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前言
《陰符經》是金蘭四經之首,勤誠誦讀並依之而修,內可以修心煉性,外可以感化愚迷,超幽拔冥,增加功行。在戊寅年版金蘭特刊登有“陰符經註解”,是四十多年前之乩文,註解詳盡,論說精微,且在每章之後加有心法評論,是金蘭觀之瑰寶。最近,金蘭壇生日多,有同道要求講解陰符經,好讓新壇生可以增益,同修可以溫故。因此,我雖道力不足,仍望能與修者同晉,嘗試與大家一起探討陰符經。
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盡矣。
天之道若何?日月星辰為甚麼可以運行?雲為甚麼可以聚散?風雨雷電為甚麼可以發生?水蒸氣與雲雨為甚麼可以循環?這都是因為天“虛空”的原故。正是因為祂的虛空之道,所以歷劫而不壞,萬古而常存。人能觀研、察悟天之道,又能執這天之道而行之於“性”,則修煉之道盡在其中矣。蓋人身為小天地,“天”在人為“靈性”;天與人性不同之處是:天是亙古而不變的,人性卻歷劫而不息,沉淪於孽海之中,這就是人需要修真的原因,也就是 黃帝作陰符經的目的。
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
五賊者五行也,木火土金水。天本虛空,因有五行,才有:春夏秋冬的推移,東南西北中之差別,川河江海的流湧,飛潛動植的強弱不均,以至人生的順逆旺衰,一切有情無情皆在五行之中運化,受五行所影響而不能逃避;所謂天數亦不離陰陽五行之數也。由於五行是由先天化後天的方向而來即從無極、太極、陰陽到五行,陷人靈性於後天,故為五賊。能見五行於外者,進退合節,取用神化煞,平衡陰陽,趨吉避凶;能見五行於內者亦然,匹配陰陽,聚散水火,取坎填離,後天返先天,故云:『見之者昌』。
五賊在心,施行於天,
人心機巧,思想運轉不休,外則發於眼耳鼻舌意,耗神損氣,令靈性沉淪。五行落在後天為五賊,返先天為五德仁義禮智信。《道德經》有云:『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』。 內修的時候,五賊在心,一念之間,脫離塵俗之想,將心扉打開,轉為五德,並且將五德施行於人之性天,此乃修心煉性之道。《文始真經》有云:『聖人知我無我,故同之以仁 木;知事無我,故權之以義 金;知心無我,故戒之以禮 火;知識無我,故照之以智 水,知言無我,故守之以信 土。』 三極篇第四章 又曰:『惟聖人知我無我,知物無物,皆因思慮計之而有,是以萬物之來,我皆對之以性,而不對之以心,性者心未萌也。』 四符篇第五章
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。
承上文「五賊在心,施行於天」,修者能靜燮調和 陰陽,調觀心意,則身中五行可以自我掌握,人身這小宇宙豈不能操控 在手 乎?萬物之生莫不受天地之養育,人身小天地亦然,精氣如萬物可以在身中長養,萬般變化亦可在身中發生。(未完…)
|
|
心之障
心的障礙是修真者的最大障礙之一,蓋心為身之主使,自主能力極高,更是變幻無窮,動止無端,起伏無常,而且易受外緣所影響,故不易受控制,難以掌握、調伏。甚至有初修者連自己的心念也察覺不出來,經過數月的靜坐練習才感覺得到心念的活動,始知心常動念,難以入靜。
一般初修者多以“止念式” 入靜,即守念如貓捕鼠,自覺念起之時用意止念;或以心自揆心,或以觀空法,以一念代萬念;也有進階修者以內守丹田,取坎中之陽氣,祛除離心目 中之陰霾,以入息心無慮、忘人忘我之境。當有等修士掌握上述方法之後,便出現了以下的情況:在無人無我之靜境的時候,若忽然念動,開始有覺有識 一醒全醒,便無法再靜,須要收功。細心分析這種情況,修者只在初入靜時調心伏意,但在念動後卻沒有調控心意的意圖。
心應是無為或是有為?
修真修煉靈性為主,旨在後天返先天─即將心性由塵濁喧鬧、變幻動盪、情欲盛熾、外緣囂雜、起伏不定、陰陽生剋的後天狀態,修至誠明清靜、祥和安定、無欲無妄、光華內儉、寧恬順隨、陰陽和合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 的先天狀態。修心不是要將心意禁絕的,一心不動只是初修者的簡便法門。所謂鎖心猿、拴 音山 意馬而不是滅心猿、絕意馬,只要心猿仍在鎖,意馬仍在拴,有限度而又不破壞先天狀態的心意活動,無礙道修。上古之初,無極仙聖見三才 天地人 不貫,大地無人管治,故遣原靈下凡為人,參贊天地之化育。人之在天地,猶如心之在人身,萬物猶如精氣,古之有道德的聖人賢人、忠臣義士,能與天地合其德,參贊天地之化育;修真亦然,匹配陰陽、聚散水火 精氣神、取坎填離…等等,若得心意誠明之輔,則如天人之合發,萬化成基矣!所以修真不是硬板式的無為;用心合度,不只不會負累修真,反而在修煉靈性的過程之中,治理身中精氣,協助靈性從後天返先天,替天地行道而後自渡。 李道明師尊有云:『有為無為適自宜。』便是這個道理。
心量
常人平常活動的時候,心萌運轉著所專注的事緣,是為心之境遇也。修真的時候若將外緣之境遇收攝,將心扉音飛 放開,心意和悅,寧恬閒適,呼吸細勻 音云,在完全不干預身體氣機的情況之下,始覺真炁處於黃庭中穴;又或兩手抱丹,陽氣在下田潛動。此時心若生念,其氣必洩;但心若能納養此氣,若離若即,虛謹合度,如龍之養珠,如雞之抱卵,則其氣養,漸養漸大,愈養愈強;內丹陽炁發動之強度,能超越身體所能抵受之程度。心能養氣有多大,亦即為心之“量 音亮”,心量愈大,養氣愈大。 孟子曰:『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』是故修者應注重心量,把握機會,多加習練。初修者往往在氣機初萌之時動念,或起炤注之心,或生奇喜之想,令氣破散,非常可惜。常人心量多為狹窄,此心量之培練,似是有為,若非大智大勇大慈,不能煉就無量之心量。
|
|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