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寅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十六

 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六

(第二十五章)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;

  “道”中有“炁”混成一體,於無極狀態時為混元一炁,於先天狀態時為先天一炁;於人身則為神元神 與炁混,炁與神合,神不離炁,炁不離神,視乎狀態。“道”亙古長存,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經有了—曠寂寥漠於宇宙古今,充塞於十方三界。其特性、變化、規律及法則自始不變;一炁周流,循行不息,可以衍生天地萬物。清靜經云:『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;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;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…』。人身為天地之縮影,因此在人身可以演道、修道:靈性可以虛空合道;精氣神可以後天煉返先天,一炁周流與天地合德;元神又可以聚合一炁,以一黍之微,包藏世界;修煉真身,歸復無極,不受三界五行所約束。

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:強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返。

  太上道祖也不能以語言文字描述其微妙,只能以一“道”字來簡稱它。若勉強而描述之:道無所不包,無所不能,大而無外,其炁浩瀚,充斥宇宙,包羅天地,煦音許 育群生,其“大”者乎?修煉亦然,人身有元神,其覺照亦可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可以煉魂制魄,調燮一身精氣,葆命養生。

  道無所不達,無邊無際,到了觀覺所不能到達、意念所不能想像的境地,不就好像消逝了麼?修真內觀,始於神炁橐籥,由內而外,由上而下,據山根、會絳宮、下丹田、開陰蹺,下達湧泉小天地之極端,文火溫養精氣,絕慮忘思,如覺照之消逝,直至下元精炁絪縕蓬勃,炁動神知,如潮之有信,自“遠”而至 是為「逝曰遠」,感覺由微而著,匯聚於陰蹺陽蹺,此時再以觀照之法,引炁合神,穿尾閭、至命門、上夾脊、過至陽、到玉枕、返歸元神之府,精炁自然會合元神 是為「遠曰返」,修煉元神以返本還元。

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,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

  人身小天地,是故修真亦唯四大:一.道大:“道”無所不在,天上地下,唯道獨尊;二.天大,天在人身即人之靈魂也,生命的主宰,輪迴的主體;三.地大,即人之身體也,生命的實體,生精養氣之所;四.王大,即修真者之心也,心念、意志能使役精氣神,主導一切行為、管理所需衣食住行。心性合道,外聖內王。修真領域四大之中,而心居其一焉。
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法地藏精之府:心腎相交,水火相濟,法以絳宮下丹田橐籥,漸而降注於下丹田;簡而言之,即眼觀心,心觀丹田。

地法天:抽鉛添汞,取坎填離,以坎中之陽修煉性天。即前所述由煉下丹田,下開陰蹺…穿尾閭…坎水逆流,運轉河車,煉精化炁,煉炁化神。

天法道:精炁神返本還源歸於一,煉神還虛,煉虛合道,所謂天得一以清…

道法自然:一歸何處?元神居中,丹落黃庭聖竅,歸於真性,真性純真,中正和平,能收能放,法本自然。

 

 

 

庚寅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十五

 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五

(第二十四章)

跂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

  只以腳尖著地,支撐全身的重量,用這樣的姿勢來站立是不穩的,而且違背自然,維持不了多久,腳跟便要落地了;同理,跨著大步而行走的話,雖然步幅是大了,但是體力消耗也大,行不了多遠,就變得很累,用這樣的方法來走路,也不是長久的好方法。修真不違背天地自然的法則, 太上道祖傳有無上妙道、無為自然之修真丹訣,其法至簡,只是以自然靜定來調燮靈、身、心居於中和的境界—就是靈身心各處於其中心、三者又合一的容和狀態。當元靈居中不動、中正和平的時候,元靈便處於其中心了。靈性所以不能安歸其中心者,皆因靈性有所執運;靈性著於事物或受孽力所驅動,令元神運轉,神運則氣動心萌、難於歸返先天中和之境。這樣的修真障礙,伏於潛意識的層次,只有外修內煉、除欲澄心、內外功德方可消弭。

  人身之中心本於臍內丹田,人身重心所在。修真烹煉精氣神於下田,成為“真元一炁”,日子有功,日積月累,積炁成液,積液成砂丹砂,非物質,積砂成珠,成為“真元”,如龍之養珠。真元可以穿骨透髓,運移於人身黃道周天;可於三田伏養、返復修煉,漸為真身;其本來源於精,腎 內外 為精府,故其中心亦不離於其根源—腎府腎竅。如“網絡貫珠”之狀,就好像地圖上大城市連著小城市一樣。 師尊云:『北一西四連同之』。這段基礎功夫,只在於勤修密煉,別無他途,道門修真非常著重。

  心乃心念思想,心之所意,能驅動六根,指揮身體作出行動,處理一身行住坐臥、衣食住行,日常行為,不可一刻或缺。唯時人人心受三毒侵害,六慾過度,慣於機巧不停,未能調控自如,於修真時未能靜定澄心、虛空無為,卻運轉不休,拖累靈性及精氣,陷於後天旋渦,不能自拔… 靜心之法請參悟 太上道祖【清靜經】。

自見者不明,自視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

  心若能靜定澄心,返於先天,其中心即在絳宮中丹田。心與性相連,互相影響,榮辱與共。心若用意去觀察自己的性光,心就不再守在其中心,魂魄相合的完整,便因心之我見而分離,不能日月合其明;心若動意去檢視自身的狀態,不能說是不合情理,但也破壞了靈身心一體融和的狀態,令道境不能彰顯。就算在這個時候來檢討自己的過失而懺悔吧,也因損害了先天無為自然的內功,而變得無功;那怕只是對自我的晉境感到滿意,當刻即也不能再長進了。

其於道也,曰餘食贅行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
  道祖指出:上述的自我損害,是修真者易犯的毛病,在修道來說,就好像是很飽了還去吃餘下的食物、不應做而去幹的多餘作為,也許自然界的動植物也厭惡這樣的做法,故有道者不應有此損道的毛病。

總結:呼應上章「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」這章再強調修真不違自然的法則,並指出在修真時的自見、視、伐、矜,也是損害先天的行為,為有道者所不處。

 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