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四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四

(第四十三章)

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;

馳騁有奔馳、穿透、涉獵及游走的意思。天下間最柔弱的東西,能馳騁天下間最堅剛的物質:能量本身是無形、柔湲而沒有刺破力的,而金屬是堅剛的,可以開山劈石,但是電力、熱力卻可以輕易流通金屬;鑽石是天下間最堅硬的物質,但是電磁波(例如燈光)可以穿透鑽石;龐大的星體,其運行軌跡卻受無形的萬有引力所支配;人的身體有形有質,但人身的行動卻受無形的意念所指揮。道隱無形,道含先天一炁,先天地而生,一炁無形無色、無味無聲,周流天地,運轉不息,生育萬物,主宰萬化,萬物得炁以生,失炁而歿。修真由下丹田煉出真一之炁內行,河車搬運,逆上三關,穿越尾閭脊髓,上抵靈台,其間招攝先天一炁,煉炁化神,再凝為天一之水,通鵲橋,下重樓,到絳宮,轉至中黃蓄養。真一之炁、天一之水乃之至柔無形的之氣液,卻可馳騁於人身最堅硬之骨柱脊椎。

無有入於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;

  道無形無影,似無實有,無所不包,大至宇宙,小至纖塵,三界十方,無處不達,以一炁撐持天下之萬有,周流無礙,彌綸六合,何有間礙?一炁唯道是從,逆修返還之法是在身命的中心下丹田,將精氣神聚合成真一之炁,將真一之炁循下煉精化炁從後而上,轉到魂神的中心煉炁化神,凝神聚炁以生天一之水煉神還虛,再轉到性命的中心天地之中中黃宮煉虛合道溫養。三田往返,三轉烹就萬年藥,四煉修成億壽丹。三轉四煉本來就是後天返先天自然之道,因不斷的靜定,由後天身體機能性的覺知淺層,自然進入深層靈性的覺知。初修者因塵世雜染靈性已久,未能以自然之道返本還原,需要以有為之法來輔助,譬如用守竅、炤照、運意、橐籥等法,但隨之又出現許多問題,譬如萌動意念,會產生神識運轉,未能定靜;又或用意不當,過猶不及,真性難返;只顧一味無為,又精神昏寂、不知方向,不能歸復自然之道。是故 太上道祖昭示無為之益,人身乃小天地,以天人合一,天人相應、道法自然為宗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不須用意,自合天地之德;不須作念,自合四時之序;不須施法,自合日月之明。無為自然,無人無我,道自來歸之,一炁亦自來歸之,乃殊勝妥善、恆久不易之道法。

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況且這無為之道法,是不須言傳的教導,亦無須以學習的形式來得到,因為這法門是完全沒有一點主動的作為。

可是以無為而自能得到益處,天下卻很少人能達到這境界,蓋現今道德澆漓、人心不古的時代,七情六慾、執著迷茫,人人皆有;加上各人累世的因果業力、惡孽、貪嗔癡毒,也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修真者,令他們背離「無為之益」這境界。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三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四十三

(第四十二章)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;

無極生太極,即道生一;太極生陰陽,即一生二;陰陽兩極對峙而生“中”,即二生三。於人而言之,父精母卵結合,而元神(靈魂)得以入胎,元神虛靈居中,主宰身中陰陽之運化與平衡;元神虛無自然、靈明不昧、居中而不失於中,無執迷之走偏,則身中之陰陽、五行運行、生尅變化自然順暢,讓身體成長及生育。一切飛潛動植的生物無不如是,都是這樣繁衍,這就是三生萬物的意思。修真亦然,真修之士在身內烹煉出真陰、真陽,以真陰真陽結聚而成真元,而元神虛無自然而合於中,則丹生焉,彌歷十月,則仙胎成焉。 云:『順為凡,逆為仙,只在其間顛倒顛』,是其意也。

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
  而所有生命體,皆以“陰”與“陽”互相負抱而構成身體,卻以氣(經脈能量)沖和 周流、充斥、融和於陰陽之內,以維持思想靈性、內部臟腑、外部軀幹的一切活動。以人身而論之,人身有形之質,相對是為陰 (魄金、精水共為命),無形之靈,相對是為陽 (魂木、神火合歸性),以靈性之潛意 己土,及心之明意 戊土 居中,羅絡四方,調控精氣。精氣沖和一身,無論身、心、靈三者也耗用精氣,三者耗用精氣得宜,則一身可平衡和諧,諸災不作。陰符經云:『三盜既宜,三才既安。

人之所惡,惟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,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

  是故“心 指思想意念心智”是人身的主使,操控行為,創造命運,可調度精氣神作行為之用,並可策劃及管理一身的需要,是一身之中心,在人身至為重要,有如一國之君,治理國家。古時之君王卻以孤家寡人不穀來自稱,但這些稱呼是常人所憎惡、認為是悲慘與不幸的,君王為甚麼以這些受人嫌惡之詞來自稱呢?乃是以“謙下自損”來安撫臣民,得臣民之歸順,就好像大海一樣的謙下,能容納天下溪川江河之流水,近乎道。修心也是一樣的道理,以海納百川的心境,謙下虛己,在修真時有非常良好的作用,可以令心意沉定,精氣歸順、易於轉化 後天轉化先天,木 性沉 光華 浮現,我沉則他浮。事物的演化,或因先有自損而後得益 謙下而受益,或因先有得益而後招損 得益後便自滿而遭受挫損,兩者相比,孰優孰劣?
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;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
古語有云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這是古代聖賢的智慧遺訓, 道祖亦以此哲理教人,並可應用於修真之上。驕傲自滿、自以為是、用稱強霸道的手段來處理人事,是不會得到好下場的,若是這樣內修,也驗證不到良好的效果。所以 道祖將此巧妙的道理,作為祂父親的教導一樣。

 

 

 

 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