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午年 修身課程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

修身講義 ——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

立志:成仙成佛 希聖希賢

  「成仙成佛」,是我們道門佛門中人的努力方向,就是如何學習成仙成佛;而歷朝歷代的讀書人立志,則是稱「希聖希賢」(欽賢慕聖),是要學習如何當一個聖賢,這

希聖希賢,是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提出的,說的是要效法聖人;仰慕聖人。
原文:濂溪先生
(周 敦頤)曰:聖希天(聖人 嚮往天道。希望學習真正的天道),賢希聖(賢人 嚮往聖人。希望學習聖人的德行),士希賢(士人 嚮往賢人。士人希望學習賢人才德過人的品格)。後稱此為「三希」。

個路要怎麼走?不要小看我們是一個凡人,怎能成仙成佛,怎能成為聖賢?要知道,神仙也是凡人做,我們所崇拜的聖賢,以前都是凡人。正如祖師訓示,「仙佛都是凡人做,只是凡人志不堅」,所謂「天道酬勤,勤修苦煉,苦盡甘來,因果會隨時空而轉變,福報自然會到來(龔壇主2013年4月28日乩文),只要立志堅定,踏著仙佛聖賢的腳步,向著目標,我們定有成功的時候。

  仙佛的腳步,聖賢的效法,究竟從何處起步?乃是在內心,生起菩提心,亦即慈悲心、惻隱心、同情心,悲憫人間的疾苦,設身處地,感同身受,而步入修行之路。記得在我們氣功初班曾經談及一個叫「肝腸寸斷」的故事,講晉朝許旌陽真君在入道之前,專好射獵,一次打獵射到小鹿,而沒有中箭的母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後來致死,結果亦傷心而死,其後發現母鹿原來死於肝腸寸斷,許真君心中惻然,於是折斷弓箭,永不打獵,之後入道修行。從中可以給我們啟示,仙佛之路在哪裡開始呢?我們再看看另一個故事。

故事: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

  以前有一位專門宰羊賣肉的屠夫,一天清晨,他依慣例來到羊圈抓出一大一小兩隻羊,綁在院子中宰羊的臺子邊。這兩隻羊是一對母子,小羊仿佛感到了厄運的來臨,所以它緊緊依靠在母親的身邊,不停地打著抖,羊媽媽無力而淒涼地坐在地上。因為它一次次見過被這個屠夫拉走的同伴再沒有回來,一次次聞到可怕的血腥味,羊媽媽深知等待自已和孩子的將是什麼,可它無能為力,只能讓孩子緊緊靠著自己,給孩子最後的一點支撐和母愛。

  屠夫拿著磨好的刀來到母羊身邊,小羊在旁邊「咩咩」地淒慘地叫了兩聲,但早已麻木不仁的屠夫,根本不為所動,一手抓住母羊,一手正準備下刀時,一個鄰居正巧在院外叫他,屠夫於是放下刀走到院外與鄰居說了幾句,然後轉身回來準備繼續手上宰羊的活兒。可是意外出現了,屠夫的刀怎麼也找不見了。屠夫在院子裏、臺子邊轉著圈找了幾遍,就是找不見。無奈之下,屠夫只好停下當天宰羊的活計,想把兩隻羊牽回圈裏。就在他拉小羊時,小羊賴在地上不肯動,屠夫一使勁把小羊拉得身子離了地。這時,就聽「噹啷」一聲,刀從小羊的前腿下滑落到地上。小羊不停「咩咩」地叫著,跑到母羊的身邊,張惶無比,而屠夫完全被震驚了。他萬萬沒想到,是可憐的小羊把他的刀藏了起來,只是為了能讓他不殺自己的媽媽。看著依做一團,不停發抖的母羊和小羊,看著它們和人一樣哀哀望著自已的眼睛,屠夫一瞬間想到了自已的孩子,覺得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正縮在那裏看著自己,而下一秒,他就要殺了自已的孩子了。

  屠夫的心一瞬間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緊緊攥(音賺,握住)住,讓他完全透不過氣來。屠夫大口大口地喘著氣,張惶失措,踉踉蹌蹌地跑出院子,跑在大街上,一邊跑一邊拼命地捶打自己的胸口,巨大的悔意和內疚佔滿了他的心頭,他邊跑邊喊:「我不是人!我連一個畜生都不如,我為了自己吃飽喝足,殺別人的孩子,殺別人的媽媽。」他對鄰居們反復講著小羊如何藏刀及他如何後悔的事情。「我該下地獄,我沒有臉再活下去,我殺了那麼多羊,他們多麼無辜,我沒有臉再活下去了。」

  終於,他一邊呼喊著,一邊爬到身邊一座高山的懸崖邊。屠夫衝著天空大喊道:「我太殘忍無恥了!我真該下地獄,我實在沒有臉活下去了!」說完屠夫一下子就從懸崖上跳了下去,山下圍觀的村民們都嚇壞了,以為這下屠夫肯定要粉身碎骨了,可是神奇無比的事情出現了,原來向下墜落的屠夫,仿佛被一片雲團托起,不再向下墜落,還被雲彩托著緩缓上升,不停地上升,直至融入天空的萬道彩霞之中,再也看不到影子。圍觀的村民一直仰望著天空,緊緊注視著這奇跡發生的全過程,直至屠夫的身影變成一個小小的黑點。直到那個小小的黑點也消失不見了。很久之後,人們還是癡癡地仰望著天空,不捨得離去。淳樸信佛的村民們相信屠夫一定是升往天國,即身成佛了。

  事後人們久久談論著這個故事,感慨於屠夫最強烈的懺悔所激起的最偉大的慈悲,從而消掉了他的一切罪業,使他身心淨化,恍如水晶般澄澈透明,得以即身成佛,在他用放棄生命的方式來懲罰自已來悔罪的一瞬間,得以往升天國。

  這個故事逐漸傳揚開來,被附近的一個寺廟中修行了很久的一個和尚聽到了。這個和尚可以說是經綸滿腹,佛學淵博。他平時對別人講起佛法來總是頭頭是道、滔滔不絕。他聽到屠夫悔過跳崖卻升往天國的事情後,不由地想,他是一個殺生無數的屠夫都能往生天國,我是一個修行了這麼久,念了這麼多經的出家人,肯定更能往生天國!於是他整理好自已,來到了屠夫跳崖的那個懸崖上。這時,聞訊趕來的周圍村民和寺廟中的和尚,都站在崖下看著,不時有人勸他別這樣做,喊著:「成佛不是這樣做的!」可和尚什麼也聽不進去,他自信滿滿地對擔心的人們說:「一個屠夫都能在跳崖時升上天國、那我是一個念經修行這麼久的和尚,更沒問題了!」說完,他就縱身從懸崖上跳了下去。

  這回奇跡沒有出現,大家眼睜睜地看著他從崖頂直接墜落在地上,伴著一聲慘叫粉身碎骨。人們久久歎息著,既可憐這個和尚又恨他愚昧無明,因為大家都明白,修佛是修心!屠夫雖然殺業重,但他真心悔過,更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來牘罪,寧願下地獄去懲罰自己。這種巨大的悔罪激發出了巨大的慈悲,洗淨了他的所有罪業,使他身心純淨,宛如琉璃,所以他能升往天國。而那和尚顯然帶著高傲,而且不僅沒有理解屠夫跳崖升往天國的佛理内涵和佛法真諦,不僅沒有受到正面教育,反而對屠夫心存蔑視,說明這個和尚的心遠遠沒有修好,他的思想還遠遠沒有修正,那他當時如何能成佛呢?他怎麼可能不粉身碎骨呢?

  修行貴在修心。心靈純淨,滿懷慈悲的一個普通百姓,即使吃肉,即使有做過惡業,但只要真心懺悔,依然是好的修行人,比那些滿腹經綸、道貌岸然,或那些天天拜佛燒香,卻天天勾心鬥角、爾虞我詐,拜佛只為求名得利的修行人要強得多的多。

  龔壇主說,「除罪咎於反改之前,求懺悔於當生之際」,懺悔我們的罪,去除我們的過惡(咎),在我們起心動念的剎那,馬上改正,正是我們成仙成佛、希聖希賢的第一步!

2012年內地亦發生一類似的真實新聞(見圖):
一羊湯館正預備宰殺一大一小兩隻羊,夥記把刀放凳上去拿盆,回來卻找不到刀。此時大羊正流淚舔舐著小羊,小羊趴在地上看著大羊,眼淚打濕了眼睛下的毛。這時候,夥計在小羊趴著的地方發現了那把刀,原來小羊為阻止媽媽被殺將刀藏在身下。幾天後餐館老闆,決定關掉羊湯館。

 

 

 

甲午年 修身課程 克己之受辱不怨

 

修身講義 —— 克己之受辱不怨

克己以忍辱為要

  修鍊要「六度萬行」,上壇 上清道尊乩文亦講了「修行過程:(在)布施、持戒(外)(為)忍辱、精晉、禪定、般若,六度波羅蜜多」。這「六度」中的忍辱與「克己(復禮)」的含義相通,也都是忍。及至道門所提倡的功成身退,戒奢以儉,「善利萬物而不爭」等等也都包含着「忍」的內涵。

  北宋蘇軾描述在一般情況下:「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挺身而鬥。」即一般人在遇到被人誤解或者辱罵的時候,是很難咽下這口氣,必然進行反擊,或者破口大罵,或者暴跳如雷……這是沒有修行人也是這個社會常見的情態。

  但實際上蘇軾所說卻是:「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,必有過人之節。」即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,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,(有)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。那些「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挺身而鬥,此不足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挾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遠也。」(《留侯論》)這是說那種在人之常情下不能忍受,而會進行反撃行為的人,並不足以稱之為勇士。天下真正的大勇,是遇到突發意外時內心毫不驚慌,無緣無故而受人侮辱時也不動怒。這當中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,志向非常高遠的緣故。

故事:受辱不辯(根據清代汪道鼎《坐花志果–果報錄》)

  常州魏廉訪的父親,樂善好施,精通醫術。上門求醫的人,不論貧富,他都盡心治療,不求回謝;對那些十分貧困的病人,反而贈錢送葯;遇到遠鄉來求醫的人,一定先讓喝點粥或吃些餅,吃完,才開始診脈。他說:「這是因為走了遠路,加上飢餓,血脈多有紊亂。我讓他們先吃點東西,稍稍休息一下,脈才能安定下來。我哪裡是想要行善積德,只是要用這種辦法來顯示我醫術的神妙!」他行善所藉口的託辭,大多數如此。

 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請往一病人家中治病。之後病人發現枕頭旁原本有的十兩銀子不見了,他的兒子便懷疑是魏老先生順手牽羊,但又不敢當面問。有人就教他拿一炷香燃着跪在先生門前。先生見了,奇怪地說:「這是為什麼呀?」答說:「有樁疑難事,想問先生。怕老先生見怪,不敢說。」先生說:「你說吧,不責怪你!」病家子才以實相告。先生把他請進密室,說:「確有此事,我是想暫時拿去以應急需,原打算明天複診時如數偷偷還回去。今天既然你問起了,可以馬上拿回去。請你千萬不要向外人說!」之後馬上如數給了他。

  剛才病人兒子來先生門前跪香,看到的人很多,大家都說魏老先生一向高尚,病家子所做是冤枉了先生,不應該誣陷有道德的人,使大家以為他會有這麼骯髒的行為。但等他們見到病人的兒子拿着銀子出來回家去,都又異口同聲感嘆說:「人心之不可知,竟到如此地步!」「真是知人口面不知心啊!」於是七嘴八舌誹謗議論之聲四起。而先生聽到之後,神態自若,毫不在意。

  不久,病人痊癒。清理打掃床帳時,在褥墊下找到了銀子,才大驚而後悔說:「東西並沒有丟失,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長者,這該怎麼辦!應該馬上去先生家,當著眾人面把錢還給他,不能再讓他蒙不白之冤!」

  於是父子倆一道來到先生寓所,仍然手捧燃香跪在門前。先生見了,笑着說:「今天這樣,又是為什麼啊?」父子羞愧地說:「以前丟失的銀子,沒有丟,我們錯怪長者了,真是該死。今天來交還先生所給的銀子。小子無知,任憑先生打罵!」先生笑着把他們扶起來,說:「這有什麼關係?不要放在心上!」

  病人的兒子問先生:「那一天我讒言污罪長者,為什麼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說明,使我今天羞慚無地!今天既蒙先生寬懷,饒恕我們,是否能告訴我們,先生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?」先生笑着說:「你父親與我是鄉親鄰里,我素來知道他勤儉惜財。當時正在病中,聽說丟了十兩銀子,病情一定會加重,甚至會一病不起。因此我寧願受點委屈,背上污名,使你父親知道失物找到了,痛戚之心得以轉喜,病自然會好起來!」

  聽到這裡,父子兩人都雙膝跪地,叩頭不止,說:「感謝先生厚德,不顧自己名聲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。願來世作犬馬以報大恩!」先生把父子二人請進家去,設酒款待,盡歡而散。

  這一天,圍觀的人多得很,簡直人山人海,都議論說長者的行為,完全不是常人會做的,確是眾人所猜測不透。從此魏善人之名聲就傳開了。

  我們看,一個人受到污辱委屈,而能夠不去爭辯,在眾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而不動心,已經是很難得的事了。但魏老先生此時心裡想的,卻是誣衊他的人的病情,不惜自己名聲掃地,背負盜賊的罵名,而希望對方病情緩解。當對方感恩戴德時,自己卻謙遜有加,絲毫沒有趾高氣揚的神態,只是當作做人的本份,理所應當這麼做,這真是不容易的事。

  自古就有「德為福壽之本」、「仁者壽」的說法。行善積德、一心為人的魏老先生福報連連,而且福澤後代,其兒子魏廉訪高中進士後,又做了某省的臬(音捏)台。在老先生八十大壽時,多次受皇上誥封,他的孫子也都顯貴。當時的人都說,上天對善人的施報,的確不假啊!

受辱不怨是修行至寶

  太上道祖在《太上感應篇》的【積善章第四】中,將「受辱不怨」作為積善的一個重要行為,當然這是非常的不容易,但卻是修行中一個最好、最有用的方法。所以我們若能忍辱,則恰如獲至寶了!

  《呂祖全書》亦記載 呂純陽師尊修行過程中,亦受過「忍辱」的考驗,說元旦日有乞丐「倚門求施」,於是
師尊即「給與財物」,但「丐者竟(嫌不足)不斷索取,且加上惡言辱罵」,然而
師尊沒有怨怒,仍再三給與,並行禮拜謝,及後乞丐大笑而去!試想想,如果給錢還要挨罵,一般人早就忍受不了,這種試驗,看你在布施和忍辱方面的修行,的確不易啊!

 

 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