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丑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十三

 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三

(第二十二章)
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;

  此章首為修真的法門,其要在於貫通,使魂魄抱一:精氣神要完全集中,就只能在小於指頭般大小的部位。譬如集中觀看左眼前的指頭,就不能再兼集中在右眼前的指頭。若非直接專注於一竅(即曲也),而要兼全兩竅,只能以橐籥、較寬廣的神覺與及精炁的聯通。修真時兩竅的交匯,以至多竅,及至一身的聯通(即全也),亦復如是。

  神炁下炤,及至下丹田、陰蹺、湧泉等,唯由陰蹺屈折(即枉也)往陽蹺,炁足則陽炁從後直透,一射三關(即直也),回歸乾宮。 欲得陽炁盈滿,必先孕育及烹煉精炁煉精化炁於下元(低窪)水府之竅,待其絪縕蓬勃,自然上溢(盈也)。欲得靈覺清新,必先開解及消除後天雜念、思慮及精結(敝也),直到窈窈杳杳、忘人忘我……久久忽然有覺,則炁象一矣。古云:心死則神活也。

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

  丹法簡單自然則易有得,法序繁多則自困惑,令身心靈難以靜玄。 李道明師尊形容:『身是天地一斷篷,半間南北半西東。』指人身上下相隔,前後不通。是以聖人修持,是為了魂魄抱一,性命真一,精氣神合一。一者無陰陽動變之患,處於先天平衡和諧的境界。 北斗星君有云:『道法本無多,貫通南北和,東西原一炁,七星可除魔…

註:修真道法本不繁雜,主旨就是貫通人身上下南北,使水火相交;前後西東相連,使一炁周流,循環無端;進而四象和合,五行攢簇。

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

  此四句以反面而言,其意亦同:修真時若有意識地去察看內丹,那麼丹光就不能明亮;修真時有意識地認為這樣才是真道法,那麼道就不能彰顯;對人誇耀自己修真的成就,就會折減自己的道功,宣揚自己的外修的功德,有了用意宣揚的作用

或有其他的用意,亦會扣減真心誠意做功德的部份。自負修真能力高強,那麼自己的修真的能力就難以堅持及長進。

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  就是因為抱一無言,處中以制外,使天下共式,沒有爭氣奪名,一切唯道是從,也沒有爭奪

爭精奪氣之心,故一身上下,三魂七魄,五臟六腑,四肢百骸,誠歸於中,莫能與之爭奪。

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?誠全而歸之。

  古時所謂之「曲則全者曲隱而求完全」,怎會是虛言呢?這樣的修真方法,反令一身精氣神誠全而歸之。 太上道祖降壇有云:『不爭奪的爭奪』是也。

總結:此章中心在於開示曲則全的妙理,及以此章首四句為貫通人身上下、前後的法門;並賜示修真法簡而不繁,道法自然,其目的不過使後天返先天,魂魄抱一,性命歸一。由於聖人不自見、自是、自伐及自矜,又令身心靈歸中,使無爭奪之心,亦使一身上下無所爭奪,達到精氣神與及先天一炁誠全而歸於心性。

 

 

己丑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十二

 

 

金蘭觀修真講義 —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二

(第二十一章) 

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

  修真而言,孔者孔穴也,身中之關竅也。

古云:一孔玄關大道門,造鉛結丹此中存; 南祖石杏林云:一孔玄關竅,三關要路頭,忽然輕運動,神水自然流。 云:『明理不知法,全是空頭話;知法不懂竅,真功未得到;無竅想煉功,到老一場空。』明示修真重竅。

  師尊云:道乃天地心。天行之謂道,人演道而行之謂德,德者,人於道中之所得也,在此德指人依道而修所得的精炁。容有兩義,包容與容貌。是故「孔德之容」即關竅中包容精炁的能力,與及精炁在竅中的容貌,特別是在內觀玄關一竅之時,竅內精炁,不依別的,「惟道是從」只從於道

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

  道體本無形象,修道而為之物,即竅中所包涵的精炁及形態,乃修真之有,若執於空無,則為頑空;但心性又必須空無,若非真空,玄竅則不能包藏真精真炁,稍一著於事物(就連有意欲觀看眼前性光),真精真炁也受攝於事物而洩漏矣。故須棄絕一切心智,前章有云:絕聖棄智、絕仁棄義、絕學無憂…,以至無情無思,恍恍惚惚,神志隱約,不能辨識。但恍惚之中,其中有烹精煉炁之象:或由晦而明,或由隱而顯;或由遠眺而轉近觀,或由霞朦而昭透明,種種內象,變化萬千,靈性之修煉變化亦已在其中矣。恍惚之中,竅內亦有物在煉化焉:或在炁旋震動,或在聚結發熱;或在昇華,或在定凝玄珠成象,種種氣機,亦是真元隨元神之修煉而轉化耳。

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

  當精氣神匯於靈山,聚於玄竅,冥冥窈窈之中,變化歸於自然,人身小天地自然與天地合德、四時合序。天地陽極陰生、夏至一陰生;人身玄竅生真一之精,故云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。 仙師有妙示曰:『吾家耑種自家田關竅,內有靈苗活萬年,身丹體如玉粒果皆圓,灌溉須憑上谷泉』。所謂上谷泉亦稱靈台活水者,亦即真一之精也,乃培育及靈修性命之泉源。

其中有信,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。

  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,萬物所仰賴也。夏至午之半,一陰始萌,其中之信驗,天心無改,自古及今,於人身亦然。靈性有“本覺”,於至虛至寂、無知無覺之際,忽然而生,是為覺知的本始名相之始。靈性永在,覺知亦不滅,然而一切炁感、精炁之聚散、關竅之開闔、真精之定凝,必有靈性的參與,致有覺知存焉,無覺知則一切內象亦無從感覺矣。靈性本覺是以能覺閱身內一陽之始、一陰之始、坎離相交、精炁歸復…等等一眾的初始眾甫

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?以此。

  我太上道祖何以知一眾初始之情狀呢?也是以玄妙關竅啊! 總結: 太上道祖在此章演示關竅的重要及其作用。恍惚乃感覺也,恍惚中有象、恍惚中有物,若非修真之內象,那會是甚麼?精炁之交匯在竅穴,但能恍惚而有象有物者、窈冥生真精者、覺閱眾甫者,非玄關一竅為何?

 

 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。Content is protected !!