生玉盾,青泉烈火共烹成…』。黃庭指性命之中心;雲霞掩映乃下手時之內景,其路向亦清楚分明也;白石成金形容先天精氣神的凝結,如白石般不壞之金質,生玉盾意謂鍛煉而成如白玉之盾,即先天無名之樸的內景也,乃由真一之水及元神之火共烹而煉成。

無名之樸,亦將不欲,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正。

  當修真達到了鎮著無名之樸的境界,先天精氣神便凝聚在黃庭 性命的中心,形成了像白玉盾一樣的內景,到了這個時候,元神已經回復到先天,識神已受抑制,凡思妄想不能起動,六欲七情也萌生不了,故云亦將不欲。這樣不欲的境界,是以清靜無為而成就的,亦可以說是以靜來維持的,達到了這般的靜,先天一炁 周流,循還不息,一身上下的精氣亦將受導引,歸復其先天之本元、原始中正的狀態;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也因此而得到修養,抗止衰敗,恢復機能,保持健康。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